第六节 座谈会(求推荐和收藏)

第六节 座谈会(求推荐和收藏)

晚饭后,张文秀召集汤志、周文江、夏崇伟、谢理波、王明远、李森和五个小队长来开会。先讨论处理梅、刘李、田三家的后续事宜,最后决定拿出两万亩分给四家的佃户和一些贫农,再拿出一万亩分给“里仁会”和“直道会”,最后剩下的六万亩半卖半送给本县的乡绅富户。这些富户乡绅受了好处后,就没有必要反对自己,而且,如果就算张文秀在麻城站不住脚,以后不管是明朝朝廷还是李自成统治麻城,谁也不会替这四家讨还田地,因为法不择众,而且四家人都死光了,没人去“报案”。张文秀让汤志明天按照周文江列出的名单去请人,说自己后天中午在本城最大的酒楼--迎春楼宴请他们,每家都必须派人来。

张文秀问:“大明近三百年的江山,如今内忧外患,眼看就不保了,你们都说说,这原因何在?想到什么说什么。”周文江想也不想说:“原因很简单,赋税沉重,再加上近年来兵饷、辽饷越加越多。许多小农纷纷破产,大家活不下去了,只好造反。”

这是最肤浅的认识了,张文秀反问道:“据我所知,当初朱元哦太祖皇帝定下税率很低,自从七十年前张太师实行一条鞭法,把徭役摊入田亩后,一亩田要交的田赋和役银也不过一钱银子左右,而一亩田年出最起码一石粮食,价值一两银子。就算加上辽饷等等,一亩田也不过上缴朝廷二钱银子。这么看来,大明跟以前历朝历代相比,百姓负担也不算很重啊,怎么现在老百姓就受不了,要接杆而起呢?”

周文江一楞,急辩道:“那是因为现在许多乡绅对徭役优免,这样,普通老百姓要交的役银就多了,富户又把赋税转嫁到佃户那里,现在穷人每亩田远不只交二钱银子。结果,贫者愈贫,富户愈富,但总体来说,穷人越来越多,日子过不下去了。”

“哦,这才说到了点子,乡绅富户大多不交役银,把这部分负担嫁接给普通老百姓,使穷人负担重而富人负担轻,这样不出问题才怪。那为什么现在都是北方农民造反而南方很少有农民接杆而起呢?要知道江南的赋税全国最重,比北方要多交几倍的赋税。”

没想到回答这个问题的是第三小队的队长杜立波:“南方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陕西山西河南等省自从崇祯皇帝即位以来,几乎年年都是旱灾,官府救灾又不力,大家只好造反。”

这个杜立还有如此观察力,值得重用。现代人都知道明朝末年是小冰河时期,北方降雨稀少,造成两个后果:国内农民起义,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南下抢劫,这是造成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天灾**,也是一个因数。最近二十年来北方连续大旱,我看这种状况还要持续六七年,以后我军主要要向南方展。还有呢?”张文秀鼓励大家言。夏崇伟是在座的唯一的一个有资格看朝廷邸报的,所以他的看法是从朝廷大局上分析:“在下认为,当今天子虽然聪明,但性格坳直,刚愎自重,内阁换了四五十人,为本朝设立内阁以来所未有,朝臣犯了点小错就撤职查办,连阁老都杀了好几位,现在朝堂上的重臣都是一些看天子脸色的小人。天子用人不当也是造成当今局势的重要原因。”

张文秀笑了笑:“说得有理,崇祯虽然勤政,却不会用人,这点还不如他的哥哥天启帝。”众人啊了一声,明显不认同张文秀的看法,谁都知道天启是个糊涂蛋,崇祯要比他哥哥聪明得多。

“哦,你们不信?我举两个例子,天启让自己最信任老师孙承宗大学士主持辽东事务四年,收复失地数百里,稳定了局势,虽然后来魏忠贤诬陷,天启也只是让孙阁老致仕。而崇祯呢?袁崇焕就算有大错,也不至于要凌迟处死啊。孙阁老有大才仅仅因一个小败仗而不用。再看看崇祯重用的文臣武将都是些什么人,左良玉养寇自重(张文秀把自己也绕进去了),在我义父走投无路时收受了财宝,然后放了我义父一马。洪承畴兵败降了鞑子,而崇祯却以为他自杀殉国而亲自写祭文,如此识人不明,可笑之极。你们说,崇祯用人比得上糊涂的天启吗?”夏崇伟觉得洪承畴投降鞑子并不可信,但也不敢出言反驳。

众人陷入了深思。谢师爷也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下认为,朝廷官员俸禄太低,知县在收税时要向老百姓加派一定的附加成例,这些加派的赋税并不是县令一个人独吞,他还要孝敬上级,这种不是贪墨的贪墨早以形成惯例了,关键是这种加派的赋税加派的比例是由官员自己定的,碰到个有良心的官员只加一两成,碰到没良心的要加派七八成。如今官员的道德水准每况愈下,百姓负担也就越来越大。”

“是啊,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朱元璋对老百姓好,给定那么低的田赋;对子孙好,给宗室那么多田地;惟独对官员不好,给定那么低的俸禄,知县一年才6o石米,养不活一家人,官员不贪墨才怪呢。如果当初给官员的俸禄提高两三倍,全国也就四五万名文官,也多支付不了多少粮食。现在倒好,官员公开贪墨,受苦的还是老百姓,大明马上就要完了,朱元璋的子孙们也该倒霉了。”

张文秀继续说道:“朱元璋一开始就把赋税定的太低了,表面上是藏富于民,但实际不是这样的。赋税太少,全国才征收26oo万石粮食,比宋朝少了三倍。赋税一少,政府开支就不足,以至于农民上缴粮食和银钱都要农民自己运到州府甚至到京城,这其实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皇帝要修皇陵,要疏通运河,政府没有钱,就要征老百姓服劳役。其实,我朝老百姓的徭役非常重,这些徭役又被折算成役钱。到如今,穷人要交的田赋役银已经太多了。朱元璋恐怕不会想到,由于自己把赋税定得太低最终导致大明王朝的灭亡。”

当大家听到赋税太低导致大明要亡的观点,众人都是一脸茫然。张文秀还在鼓励大家言。第四小队队长冒少辉说:“藩王占田太多,王庄附近的农民如果不投靠藩王日子就很不好过,更可恨的是这些藩王在灾年不但不捐粮救济灾民,反而趁机低价收购民田”冒少辉是河南人,对这些藩王恨之入骨。

“这其中道理你就不知道了,自靖难之役后,朝廷对宗室防范很严,不准他们参与政事,还派锦衣卫监视。如果这些藩王经常救济灾民,朝廷一定以为藩王是在借机收买民心。你看历次大灾,当地的藩王根本就不粮,不想管也不敢管。”谢师爷倚老卖老道。

张文秀接着说道:“本朝工商业达,但商税却低的可怜,贞卿兄,你走南闯北,当知京师江南那些商贾巨富,家产百万以上者都不少,这些人富可敌国,却交那么一点点商税,是不是不公平呢?而农人辛苦劳作一年,所获收成还值不了富商一顿饭。依我看,我大明收税收错了对象,应该多收工商税少收一点农税,而不是相反。”

对此说法众人心有戚戚,都说这些富商穷奢极欲、为富不仁,应该课以重税。

看到有些冷场,张文秀决定换一个话题,问道:“你们对满州鞑子怎么看?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吧。”这次先言的竟然是王秀才:“建虏乃化外蛮夷,不足为虑。”看来中原大地的民众没有尝到满清的残暴,对其知之甚少。

谢师爷不同意王秀才的看法:“王兄谬矣,满州鞑子可是我大明的大患啊。自万历末年奴酋努尔哈赤造反以来,我大明在辽东屡屡失利。从崇祯二年以来,鞑子五次入关,在京畿附近杀烧掳掠,如入无人之境,现今鞑子又入关了,还呆在山东呢。”

看来还有明白人啊,张文秀补充道:“正是鞑子兴兵造反,朝廷劳师费饷,不得不加派兵饷、辽饷,致使内地老百姓活不下去,不得不造反。现今鞑子已经占领了山海关外的土地,窥视关内,真是我汉人的心腹大敌啊。”

第五小队长张剑有点不解:“我听说鞑子茹毛饮血,留着一根大辫子,勇不畏死。鞑子在关外打明军,我们义军在关内打明军,都是打明军,怎么就是我们汉人的大敌呢?”

周文江解释道:“咱们跟明军打那是兄弟打架,但是满州鞑子是蛮夷,鞑子凶残,如果鞑子在关内站稳了脚,恐怕长江以北都不保。”

看到众人对满清几乎没什么认识,张文秀很是担心。历史上李自成由于对满清疏于防范,在跟吴三桂在山海关火拼时,辫子兵突然加入战局,大顺军出于对未知的恐惧,马上就崩溃了。满清明年就要进关了,自己底下的兵可不能对满清一无所知。

于是,张文秀给他们普及了一下满清的知识:“满州鞑子属于女真族,女真人你们知道吧,那个跟岳爷爷打仗的金兀术的就是女真人。据说现在的满州鞑子就是他们的后代,他们是游猎民族,也就是在深山老林里打猎,不事生产。自从鞑子占领沈阳后,就强迫汉人给他们种地,而鞑子们专门负责打仗。他们虽然不放牧,但跟蒙古人一样,精于骑射,现在已经降服了蒙古人。真正的满州鞑子男女老少只有二三十万人,但在关外统治着数百万的汉人和蒙古人。鞑子的军队实行的是八旗制度,即正红、正白、正黄、正兰与镶红、镶白、镶黄、镶兰这八旗。每旗大概五千到一万多人,有满八旗,蒙八旗,还有汉八旗。满八旗都是真鞑子,鞑子男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都要当兵,最为彪悍。汉八旗由辽东汉人组成,这些汉奸以前大多是大明辽东军,其中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这三个大汉奸底下有很多红夷大炮,以后我们碰到他们时要小心。我估计他们很快就要举国来犯我关内。”

第二小队长刘志翔问道:“这么说来,满州鞑子最多也就二十万人马,怎么会举国来犯呢?”张文秀答道:“你不要小看了鞑子,他们也很狡猾,加上现在又有许多汉奸文人和明朝降将为他们卖命,这些人对大明可是了如指掌。鞑子的祖先金国人,当初才两千兵马就敢造反,不过十年时间就灭了辽国和宋国这两个级大国,入主中原。关键是我们汉人现在在内斗,农民军跟明军在斗,朝廷内部也在内斗。只要我们汉人团结一致,外人又怎么会有可趁之机呢?如果不得不内斗,那我们也应该让自己尽快强大。”

再谈下去也谈不到什么东西了,张文秀宣布散会。张文秀自觉没有王霸之气,只好以自己的见识慢慢影响身边的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西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西明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节 座谈会(求推荐和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