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最俗的竹林贤者

第十一章 最俗的竹林贤者

竹林七贤中的人物,一般都比较淡薄名利,不爱做官。可是其中还是有两个人官儿做得比较大,这两个人,一位是山涛,另外一位就是七贤中最后要给您介绍的这一位王戎了。王戎的官虽然做得很大,可是跟山涛不同的是,他实际的政绩非常一般,而且此人的政治立场摇摆不定,加以非常爱财,因此他的人品时常为人所讥。若是单看他后半生的所作所为,甚至容易让人感觉奇怪:这样一个人,咋能混进竹林七贤的行列的?很显然,王戎是个比较复杂的人,而他的一生,前后两个阶段的变化也确实是比较大的。

王戎字?冲,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当时山东王家可是全国知名的高门大姓儿,东晋时期著名的丞相王导,就是从山东迁居到江东去的。王戎他老子王浑,他爷爷王雄都在魏国担任刺史的官职,堪称家门显赫。不过在这里要向大家交代一句,当时的中国呢,有两个地方的王家都是高门望族,一个就是这里所说的琅琊王家,也就是山东临沂的王家;还有一家呢,是山西太原的王家。这两个王家,都有一个名人叫做王浑的。说起来,山西太原的王浑,倒比山东的这位王浑更加有名呢。山西的王家,我们在后续的文章中会专门写道,在这里提上一句,是为了使大家避免在后面的阅读中产生误会啦。

《晋书•王戎传》里说他“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这样的形容,我们已经不是头一次见了。反正在那个时代,小时候就很聪明,这乃是日后能够成名的重要条件之一。王戎生下来就有一项特异功能。一般人看太阳时,都睁不开眼,而且看一会儿就会感觉头晕目眩。可是王戎不会。他可以瞪着大眼,对着太阳看个半天,不但不会感到目眩,甚至连眼皮都不带眨一下的。当时的帅哥兼名士裴楷就曾经亲眼目睹过他的这一特异功能。王戎的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因此评价道:“戎眼灿灿,如岩下电。”拥有这样一双电眼的王戎,要是在夜间被放出去,一定能把周围的野猫全都吓跑。

小时候的王戎,胆色也是过于常人。还是六七岁的时候,他有一次去宣武场看马戏团表演,当时,围观的人甚多,有只猛兽被惹烦了,在笼子里头大吼起来,吼声震地,把观众吓得四散奔逃,只有王戎站在那儿,一动不动,神色自若。当时魏明帝曹睿也在场。他坐在高阁上,看到这一幕,感到非常惊奇,心想,此子将来一定不同凡响。不过真正让少年时代的王戎声名大噪的,却是这样一件事。有一回,王戎跟一群小伙伴在路边嬉戏,大家现有棵李子树上面结满了累累的果实,于是纷纷跑去摘取,只有王戎自己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有些伙伴感觉奇怪,跑了一半,又回来问他为啥不去摘,王戎慢悠悠地答道:“你们看嘛,李树就长在大路边上,树上却有那么多果子,这显然是没人去摘。你们想,为啥伸手就能够到的果子,却没有人去摘呢?那一定是因为树上结的李子是苦的。”伙伴们摘了几个,一尝,那李子果然是苦的。

正是凭着这样的聪明,王戎才十几岁时,就得以进入竹林集团,这显然离不开阮籍等人对他的推许。竹林领袖阮籍跟王戎他老子王浑也算是朋友了,他经常去王浑家串个门什么的。当年王戎才十五岁,跟他爹住在一起。王戎比阮籍小了足足有二十岁,可是阮籍偏偏特别喜欢跟这个小孩儿说话。每回阮籍来找王浑时,都是跟他说不了几句就闪人而去,一出屋子,他径直就去找王戎聊天,一般都是一聊几个钟头,聊够了才走。王浑知道以后,非常不爽,有一回阮籍来时,他就拉住他的胳膊,问他为啥厚着儿子,薄着老子。阮籍回答道:“?冲(王戎字)人才清赏,跟你啊,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不是我伤你自尊啊,让我跟你说话啊,倒真是不如去跟阿戎说话哩。”

后来王浑死在凉州刺史任上。他先后为魏、晋两朝效力,也算是辅国老臣了,门生故吏遍天下。他死后,他原先的那些下属们凑了几百万铜钱,捐给王家,算是他们对老上级的那么一点心意。这么一大笔钱,够花好久了,谁见了能不动心啊?可是王戎就偏偏坚辞不受。他跟那些人说,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可是这钱万不能收。这件事传出去以后,王戎的名声可就更响了。王戎在这件事上的处理,倒确实有些竹林之风,可是联想到他后来的处世态度啊,简直让人怀疑这事是不是他干的呢。对此,我们只能解释为,青年时期的王戎和晚年的他确实判若两人。

王戎虽然人长得还算帅,可是他个子比较矮,加上他这个人任率不修威仪,所以看上去给人感觉邋里邋遢的。可是这并不会妨碍他广邀时誉。王戎这个人啊,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事准,口才好。当时的公卿大夫们经常聚在一起饮酒高会。有一回,有人问名士王济道:“昨天饮宴的时候,大家都有什么特别的言论啊?”这个王济,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那位山西太原王浑的儿子,这也是个很能折腾的主儿,我们后面会有专章写到他。当时王济回答道:“各有风采啊!张华善说《史记》和《汉书》;裴?则擅论前朝名士的言行,皆衮衮可听;王戎呢,他最擅长谈论子房、季札等人的的事迹,听来真是然玄著啊。”张华、裴?,这都是当朝的名士,皆以才华见识而闻名的,王戎得以与他们并列,并且所得到的评价比他们还高,说明这个人搞讲演确实有一手。其实,要不是这么能说啊,估计竹林里那几个人也未必肯带他玩呢。有意思的是,虽然王戎在七个人里头年龄最小,可是他的架子倒蛮大的。竹林聚会的时候,他一般总是最后一个才到。有一回,他又去晚了,阮籍开玩笑地说道:“这个俗物又来败咱们的兴了。”王戎笑着回道:“反正你们的兴致也很容易就会败的。”来这么晚,多半因为王戎还要去忙活他那些名利之事。由此可见,跟其他几人相比,王戎身上的俗气确实重得多,可是因为聪明颖悟,见识不凡,竹林中那几个人,跟他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

我们说王戎见识过人,这是有根据的。王戎这个人不像嵇康似的那么孤傲,他跟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钟会,这俩人关系不错。钟会出兵伐蜀之前,曾经去跟王戎道别,问他自己到了西蜀该如何行事。王戎回答道:“道家有言啊,‘为而不恃’,意思就是说,成功不难,想要保住成功的果实才是真的难啊。”后来事情的展果然跟他的预言相符。钟会一路势如破竹,轻易就打到了成都,蜀国遂宣告灭亡。可是随后他野心膨胀,打算联合姜维,据蜀做乱,最后落得事败被杀。后来人们议论此事时,都说王戎有先见之明。

武帝死后,太尉杨骏执政,但是他很快就在跟皇后贾南风争夺权利的斗争中败下阵来,被砍了脑袋。杨骏死后,东安公司马繇暂时掌握了朝政,他专断擅权,威震内外。王戎去劝他道:“大事之后,宜深远之。”司马繇不听,后来果然被安排个罪名,丢了脑袋。这也可算是王戎有见事之明的证据。王戎有个族弟,年龄就不大就有高名,可是王戎对他却非常讨厌。每回这位族弟来拜见王戎时,他都推说生病,不肯接见。为啥讨厌呢?他莫名其妙就觉得那人面相不好,感觉他以后一定会做些叛国乱民的勾当。后来事情果然不出他所料。他的这位族弟,对两晋南北朝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一定知道,他就是王敦。

王戎一生中所经历过的最风光的事,应该是参与那场灭吴的战役了。他在进攻武昌的战斗中指挥得当,收获了不少战功。吴国被平定后,他被封为安丰侯,并且得到许多钱帛和赏赐。这时候的王戎已入中年,七贤之中,大部分人已经不在世上了。因为在官场混迹多年,他的竹林之气渐褪,而逐利之心渐增。在荆州任职的时候,他曾收受南郡太守刘肇“细布五十端”的贿赂,这件事后来被纪检部门查到了。虽然武帝后来出面帮他打圆场,对朝臣们说:“王戎哪里会是怀私苟得的人呢,他这么做,只不过是不想表现得太过特立独行罢了,”可是此事之后,王戎贪财图利的嫌疑总是抹不去的了,这么一来,他先前的好名声也受到很大的损害。

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他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庄学说的影响,本身就有着放达任性的一面,因此名声这种东西呢,他原本也并不是太在乎。好啦,现在既然名声已经不好了,那他干脆就更加彻底的逐利罢!我们在这里可以把时下流行的那歌的歌名稍微修改一下,叫作《贪财是一种病》。确实,当聚敛财富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时,那就像抽烟喝酒上瘾的人,不是随便可以戒掉的了。我们有一种常识:贪财的人往往吝啬。晚年的王戎,因为爱财和小气,可确实闹了不少笑话呢。他先是在各地疯狂地买田,然后雇人去种,最后靠收租子来聚敛钱财。后来呢,他还买来许多庄园,要么把它们租出去,要么高价再转卖出去,大做房产生意,那钱,真是赚得海海的。到后来,全国各地都有他王戎的地,如果要搞一个排行,王戎绝对可以进入全国十大地主的行列。可是就是这样,他还嫌不够,成天就算计着怎么才能敛和更多的钱。

跟山涛一样,王戎的官做得很大,可是在官品这一点上他远远不如山涛。王戎自幼仰慕蘧伯玉,他看到天下将乱,于是决定随波逐流,“不复以世事与名节为意”。平日里,他基本不理政事,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呢,就是拿把算盘算钱玩儿。他是昼也算来夜也算,算到啥时也没个够。爱财爱到这个程度,自然就会变得悭啬。据说他闺女嫁给裴?时,小两口儿跟他借了几万钱来置办婚事,婚后也一直没顾上把钱还给他。后来他闺女回家省亲,人还没进门儿,王戎就在那踮着脚尖儿,看她带钱来了没有。后来他现这不孝的丫头居然两手空空地就来了,一张老脸立马晴转多云,对她爱搭不理的。他闺女明白是咋回事后,赶紧喊人把钱给他送了来,老爷子这才露出笑脸。又有一回,他有个侄子要娶媳妇,他这个在朝中做高官的叔父呢,就送了人家一件单衣了事,而且说“送”都不恰当,因为婚礼结束还没两天,他就派人跑到他侄子家去,硬把衣服又给要了回来。后来这事传出去,人们听说了,直接无语。这还不是最搞笑的。王戎家有棵李树,大约是院儿里水土比较合宜,栽培技术也比较特殊,那树结出来的李子个儿特别大,味儿特别甜。每年那李树结了果子以后,王戎都绝不会拿李子送人,不但不送人,他自己都舍不得吃,而是拿到市面上去卖。王家的李子卖得贵,比别人家卖的贵出五六倍还多。这也就算了,他还害怕人家买了他的李子,得到那神奇李树的种子,回头种出同样牛拜的李树,结出同样牛拜的李子来,真要那样的话,不就断了他的生意了吗?于是他在出售之前,要挨个儿把每只李子的核儿都给钻破了,这下子,就算人们买了他家的李子去,也种不出那么好的李树了。这一招实在够绝,估计也就他这号的人物能想得出来,人们听说此事以后,没有一个不笑的。

其实单是贪财的话,还不至于让王戎受到后世太多的诟病。真正让人感到失望的,是他的政治态度。王戎后来被被拜为司徒,位列三公。处在这样的位置,原本是应该尽忠职守,把他那些聪明才智都用来经世济民的。可是他呢,因为看到时局混乱,晋室堪危,他为求自保,竟然对杨氏、贾氏,还有司马家先后造乱的那些侯爷们苟媚取容,志节尽失。后来武帝的小孙子愍怀太子被贾南风先废后杀,这么大的事,他居然也选择了沉默,对此没有一句劝谏的话。八王乱起之后,王戎又鼠两端,周旋于几位王爷之间,唯求自免。在这个过程中,他还闹过几件很糗的事儿呢。八王之乱进行到一半,齐王司马?纠合河间王司马?和成都王司马颖,一起倒了赵王司马伦的台,可是随后这几个人之间又起了内哄,司马?和司马颖又联合起兵,要置司马?于死地。司马?向王戎问计,王戎劝司马?向二王让步,请求回到自己的封地去,这样仍不失为诸侯。司马?当时犹豫不决,没表态,可是后来他听了谋臣的分析,一下子恍然大悟:从古到今,在权利的争斗中中途放弃,以求保全家人的,哪里有得到善终的呢?他一下子就火儿啦,心说王戎你这老小子,给我出的什么馊主意啊?于是当下就要治王戎的罪。王戎事先得到消息,咬牙狠心,装作病的样子,跌进茅坑里,翻眼儿憋气藏了很久,这才算躲过一劫,不过那情形啊,可真是狼狈到家了。

可是尽管如此,王戎毕竟是曾经得到过阮籍的称赏的人物啊,他的为人处事呢,又有潇洒和放达的一面。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会说,王戎是一位比较复杂的名士。前文已经提到,他看到天下即将大乱,一心倾慕蘧伯玉那样的古人,想要与时舒卷,以求安身于乱世。他被拜为司徒,却不肯视事,而是把那些政务都委派给下属,自己则骑匹小马,从便门偷跑出去,一路游山玩水。路人见了他,谁都不知道这位就是当朝三公之一的王戎呢。他以前的手下,还有些经他举荐提拔的,有许多都已经做了大官。王戎骑马走在路上,一旦遇到这些人,总是避之惟恐不及,生怕被他们看到以后,过来跟他磕头行礼,嘘寒问暖的。应该说,这个时候的王戎,还是颇有些洒脱和可爱的。八王乱起后,傻瓜皇帝司马衷被几位王爷抢来抢去,经常逃难在外,王戎这时的表现难能可贵,他一直跟在司马衷身边,有时遇到乱兵了,他就亲自上阵,一边跟人刀剑相交,一边还谈笑自若,一点惧怕的神色都无。那时的王戎,仿佛身处的不是战场,而是竹林;对面的那一个,也不是敌兵,而是先前的那几位旧游了。

说到王戎的可爱之处,还有一事不得不太。据《世说新语》里说,王戎他老婆常常拿“卿”这个字来称呼王戎。按照封建礼法,妇人应该以“君”来称呼其夫的,而“卿”呢,乃是夫对妻的称呼才对。王戎于是对他老婆说道:“你一个做妻子的,老拿这么腻歪的称呼喊我,别人听了会笑话咱们的哟。”他老婆不以为然地说道:“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听了,直接无语,从此以后,只好听之任之了。这则故事非常有趣,而我们非常熟悉的那句成语“卿卿我我”,也正是出于此典了。

我们说,王戎前后半生的为人处事是那么地截然不同,而这种变化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后人评点竹林七贤,也说王戎是其中最庸俗的一位,可是年少时颇得阮籍青眼的王戎,恐怕不是那样俗的,他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后来那个样子的呢?对这个问题,王戎自己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有一回他出门赶路时,从黄公酒垆下过,看到旧日风物,怆然有感,转过头对一同乘车的友人说道:“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酣?于此,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阮云亡,吾便为时之所羁绁。今日视之虽近,邈若山河!”这一段话,绝对是王戎真实情感的流露。用他的话说,自从嵇康、阮籍死后,他便落入了尘笼,混混噩噩几十年,也就这么过来了。其实我想,王戎的为时所羁,仅仅是因为失去了朋友,从此没有了精神上的引领吗?想想罢,那几个人,要么遭迫害而死,要么则郁郁而终,这些事,王戎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那样的一个时代,王戎的内心里,或许也有许多的失落、苦涩与无奈,是我们所未能得知的呢。为财利奔忙之余,或许在许多个瞬间,他也曾忆起少年时在青青的竹林中,同那几位高人大贤饮酒纵谈,逍遥似神仙的日子呢。然而那样的日子,是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了。“视之虽近,邈若山河”,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摹尽了从古到今一种最为普遍的情感。所谓“风物不殊,而人事永隔”。这样的叹息,是对岁月虚掷的忏悔,也是对昔日友人的追念。在那个真情流露的瞬间,王戎庶几无愧于“竹林贤者”之谓了罢。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漫说两晋南北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漫说两晋南北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一章 最俗的竹林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