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农耕牧养
照旧是一望无涯的黄土地,百多根火把被绑在高处或者是屋檐下,照得整个村庄亮如白昼,几百条大汉开始忙碌起来。
古代的房屋建造起来十分复杂,雕梁画柱,亭台楼阁,假山鱼池,都是些精雕细琢的活儿,不是专司建造的工匠胜任不了。
不过那是大户人家的宅院。可这里是什么地方?苏家村,一个地处边陲的贫困小村,这里的人们不需要雕梁画柱,不需要亭台楼阁,不需要假山鱼池——甚至连砖瓦都不需要,这里的房屋不要求舒适美观,仅仅只需要最基本的功能:能住人,仅此而已。
十几辆轱辘车往返于黄河和村庄之间,运来一车车的黄河水,人们用水和着黄土,将湿土铸成四四方方的模样,再夯实,然后就用半干半湿的土砖砌墙,砌好后再用火烘干,成了,一间房屋的基本框架就算完成,后面就是架设房梁,另外再铺上干草,一间房子就建好了。
苏、冯两村加起来总计有青壮两百七十四人,加上一部分小孩和老人,数百人干得热火朝天,仅仅只用两个时辰不到就建造起上百间房屋。
住的问题解决了,李世杰甚至命人建造了数座粮仓,看着两千石粮食入仓,村民们心中大定,只觉得这个世界从未有如今日般美好。
房屋建好后,冯家村的移民将各自的家什搬回分配给自家的房屋,女人们开始带着小孩拾掇起家务来,磕磕碰碰,挑挑拣拣,却觉得无比的满足。
其实,趁着这次大建设,李世杰实际上是将整个村子重新规划了一遍。
粮食是安身立命之根本,粮仓自然是建在村子的最中央,为此甚至拆了不少的房屋。
然后,在粮仓外围,李世杰划分了两竖两横的小街区——这是预留的商业区,虽然现在的苏家村穷苦不堪,完全跟商业绝缘,但李世杰完全有理由相信,用不了多久苏家村就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以那两竖两横的街道为界,整个村子被划分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区域,东北和西南两个区域是居住区。以前苏家村的房子大多在东北区,而新建造的房屋也在这一块儿,将新老居民安置在一起也可以让他们尽快熟悉起来。西南区则完全空着。
在东南区。李世杰建造了大量地棚屋。还用粗木和荆棘将这片区域围了起来。然后将那些马匹牛羊赶了进去。大旱连年。土地越来越稀薄。虽然李世杰有办法做些改善。但在天灾这个大环境下完全依赖耕作并不可靠。农牧结合才是正途。李世杰是这么想地。他也准备这么做。
至于西北区域。李世杰还没准备好在那块土地上做些什么。目前最紧要地问题就是生存。最迫切地需求是粮食。其它地。现在是管不了那么多了。
……
忙忙碌碌干了大半个晚上地活。人们在身体疲惫地同时。精神上却十分兴奋。苏家村地村民是数年都未曾见过如此之多地粮食。冯家村地移民则是因为安定下来而兴奋。结果大家都睡不着。
干脆。李世杰让人取出一些粮食。再宰杀了几十头牛羊。大伙烧起篝火吃起了大锅饭。人们甚至寻出一些自酿地土酒。
这一个晚上是自旱灾爆以来人们觉得最幸福地一个晚上。虽然劳累。但他们吃到了数年都未曾吃过地肉食。人们敞开肚皮胡吃海喝。肉是不多。但饭管够。有地小孩甚至是自出生以来第一次吃饱。虽然生活依旧困苦。但这就已经足够了。如此灾年。还是乱世。能吃饱就是最大地幸福。这可是上天地恩赐啊!
人们看向李世杰的目光充满感激,这就是让他们吃饱的人,这就是上天对他们最大的恩赐。
饱食之后,人群散去。
一夜无话。
第二天天还没亮,大概比往日晚了一个时辰左右,人们像往常那样起床,然后开始准备劳作。虽然粮仓里堆满了粮食,但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不努力照样会饿肚子。
李世杰早早地安排好学生们的课业,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汉语拼音,而且李世杰将《三字经》和《荀子》都标注好了,他们只要按照拼音读就能念书,李世杰缺一两天不讲课也不打紧。
寻来苏大山和原冯家村的里正冯耀祖,李世杰跟他们商量起昨日就计划好的事。
那就是引水入田。
旱灾已经持续了整整七年,而且看样子还将继续下去,指望老天开眼实在太过飘渺了,人得靠自己才有出路。
只能自己灌溉。
以前,苏家村的村民们都是人挑肩扛,以人力一桶一桶一车一车地从黄河里取水灌溉农田,这个时代的人都是如此,但这种方法不行,费时费力不说,效率还特别的低,一家老小连带女子齐上阵一天都灌溉不了两亩地,按每家五十亩田来算,光灌溉一次都得一两个月,效率是如此之低,收成自然就高不起来,至少得开挖一条灌溉渠才行。
不过,附近的小溪小河早就干了,就连黄河的水位都已经降到的寻常年份的三之一,开挖灌溉渠好办,现在人力充足,几天工夫就能挖一条灌溉渠将黄河水引到田间地头,但这种方法真的可取吗?
黄河水位是如此之低,而且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几年里黄河的水位只会越来越低,挖灌溉渠无非是费些工夫,但黄河有水可引吗?即使现在的水还够,但将来呢?如此低的水位,即使用水车都难以将水引上来,将来水位再降低的话就更加艰难,安排人力去车水——那得多少人力?那得需要多少架水车?
引黄河水灌溉的方法可以排除了。
不过还好,李世杰还有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井田。
也就是在田地中间开凿深井,以井水灌溉农田。
这种方法并不是李世杰所创,怎么来的他不知道,但这种方法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也还存在。西北干旱少雨,河流、水库都没多少水,而且那里土地异常干枯,用灌溉渠引水在路上就有一大半的水会渗入地下,因此,在西北想要灌溉土地的话靠水库河流之类那是靠不住,指不定灌溉到一半水库就空了,只能就地取水。于是,井田在西北大行其道,李世杰都曾亲眼见到过。苏家村位于黄河之畔,这里的地下水应该十分丰富,开凿深井大有可为。
全村总动员,男女老幼齐上阵。
先得挖水沟,每亩地之间以水沟隔开,而这些水沟会连接到挖井之地。这好办,半天工夫就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挖井了。苏家村的田地已经全部耕种好了,能耕种的地方都已经长出了麦苗,不过为了挖井,苏大山不得不忍痛让人铲除一部分作物。
……
黄河附近果然是有地下水的,苏大山先命人试探着挖了一口井,也没多深,大概十丈多点就挖出水来。当真见着了水,苏大山的心里就有着落了,当下也不再试探,直接命人在田间挖了数十口井,最深的也不到二十丈就出水。
最后一步就是给水井安上泵,就是初中物理课本上的那种以大气压为动力抽水的那种,用两个活塞将一根管道分隔成三部分,人在外面摇动手柄,将两个活塞中间的蓄气室里的空气抽走,在大气的压力下下面的水就被抽上来,这种小型人力抽水泵在后世的农村应用得比较多,更重要的是,这种水泵的制作非常非常的简单,都不用李世杰去耗费脑细胞,明朝就已经有这玩意儿了。(《农政全书》上有这种水泵的记载,这说明明朝是有这东西的,就是不知道当时的陕西有没有,资料上说的比较模糊。)
其实更方便效率也更高的是安装水车,不过李大官人对这玩意儿是十窍通了九窍——一窍不通,他压根就不往这方面想。
到了傍晚时分,水泵都已经装好,数十名大汉齐齐摇动手柄,顿时,清澈的井水顺着管道流入水沟,干旱的土地慢慢地湿润起来,而且湿润的范围不断地扩大,显然,只需要几天时间全村千余亩农田都会得到灌溉,而且,这些井水除了挥的和被作物吸收的部分外,其余的水都会重新回到地下,然后再被水泵抽上来……周而复始。
听着哗啦啦的水声,看着脚下的土地慢慢变得湿润,人们大声欢呼
旱灾算得什么?黄河之畔的地下水不要太丰富,这些地下水不说太久,几年之内肯定不会有枯竭之忧。旱灾,貌似已经与苏家村擦肩而过。
灌溉的问题算是解决了,至于增产方面,李世杰对农业所知不多,只能希望日后能找到明朝在这方面的人才了,听说《农政全书》在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徐光启应该已经把这本书写出来了吧?
然后就是放牧的问题。
牛羊有了,还很多。这些牛羊都是酷男等人的战利品,按规矩现在算是李世杰的私产,暂时,李世杰以粮食为报酬雇佣村民帮他放养;草地也不缺,虽然天旱,但黄河边上的草地依然肥美……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李世杰要这些牛羊干什么?自己吃?呃,这个想法只能说比较有创意,相当有创意,他和酷男他们每人一天吃一头牛再加十只羊的话,那么消耗的度可以赶上牛羊繁殖的度,这可能吗?那么,分给村民?这个想法比自己吃更有创意。
不过也不是不可以考虑,关键是看怎么个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