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笔下文学Www.bxwx.net]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啥呀?点灯,说话儿,吹灯,就伴儿,明儿早上给我梳小辩儿。”
这是一首过去普遍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一首儿歌儿,尤以北京或北京周边的农村为甚,它不仅体现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宁静、祥和、美好生活的渴望,也充分概括了那一时期淳朴的北方民风。
但是,到了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之后,随着日本人的枪炮和刺刀的逼迫,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首儿歌儿也就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十三日,这一天。强子,这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儿,吃了一碗他娘给他盛的南瓜粥,然后,背起书包,来找同村儿的女孩秀儿,准备一起上学去。
他一边走,一边就唱着这首儿歌儿:“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来到秀儿家,隔着石头墙朝院里喊:“秀儿!上学去喽!”
秀儿开门出来,冲他说:“去不成了!”
“咋了?”强子问。
“昨儿鬼子占了王家山,把全村人都杀了,学校也给烧了。”
强子听了这消息,绝不敢再去了!他早听说日本鬼子极凶狠,个个儿没人性,见了小孩儿倒提起来,一刀劈成两半儿!他只好转头又回到自己家里。向爹和娘说明了情况,娘正簸着一簸箕玉米,喂她养的几只老母鸡,抬头冲男人老球子说:“是听说昨儿王家山那边儿,来了小日本儿,小日本儿个个没人性,他们见人就杀,见房就烧,见了女人还……”
“呸!我就不信!是人就有人性!咱不偷不抢的,又没惹着他,再没人性他能把咱咋了?”爹坐在院儿里一块石头上,收拾他那杆破鸟枪。他是村里的护林员,每月还能领一块大洋!
“走!”他冲强子说;“上不成学,就跟我巡山去!”
强子一听,乐得屁踮儿屁踮儿的,早巴不得哪?
“把斧子也拿上,顺便给你娘砍捆柴。”老球子道。
“得咧!”强子答应一声,找了一根绳子绑在腰上,把家里的那把旧斧子往腰上一插,跟着父亲上了山。
老球子叫章秋生,村里人知道他大号的不多,都叫他老秋子,时间长了也就成了老球子。老球子腿长力大,只是背稍微有点驼,平常总穿件破雨衣,雨帽拉的很深,仿佛总怕见风见雨见阳光似的!
村子本来就不大,总共四十几户人家,章姓是大户。周边还有几个类似的小村子,除了提到的王家山,还有李家、宋家、刘家等,别看村子小,历史却十分悠久,可上朔到唐贞观年间。那时有一位老和尚,周游至此,见此间山势灵秀、水声潺潺、云飞雾绕、不忍移步。故在此建庙,取名灵乐寺。若按考古学家的论证,这里早在史前上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由此可见一斑。
父子俩,一个扛抢,一个持斧,刚刚翻过了一道山梁,也就都有了收获,老球子打了两只野兔,强子也砍好了一捆山柴,时间也就超过半饷了。
就在这时,山下突然传来一阵枪炮声,还夹杂着哭爹喊娘,鸡飞狗叫声。父子俩赶紧,蹬上一座山顶,朝远处的村里望去,只见村里,人影绰绰,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不好!”
父子俩不约而同地,朝山下奔跑,刚到村西头,就见一伙日本兵,凶神恶煞般,端着刺刀,把捆成一串一串的男女村民,往灵乐寺里赶。等人聚齐了,一个日本军官,把滴着血的战刀,往地上一杵,张开留有一撮卫生胡的大嘴,叽里咕噜地说了一阵,停住。
一个带礼帽的中国人,挺身向前,开始翻译:“只要你们说出谁是当兵的,还有粮食藏在什么地方?皇军就放了你们,不然,统统杀掉。”
沉默一会之后,日本军官见无人开口,气极败坏的一摆手:“统统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