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吴兆麟(1882—1942)字畏三。湖北鄂城人。十六岁投武昌新军工程营当兵,先后考入工程营随营学堂、工程专门学校学习年(光绪三十一年)加人革命团体日知会、翌年再考人参谋学堂,毕业后任第八镇工程营左队队官。辛亥武昌起义之夜,正当值楚望台军械库,起义士兵推为临时总指挥,即部署指挥起义部队进攻湖广督署,占领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在参谋部部长,第一协统领,参加阳夏保卫战。南北议和时,出任民军战时总司令,筹划北伐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大元帅府参谋总长。后调北京,授6军中将,成为湖北将军团要,并任义同志会理事会主席。不久退出政治,1938年日军侵占武汉,诱以高位,不为所动。病逝后,重庆国民政府追赠6军上将。

年1o月袁世凯授蔡以6军中将衔,电辞不受;袁又调其进京,仍留湖北不去年参加讨袁,事败后走日本。次年加入中华革命党。袁多次派遣说客赴日,重币甘言劝其回国,终不为所动年1月,受孙中山命任湖北革命军司令长官年11月参加荆襄自主之役,一度起兵攻占湖北广济龙坪,进克武**。失利后转由广州取道四川,参加川黔滇联军总司令唐继尧召开的军事会议,后返回湖北,在利川任鄂西靖**总司令,开展护法斗争年1月28日,被川军旅长方化南杀害,遗骸葬于武昌卓刀泉左侧,碑文为“义元勋6军中将蔡公济民之墓”。

年8月,长江中上游各省籍的同盟会员,在日本又成立了“共进会”年,张振武经过人介绍,也加入了共进会。后来,共进会与同是革命团体的文学社联合,张振武任理财部副部长。武昌起义后任军政府军务部副部长,与孙武,蒋翎武并称为“湖北三武”南北议和后,因与黎元洪矛盾激化,在北京被袁世凯杀害。“张振武案”被称作民国第一大案

蒋翊武(1885-1913)二次革命烈士。湖南醴州(今湖南醴县)人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後,即主张革命年在常德师范学习时,因倡言革命而被开除,遂与会党联络,建立起义机构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学习,加入同盟会,创办《竞业旬报》。

年,入湖北新军,参加振武学社。振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被推为社长月24日文学社,文学社与共进会合作,策划起义,被推为起义总司令。四川保路运动爆後,被推为总指挥月9日,因汉口起义机关被破坏,决定立即起义,又因交通被阻而未成,即潜出武昌日武昌起义後,任军政府军事顾问。汉阳失守後,代黄兴任总司令,与清军对垒,固守武昌。及南北和议达成,授6军中将,调任袁世凯政府高等顾问。

“二次革命”中潜回岳阳参加讨袁运动,任鄂、豫招讨使。在湖南参加讨袁战役,事败後逃往广西,在全州被俘,月9日在桂林市丽泽门外被杀害,终年28岁。

孙武(1879~1939)原名葆仁,字尧卿、摇清,汉口相泉人;太平天国名将孙干臣之孙年7月革命团体共进会在东京成立,孙武入会任军务部长,制定三等九级军制、武昌义军旗(后为民国6军旗)年秋在香港由洪承点介绍,冯自由、胡汉民主盟加入同盟会年9月24日文学社,文学社与共进会合作,策划起义,被推为起义总参谋长月1o日武昌起义後,任军政府军务部部长。武昌义告捷后,曾任北京总统府高等顾问,授6军中将加上将衔、将军府义威大将军,汉口、湖北地亩督办,中央政法大学校长等职。

马荣(1888-19,亦名融、世忠,字希松,鄂城人。年方19投工程八营,1911年参加共进会。辛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马即向天连数枪,以示响应。接着,手刃旗兵18人,迅占领军械库。是夜,率第二路军参与攻克总督衙署,并协同胡廷佐部夺下藩署。次日,搜出黎元洪,并胁迫他与革命党人合作。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任敢死队长,后在汉口保卫战中牺牲。

吴禄贞(188o~1911年),字绶卿,别名梦泽雄。湖北云梦吴家台子人。少时随父就读,喜舞剑弄棍,阅读兵书岁丧父,随母亲迁居武昌,入湖北织布局做工。光绪二十二年(年)入湖广总督张之洞所编之护军营。次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年冬被选派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习骑兵科。因慕孙中山、梁启名往访,对孙中山尤为敬佩年加入兴中会,后起组织励志会,广泛联络留日学生,从事革命活动。

年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往西安。孙中山在日本濂仓召开会议,决定在长江、珠江两流域同时动起义。吴禄贞也邀集傅慈祥、戢元丞等人密谋策划,相邀回国,以武汉为难基地,控制南北要冲,然后出师北伐。此举得到孙中山的认可,吴奉命与傅慈祥共同主持长江一带起义工作。适唐才常接康有为款项接济,回国组织自立军勤王,吴等人的计划与之不谋而合,遂回国参加,统领大通军。后起事日期推迟,吴不知,仍按原约于8月9日难,孤军奋战7昼夜,仅以身免,返日复学年冬毕业回鄂,张之洞以大通旧案将吴禁闭于湖北防营将弁学堂,3天后,单独传见,严词诘责,问在日学何事。吴镇定如平时,侃侃陈述救亡图存之理,恳求张以其重望为天下先。张倾听甚久,连声称赞“奇才!奇才!”视之如门生。先后委以鄂军学务处会办、湖北防营将弁学堂总教习、护军全军总教习、湖北武备学堂会办等要职。吴以职务之便,在武昌花园山天主堂附近租屋设立秘密联络机关,常与李书城、耿伯钊、朱和成、曹亚伯、贺之才等人聚会,计议革命。聚会诸人皆视吴为领袖,并称聚处为花园山机关部;大量翻印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和黄藻编的《黄帝魂》等革命书刊,散到学堂、军队;大力动员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如刘静庵、胡瑛、张难先等多人投入湖北新军。

年11月,应黄兴之邀赴长沙参与筹备华兴会事宜。次年2月再赴湘出席华兴会成立大会,预议长沙起义计划年3月由长沙回到武昌,5月渡江至汉口,乘船赴上海,转道天津至北京,任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但毫无实权,遂请准去陕、甘、新、蒙等地考察边防。武昌日知会遭破坏,吴为之奔走呼救年随新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赴东北,任军事参议月奉命调查“间岛问题”,被任命为延吉边务帮办,常住延吉,以军事机关兼方行政年4月编辑《延吉边务报告书》3册,以确凿史实论证该地区自古以来即为中国领土年任6军协都统、延吉边务督办年2月任镶红旗蒙古副都统,随肃王巡视蒙古,草成《经蒙条议》数万言。不久被派赴德、法两国考察军事月23日,任第六镇统制。

武昌起义爆后,请命南征,不允。后奉命率部留保定待命月29日,驻滦州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通电要求清廷立宪,清廷派海军大臣载洵疏解不成,乃派吴前往。吴、张会商以武力反清,直捣北京月29日,山西宣布起义,举阎锡山为都督,清廷下令第六镇二十协协统吴鸿昌带队开往太原,进攻起义军。吴闻讯赶赴石家庄制止。并派参谋长何遂与晋民军商谈合作,又派副官长去武昌联络。时孔庚自武昌来,向吴陈述汉口战事及清军焚烧汉口情况,吴大愤,下令截留南运武汉的军火、被服、粮食和饷银;要求清廷对纵火焚烧汉口负有严重责任的荫昌等3人严行治罪;大赦革命党人;与张绍曾、蓝天蔚加紧联系,敦促两人通电全国宣布取消“十九信条”,火率军西进,会师北京年11月4日,被清廷委为山西巡抚日,赴娘子关会晤山西都督阎锡山,密议组织“燕晋联军”,由吴任联军大都督兼总司令月7日凌晨,吴正在石家庄车站司令部草拟张绍曾联军入京急电,遭已被袁世凯政府收买的卫队长马惠田杀害年初,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予吴禄贞以6军大将军例赐恤年11月7日,在石家庄火车站建成吴禄贞墓。

蓝天蔚(1878-192秀豪,湖北黄陂人。早年投湖北新军工程营当兵,选入湖北将弁学堂年官费留学日本,先后入成城学校及6军士官学校第二期工兵科。

次年1o月,参与创办《湖北学生界》。拒俄运动兴起,任留日学生拒俄义勇队队长。次年毕业归国,湖广总督张之洞授为统带官,襄办军事教育,历任湖北将弁学堂等校军事教习。后调任湖北常备军第一镇司令部正参谋,不久改任第八镇三十二标统带,曾按月捐俸资助日知会,因遭第八镇统制张彪嫉,辞职离鄂。

年与宋教仁等往东北组织并领导同盟会辽东支部,策动新军革命年春至奉天(今辽宁),任参谋处二等参谋。

年派赴日本考察军事,并肄业日本6军大学。同年归国,任东北第二混成协协统,驻奉天,与6军协都统,延吉边务督办吴禄贞,第二十镇统制陈宦有关外“湖北三杰”之称。闻武昌起义爆,与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新任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等欲动北方新军共谋响应。时吴屯兵石家庄,阻清军南下武昌,张率军拟攻占津沽,以威胁京师,蓝则驻兵关外以作后援,并与奉天谘议局议长吴景濂谋奉天独立。不料事泄,被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斥逐,乃避走大连,上海,旋返大连活动,被举为中华民**政府临时关东大都督。

年奉孙中山命,率北伐舰队移驻烟台,伺机攻东三省。后和议告成,乃辞职居沪。不久,由大总统袁世凯派出洋游历。次年归国,任将军府参事,授6军中将加上将衔。年,授勋四位,为将军府达威将军年,袁世凯称帝,乃返鄂。翌年,与豫军总司令王天纵等组织讨袁联军,事败。

年复入辽沈,计划运动“马贼”,取张作霖以自代,遭通缉,遂南下广州参加护法,孙中山派充援闽各军慰问使,后任川滇黔陕鄂宣抚使年任鄂西靖**总司令。年2月,所部被孙传芳部击败,退入四川,为川军但懋辛部逮捕于夔州月31日解至重庆时自杀为川军所害)年归葬武昌伏虎山。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江东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大江东去
上一章下一章

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