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同仇

与子同仇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求贤以德,致以道。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微者危之阶,乖者亡之征。

--黄石公《三略》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有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大量的士兵头上戴着一种小圆帽。考古人员证实,这是一种麻布做的头巾。军官模样的戴着板状的牛皮帽子。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秦军一律不戴头盔。

他们不仅不戴头盔,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简洁,甲片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护住前胸和后背。而站在最前边的弩兵部队一个甲片也没有,全身轻装。这和我们了解的当时魏国的重装部队正好形成明显的反差。

秦国应该有能力为军队配备足够的铠甲。历史记录显示,自商鞅变法后,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中最富有的。《史记》上说:秦,带甲百万。一般人认为是秦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但眼前这支复制的秦军却让人大感意外。或许,历史记录中的文字仅仅是一种渲染?那么,隐藏在这一奇怪现象背后的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秦军的最后归宿

秦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但也是秦灭亡的起点。秦帝国仅仅维持了15年。那支曾经战无不胜的军队就随着帝国大厦的倒塌而灰飞烟灭。在大厦将倾的时候,秦军战斗过,但它的战斗力与15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秦军最后的日子起于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熟知的那段历史。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900名被征集去戍边的壮丁,因为大雨耽误了行期。按照秦法,误期当斩,于是,他们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揭竿而起,各地民众立即响应,起义如干柴烈火蔓延到帝国的各个角落。

起义军发展非常迅速,起义军领袖陈胜派遣将领周章率领几十万军队西入关中,一直攻到戏水(今陕西临潼)。在起义者即将踏进咸阳的时候,奋起抵挡的并不是帝国的正规军,而是一支由囚犯拼凑而成的部队。在秦始皇下葬以后,规模浩大的地下陵墓仍然没有完工,几十万囚犯一直在忙碌善后。刻在秦始皇陵园中发现的一些陶片上的人名,就是他们曾经劳作的见证。

当起义军离秦始皇陵不到10里的时候,即位的秦二世赦免了这些囚犯,命令他们拿起武器,镇压反叛。问题在于,秦军的主力部队在哪里呢?

秦统一后,军队有过两次最大的集结。一次是在广西桂林附近一个叫严关的要塞,50万秦军曾从这里南下,与土著人作战。当起义突然爆发的时候,这部分秦军正在戍守刚刚平定的南部疆土。在帝国存亡的关头,他们选择了沉默。司马迁记载,当地的最高长官下令,堵塞南北之间所有的通道,军队严禁北上作战。南部秦军就这样彻底抛弃了自己亲手创建的大帝国。

秦军的另一支主力在帝国的北疆。打败了匈奴骑兵以后,30万精锐并没有南撤,而是镇守在长城沿线。当都城告急的时候,这支秦军开始南下。但是,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它的行动为什么异常缓慢。

保卫都城的任务只能托付给那支由囚犯临时组成的秦军。出人意料的是,这支军队体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战斗力。

章邯是秦军最后的军事天才,在秦末的大动荡中表现出色。他原本只是秦国的少府,负责管理宫廷日常开支及官营手工业的制造等事务,并不涉及军事作战。当秦军主力一支远在北方戍守长城而无法迅速返回,另一支则偏处南方无心北顾的时候,章邯临危受命,率领这支仓猝间由囚犯临时组织起来的秦军,投入到战斗中,取得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战绩。

他们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击溃了周章的几十万农民起义军,随后秦军又在章邯的率领下屡败陈胜军。在扑灭了陈胜起义军之后,又在定陶大破楚军,项羽的叔父项梁被杀。不久又攻杀齐王田儋,消灭了魏王魏咎等多股反秦势力,反秦最力的楚地几乎完全平定了,章邯所统率的刑徒军成为秦军的一支最有战斗力的主力军,满目疮痍的帝国似乎看到了希望。然而,一个来自于楚地的贵族改变了一切,这个人叫项羽。

守卫长城的秦军主力在王离率领下缓慢南下,在今天河北省一个叫巨鹿的地方,最后的两支秦军终于会合了。王离军把赵王歇死死困在巨鹿城中,章邯军在外遥相呼应,赵军危在旦夕,北方即将平定。

在战斗的最关键时刻,项羽带领楚军赶来援救。面对强大的秦军,为了鼓舞士气,项羽让士兵凿沉船只,砸破炊具,只携带三天口粮。项羽的楚军与秦军在巨鹿展开决战,在楚人难以置信的勇气面前,几十万秦军在战场上倒下,大将苏角被杀,主将王离被俘,章邯率军救援又被楚军击败,被迫退走。

巨鹿一役,章邯所率的秦军主力虽为项羽所败,但是他手中仍掌握着秦军最后的20万精锐部队,与项羽等反秦军隔漳水相对峙。

由于作战的不断失利,章邯受到了秦二世的责问。章邯决定派长史司马欣赶到咸阳去向赵高请示。司马欣到了咸阳,等了几天也没有被接见,他感觉到了赵高对他们的不信任。司马欣害怕被杀,急忙逃回军中,甚至没敢走原路。赵高派人去追杀,没有追上。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因为害怕赵高的诛杀,经过巨鹿之战秦军仅存的、最后的精锐,与他们的统帅一起被迫向项羽投降。项羽任用司马欣为将,统率投降秦军与楚军共同西进关中。走到新安,他又担心秦军反叛,于是下令坑杀20万秦军降卒,秦军主力至此彻底覆灭。

秦国统治集团的不团结,极大地削弱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的严刑酷法,使秦末农民大起义迅速地星火燎原。不仅仅是农民起义,而且逐渐形成了全民的反秦起义,再加上被平灭的六国残余势力的推波助澜,目标就是推翻秦的残暴统治。这应验了秦末的一句流行谶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原山东六国之地纷纷反叛,有后顾之忧的秦军虽奋力作战,但是已无力回天。

一支伟大军队的结局竟然如此令人沮丧,历经500年没有衰竭过的战斗意志转瞬间土崩瓦解,这样的事实仍旧令人难以置信。

秦帝国的横空出世和顷刻间灰飞烟灭的命运,似乎是被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所主宰,这个深藏不露的力量同样决定了这支军队的沉浮。

在中国历史上,秦文化是独一无二的。秦人功利实用、满怀开拓和进取精神。他们崇拜规则和秩序,相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或许,这种文化传统在秦人发迹之前就决定了日后的崛起,同时也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是秦始皇将这支军队带到了辉煌的顶峰。但是,这个帝王超越了时代的野心耗尽了帝国的国力。无论如何,一支军队的命运是紧紧依附在它的国家之上的。在秦军最后的日子里,帝国的秩序已经崩溃。当士兵们在前方拼杀时,他们的家已经无人来养活,覆灭的命运不可逆转。一旦人心动摇军民将同归于尽。

汉朝人贾谊曾说:“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古时所说的“本”指的是农业,秦国农业的本是为国家战争服务的,强大的秦军在短短的十年间神速统一全国。十年战争以及随后的征服南方战役、北击匈奴等战事耗尽了秦国几百年的积蓄,被征发后剩余的男子努力耕种也不能获得足够的粮食,女子不停地纺织也不能得到足够的布匹,孤寡老弱都无法生存下去。

当生存也成了问题时,为国效力的尚武精神便消失殆尽了。一统天下后,秦帝国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在强有力的始皇帝健在时还能起到威服的作用,一旦秦国失去了始皇帝,外表强大的秦帝国土崩瓦解只是时间问题了。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85年前一个著名人物,战国初期首倡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也是死在沙丘。不同的是赵武灵王是在内乱不已中被活活饿死,而秦始皇则是在削平天下,开万世之基业中病死。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死后不久,由他一手缔造的大帝国在起义声浪中迅速崩溃。

秦始皇是在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巡的路上,在沙丘(今河北巨鹿东南)突然病死。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记载,始皇帝病危之时,遗诏富有治国之才的公子扶苏继位。但是始皇帝死后,掌管符玺的中车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出于自身权位的考虑,经过密谋,决定密不发丧。他们篡改了始皇帝立长子扶苏为太子的诏书,立幼子胡亥为君。在返回咸阳的路上,为掩人耳目,每日三餐继续给始皇帝的车上送饭。赵高、李斯派使者矫诏杀死了镇守长城的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

胡亥继位后担心沙丘之谋为人所知,害怕始皇帝的其它诸子造反,开始大开杀戒,秦公子、公主,大多被杀,也有的如公子高,被逼无奈,主动请求为始皇帝殉葬,始皇帝的所遗儿女几乎被杀殆尽,宗室之间这样大规模的仇杀,是秦国有史以来也没有过的。赵高为了独揽大权又大肆诛杀大臣,造成的后果是秦国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既无良将也无谋臣,仅有个章邯又受到怀疑。

刘邦的汉军终于攻到国都咸阳坝上,只当了46天皇帝的子婴,再也无力抵挡,只得带领残存秦军向刘邦投降。然而不久之后,项羽进了咸阳,国仇家恨烧乱了他的理智,不仅杀了秦王子婴,而且大杀秦国贵族800多人,火烧阿房宫,秦国关中地区大乱。

历史又是惊人的相似,项羽杀掉了秦军的最高统率,而他本人却是在原秦军将士的逼迫下自刎乌江。楚汉垓下决战时,投降汉军的原秦军将领吕马童、杨喜、杨武、吕胜、王翳等人率军紧紧追赶溃败的楚军。也许是在新安被坑杀的20万秦军将士让他们去解开这个结,了结了他们曾经的恩怨。

历史的时空不断地变幻,秦军也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秦军以及它的缔造者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曾创造的丰功伟绩仍然让我们仰视。

秦人的声名也远播世界许多地区。中国被称作为China,即是由古印度梵文china、chinas,阿拉伯文Cya、Sin,拉丁文Thin、Thinae演变而来的,都是“秦”的译音,秦军及其一手创建的大帝国无疑是古代社会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

让我们再一次凝视这些2000多年前的军人,他们曾经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也造就了我们的历史。今天,我们使用着的文字来自于秦人,我们广袤的国土是秦帝国的延续,我们统一的中华民族在秦帝国时期开始形成。2000多年前的那个大帝国,仍然和我们血脉相连。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帝国军团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当代现代 帝国军团
上一章下一章

与子同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