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有人将高三称为人生的“炼狱”。其实,对于高三家长来说,没有谁能置身在这个“炼狱”之外,孩子的每一次哭泣、每一串笑声、每一声叹息都紧牵着他们的心,每一位陪孩子走过高三的家长,都无异于走过一回“炼狱”,其间的百般滋味只有自己才能知晓。

高考,不仅是考学生,同样也是考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选择志愿;如何选择学校里五花八门的专业;如何内紧外松,所有的压力自己扛;如何为孩子制作可口的饭菜,让孩子有一个好胃口,以保持良好的体力;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考前的焦虑、考后的不安;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失败的打击,重新站立起来,都成了考验家长的一道道关口。

在这里我记录了一批刚刚走过高三的家长们,他们如履薄冰的心路历程,他们有喜有忧的成败得失,还有他们饱含血泪的真情忠告。这些用昂贵代价换取的经验教训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将会给正在或即将要做高三家长的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一、高考大“移民”

太阳白晃晃的,烤得人七窍生烟,周建设吃力地踩着自行车,汗水像蚯蚓一样爬了一脸。

儿子今天上午的考试一直揪着他的心,考得好,儿子就能留在这所北京市的重点中学,如果考得不好……他不愿想下去。

儿子借读的这所中学是一所很有名的重点中学,当初为了能让儿子进这所中学借读,他没少求人。进去后才发现,在这所学校借读的学生有近百人,有本市的,也有外地的,这些学生的学籍都不在本校,高考时,外地学生必须回自己户口所在地考试。

周建设的儿子小铉与这些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他有北京市户口,是刚刚才办下来的,但他的学籍在山东,他一直生活在那里,先是与爸爸妈妈在一起,后来爸爸妈妈来北京了,他就和姥姥姥爷在一起。他对爸爸妈妈的记忆几乎都是10岁以前的。

1995年,在山东某商业银行业务处任处长的周建设被借调到北京总行。

第二年,妻子也辞职到了北京,并在一家企业找了一份临时工。妻子来后,他们租了一间房子,有了一个临时的家。也是在这时,周建设动了想调进北京的念头。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儿子。

虽然借调到北京,但在北京落户,周建设倒真没想过,分行的两位副行长在一两年内将先后退休,他这个重点业务处的处长接副行长的位置似乎顺理成章。再说,他也没觉得北京有什么好,这里,局级干部一抓一大把,当个局长,也得自己骑自行车上下班。所以他当时的想法是,好好干半年,给领导留个好印象。

努力进京的目标最初是由妻子提出来的,她对丈夫说:“咱小铉要是在北京参加高考,没准儿能进清华。你一定要好好努力努力,为了儿子。”这话说了没多久,妻子悄悄把在银行的一份好工作辞了,亲自到北京来了,大有破釜沉舟的架式。

为了有个北京户口,周建设拼命努力工作,希望得到领导的赏识。因为对他来说这是惟一的途径。说起当初的动机,周建设苦笑着摇摇头说:“这动机不高尚,很卑微,但却是真实的。”

认识周建设的人都说他能干而且踏实,可能正由于这个优点,他的借调期从半年延长到一年,一年又延长到两年,可是领导一直不提调动的事。

齐鲁晚报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高三家长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当代现代 高三家长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