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第一节

成为天下之主的秦王政——始皇帝,意图将天下人才据为己有。“宋子有一位击筑名手”的消息一传开,改名换姓的高渐离,便被请到始皇帝面前。

楚灭亡的翌年,燕和赵也相继被攻灭。亡国的燕赵,只残存着分别逃向辽东和代之地的亡命政权。秦此时已有余裕派兵至域外。燕王喜和赵王嘉皆被俘获。

未灭者只剩齐一国。

齐虽然是山东富强之国,但孤立后已无多大威力。

王翦之子王贲,由燕南下攻打齐而擒获齐王建,使齐灭亡。

至此,六国已悉数被灭。除了韩由内史腾攻灭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王贲父子所讨灭。秦王政根本用不着亲征。

这是历史上未曾有过之事。

春秋战国五百年###至此告终。

若仅就战乱局面观照,则无法真正了解这五百年历史。原本仅限于黄河中游流域的中原文化圈,在这五百年当中,已扩及中国各地。由于政治体制赶不上扩张速度,因而呈现诸侯割据之形态。但,“文明出自同一根源”之意识,已深植人们心中。

通过战争使中国统一,也是一种方式。只是,着实让人们吃了不少苦。

——###原因在于有实力者的割据。

一统天下的秦王有了此一想法。

——不能使诸侯存在于各地。

为了安顿统一后的天下,秦王有此想法是当然之事。

春秋时代以“公”为名的诸侯,进入战国时代后,公然以“王”自称。

——不许有“王”之存在!

秦王政推演自己的理论,得到了这个结果。

而这显然矛盾。

因为政本身就是秦国之“王”!

“‘王’这个称号有更改的必要,你们好好研究吧!”他对重臣们下了命令。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事实上之副丞相)冯劫、廷尉(兼最高法院院长及检察总长身份)李斯等人经过共同研究后,将所得结论上奏:

“五帝所支配的土地只有方千里(当时之一里约为四百公尺),而陛下已平定天下,因此,功绩远较五帝为大。据传,往昔有天皇、地皇、泰皇之称谓,其中泰皇尤为尊贵。臣等认为以‘泰皇’之称号代替‘王’,最为适宜。”

“泰皇……”

政呢喃着说出这个字眼。这不是新称号,往昔有人使用过。政想要的是从未用过、完全崭新的称号。

“把泰皇的‘泰’字去掉,留下‘皇’字,同时取五帝的‘帝’字,就定为‘皇帝’吧!”

皇帝——我们所熟悉的这个名称,原来是此时创造出来的。那是政即位后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之事,他当时三十八岁。

“据说,太古时代有号却无谥。王者死后,依其生前事迹,定适当谥名追赠,是后来的做法。但这个做法甚为不妥,儿子评断父亲,臣属评定君主,怎么可以有这种事情呢?因此,谥法非废止不可。现在起,以我为始皇帝,后代依序以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称呼,使我朝传到千万世之后吧!”

政如此宣言。

本书在以下部分就以“始皇帝”称呼他。

统一后的天下大得令人难以想象。由于这是公元前两百多年前之事,交通、通讯尚不便,连担任实际行政业务的官僚都不知如何着手作业。

丞相王绾因而上奏,道:“燕、齐、楚等偏远之地,中央实在无从管理。尚请皇上立诸位皇子为王,以统治各地。”

关于这一点,《史记》有如下记载: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

也就是说,始皇帝将丞相“应将亲王册封各地以利统治”之提案,交给群臣研究。

于更改王号之际,“皇帝”这个称号虽然是他自己创造的,但在这之前,他也垂询过群臣意见。

被视为极端专制独裁的始皇帝,并非任何事情都由自己决定,而是时时垂询群臣意见的。战事亦复相同,他几乎都交给将军们决定,自己从未亲征过。他之所以能成功地平定天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这一点上。

关于在各地封王一事,重臣中赞成者居多,唯独廷尉李斯坚决反对:“周朝以一族册封各地,后来由于亲属意识变得淡薄,弄到彼此攻讦犹如仇敌的地步。册封功臣,情形与此相去不远。周朝建国功臣太公望受封齐之地,但齐为周朝做了什么?因此,亲王或功臣可以给予赏赐,却不可使之支配土地。”

听完众人见解后,始皇帝才下了结论:“李斯之言甚是。天下人民所以受罪,全是因为诸侯和诸王自立的结果。”

他不是在宫殿这个安逸环境中成长的帝王,而是以人质之子的身份在外国长大。父亲逃亡后,在无人庇护的情形之下,遭人白眼,并且尝过不少苦。因此,他有市井小民的生活经验。民间痛苦,他是切实了解的。

秦遂取消将诸侯配置各地的封建制度,实施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由中央任命各地长官之郡县制度。

后来的中国,虽然有过封建制度复活之事,但迄今为止,再也没有如诸侯之大领主分立的现象。

虽然其间有过三国及南北朝时代的分裂,然而这只是一时的反常状态,甚至连当时的人都持着“天下终须一统”的认知,并且以此为建设国家的目标。

语言不同,文字不同,度量衡单位也不同——这些东西因国而异是何等不方便之事,这一点,有流浪他国经验的始皇帝相当清楚。

举例言之,道路情形也是如此。

当时的交通工具以马车为主,因此,每一条马路上都有由车轮压过而成的轨迹。驾驶马车时,使车轮嵌入这个轨迹,就容易行走。

只是,马车车轴轴辐各国不一。这是有原因的。

当时的战争,通常使用由数头马牵引的战车。而为了防止敌军入侵,有效方法之一是使路面轨迹宽度与敌人战车车轴的轴辐不同。

轨迹宽度不同,有不易使外国战车进入的优点,但不再有“外国”存在时——也就是天下统一时——就产生了阻碍全国交通的负面效应。

“所使用的器物要一致,全国任何制度都统一。”

始皇帝再三发布这个命令。

当时的文字看似相同,实际上六国使用的字体都稍有差异。这在沟通上当然不便。

而此时的始皇帝急欲看到的是,一切事物归于统一。

他于是统一文字,也统一车轴轴辐。“同文同轨”指的是这一点。

始皇帝为求统一而付出的心血非比寻常,有时候甚至采取强制态度。

由以“始”字为帝号一事可窥知,他是很有创造性的人。他喜欢做别人从未做过的崭新而富于独创性的事。因此,每次重臣奏言以“前例”为理由时,他都露出不悦的表情说:“朕不喜欢依循前例,朕要创造新例。”

“朕”这个字眼也是始皇帝创造的。这个第一人称代名词,以前为一般人所使用,他却将之限定为专供皇帝使用。他把自古已有的字眼赋予新的用法。

他把黄河改名为“德水”。

虽然这个决定有些过分,但“一个中国”在个性强烈且富创造欲望的始皇帝手中实现,是不争的事实。

倘若没有始皇帝出现,中国必定如同现在的欧洲,分为许多国家吧?

使六国灭亡的始皇帝,当然受到无数人的怨恨。对他怨恨的,有国家,也有个人。

始皇帝始终没有原谅图谋行刺他的荆轲以及燕太子丹之余党。

荆轲好友——筑器名手高渐离和屠狗宋意成为官方缉拿的对象。这两个人当然视始皇帝为杀害挚友之仇敌。

高渐离改名换姓,在一个叫宋子的地方沦为用人,过着艰苦生活。他是天下无双的击筑名手,靠这技艺即可生活无虞。

宋子是旧时赵国的一个城镇,因此没人认识高渐离。

我要自立为筑器乐人——

一天,数名客人前来高渐离所服务的公馆击筑取乐时,他不禁作了一些批评。

这家公馆的管家乃向主人报告高渐离所批评的话。

“这个用人不知分际,竟敢批评客人击筑的技巧如何……”

“呵……这个人大概会击筑吧?叫他露一手怎么样?”

公馆主人在突发奇想之下叫来高渐离。

结果,高渐离击筑演奏之绝妙,使听者莫不叹为观止。

筑器名手的传闻,很快在当地不胫而走。

当时的天下已归秦国手中。成为天下之王的秦王政——始皇帝,意图将天下人才据为己有。

人才意指精于某项技艺的人,种类不拘。政治上的杰出人才是李斯,军事方面则有王氏父子、蒙氏父子以及李信等人。此外他也需要土木、建筑、学术、绘画、音乐、医药、天文、历算等领域的优秀人才。美人也在被网罗的范围之内,各地美女纷纷被罗致。始皇帝一听到杰出人才的消息就要招聘。

“宋子有一位筑器名手。”

听到这个报告时,始皇帝立刻命令:“快把这个人邀聘来。”

改名换姓的高渐离,被请到始皇帝面前,演奏筑器供御赏。

“演奏得太好了,确实是名手。据说,燕国曾经有位名叫高渐离的筑器名手,你的技艺应该比他更高吧?……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我是绝不放过他的……”始皇帝说。

宫廷里却有一个曾在燕国听过高渐离演奏的人。这个人向始皇帝问道:“敢问皇上,倘若这个高渐离还活着,该当如何?”

“如果高渐离还活着,朕要带他来和这个人比比高低。倘若他的技艺较高,朕就饶他一命……不过,要把他的眼睛弄瞎,免得搞出什么花样来。”

“启禀皇上,这场竞赛大概不会有结果吧!”

“此话怎讲?”

“因为刚才击筑的便是高渐离……”

“啊,你说什么?”始皇帝大为错愕。

立即命人调查的结果,这人确是高渐离。处分事宜,皇帝已有言在先,也就是将他的眼睛弄瞎,但饶其一命,以示尊重其技艺。高渐离遂遭燻眼之刑,成了瞎子。

始皇帝是爱好音乐的人。

虽然这个人是荆轲的挚友,过去对自己心怀不轨,但现在既已成为瞎子,认定他对自己无加害之力——始皇帝对他的警惕因而逐渐松懈。宫殿内和荆轲前来行刺时一样,除皇帝以外,任何人都不得携带武器。六国遗臣图谋报仇,是意料中的事情。

始皇帝在对策上有充分自信。

何况这只是一介乐师,而且是个瞎子,始皇帝变得大意是难免的。

“希望皇上勿忘戒备高渐离,不管怎样,他过去是荆轲的密友……”

李斯如此进谏。而喜欢音乐的始皇帝却连日叫高渐离来到身边,倾听他所演奏的筑。

“你这是杞人忧天。他是个瞎子,又不能携带武器,怎能加害于朕呢?”

“他有筑器啊!”

筑是一种小型琴器。

“哈!哈!哈!”始皇帝笑道,“李斯,你这是门外汉说外行话。你不知道筑是用桐木做成的非常轻的乐器吧?比起它,朕的头要来得硬哩!”

“是吗?”李斯不再说话。

一天,高渐离在演奏当中,突然举起筑,扔向始皇帝。

可惜的是,由于眼盲,所以筑器没有击中始皇帝,碰到墙壁后掉下。

“混账!你干什么?”

始皇帝只怒骂一声,并不准备追究这件事情。

但后来听到详细报告时,他气得脸色苍白,发了命令:“把高渐离斩了!”

原来筑器里已灌有铅。要是击中头部,始皇帝是可能当场毙命的。

“荆轲使用匕首行刺,所以有接近秦王身边的必要。可是,也有在一定距离外使用能达到目的的武器,你知道吗?”胡须汉子神秘地露齿一笑,说。

使用皇帝称谓的翌年,始皇帝到陇西(陕西省西部至甘肃之地域)及北地(甘肃东北部至宁夏之地)巡游。

隔年,他到东部旅行,登泰山后,沿渤海到山东半岛北岸登芝罘(烟台市)之山,而后南下登琅邪(青岛市附近)之山。

由此可见,始皇帝似乎非常喜欢登山。每次登山,他就在该地树立石碑,将自己统一天下之功绩刻于其上。

他最欣赏琅邪之地。因此,他使三万户人家迁至此山山麓,并给予十二年免税之优待。

第一次到琅邪时,由于格外中意此地景观,所以滞留达三个月之久。

在邯郸出生,于陕西秦之地成长的他,从来没有见过海。而在琅邪山上能俯瞰海景,这是他格外喜欢这个地方的原因吧?

他在此地建造琅邪台,这与以免税优待招募移民之事一并思量,不难揣测他有意以此作为离宫。

又过一年时,他再度由芝罘山到琅邪。

当时的天下真的太平了吗?

才完成一统天下就连续三年出外巡游,其原因,一方面或许在于始皇帝喜欢旅行,此外大概也有借此向天下示威之意图吧?

巡游时当然有庞大军队随行,犹如大规模游行。装饰得美轮美奂的队伍,具备最新兵器的精锐部队……始皇帝借此向天下人民炫耀其财富和兵力,以使人们不敢有反抗念头。

但连一介乐师高渐离都会以灌铅之筑器袭击始皇帝。被灭的六国遗臣中,会出现为找秦始皇算账而不怕死之辈,自是意料中事。

六国中首先被秦灭亡的韩之古都阳翟在临汝水处。有一个满腮胡须的汉子,站在汝水畔大声自语:“据说,东海有无骨之鱼名叫海蜇。这些海蜇如果自惭形秽,大可以潜在水底悄悄浮游,而它们却大摇大摆地浮到水面上来。东海渔夫以他们那边的海里有海蜇而自夸,我于是对他们说:在我的祖国韩,没有骨头的动物多得是哪!他们对自己的祖国被灭也不以为忤,优哉游哉。这不是有骨气的人做得到的。所以说,在我的祖国韩,海蜇都到陆地上,披着人皮走来走去哩!”

他由于重复喊着同样的话,弄得声嘶力竭,因此,咳嗽几声就沉默下来。

他摇摇摆摆地沿着河岸走去。他的上半身相当宽大,而一双腿却又短又细,走路之状颇为滑稽。

一名右手拿着竹竿的年轻人,从这个满脸胡须的汉子后面追上来。年轻人的动作非常敏捷,步伐很快,却一点也没有发出脚步声响。因此,走在前面的胡须汉子根本没有察觉有人跟随在后。

“啊……”

发出尖叫声时,他已被推落水中。由于河水进入鼻腔,他连连打了几个喷嚏。追上来的年轻人则双脚叉开,站立在河岸上。

掉落在岸边水浅处。胡须汉子打过喷嚏后站起身来,河水只淹没他的膝盖。

“你干什么?”胡须汉子怒吼一声后,又打了两个喷嚏。

“抓住这个吧!”年轻人把竹竿伸过去。

“不必了,我自己会上去……你推我下水是什么意思?”胡须汉子摇摇晃晃地涉水上岸时,随着怒骂,吐出一口口的水。由于风势强劲,口水被吹回黏在他的胡须上。

“妈的!脏死了!”他用手背揩了一下胡须上的口水。

“口水是我吐的吗?”年轻人说。这个声音何其逍遥自在。

“你干吗推我?你不怕挨揍吗!”胡须汉子好不容易一只脚踏上河岸,横眉竖目地说。

“我听不惯你刚才重复说的几句话,所以把你推下去。”年轻人说。

“难道我说的话不对吗?”

“正因为很对,所以我听后更加恼火。”

“是不是把我推落水中就舒服一些了?”

“这一点我不否认。”年轻人笑着回答。

“你真是快人快语,我很喜欢你这种人哩。哈!哈!哈!”胡须汉子上岸后,摇摇身子呵呵大笑起来。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帝国的软肋:大汉王朝四百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外国文学 帝国的软肋:大汉王朝四百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