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谁来接任专员
1
站在皑山山腰,聪江城区尽收眼底。
王清江指着脚下的高楼大厦,无比自豪地对省委书记孟达山说:"这几年聪江的发展是前30年的总和。我接手时,聪江城区是哑铃形形状,两头大中间小;现在是大肚罗汉形,肚子大两头小。城区面积由过去3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9万人增加到28万。"
孟达山静心地听他介绍。
省委书记不吱声,王清江以为自己说错了话。他这个人非常敏感,能从细微的表情中品味出名堂来。他讲的是实话,但是不动听,给人一种突出自我的感觉,尤其有表功的嫌疑。
王清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将话锋转向,说:"当然,聪江的发展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聪江今天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同时也是历届地委、行署领导全区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结果……"
言之有理,也说得恰如其分。如果没有前三任地委书记打下的基础,他王清江哪来一步登天的本领?
话越说越中听,不揽功才是大家风范。
孟达山还是沉吟不语。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让对方把话讲够讲透才发表意见。
王清江兴致未减、谈性正酣。"孟书记,您看我们聪江城区是不是很有特点?"王清江指着眼前的风景,"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
"总结得好!"孟达山终于说话了,并且是肯定的话。
得到鼓励,王清江更来神了。"孟书记,我要请您看一幅实景画,这幅画太美了……"王清江说一半留一半,抓住了孟达山的好奇心。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人的一种本能。
孟达山随王清江向不远处的一块大石柱走去。
到了石柱旁他才知道,这里真的有一个美妙的世界。
"您看……"王清江指着眼前的山山水水,提示省委书记。
不用提示。一幅百里田园风光图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是一幅重彩画,"画家"运用大红大绿大黄的对比手法,把大自然夏季的景色渲染得错落有致。
众人都称好,好在风光秀丽外,还有一个画面切换的原因。
与其说是大自然把大家的兴趣调动起来,倒不如说是王清江把大家的兴趣调动起来。王清江为自己的巧妙安排而自豪。要知道,今天陪同省委书记视察的都是省里有头有面的大人物,这些人要权有权、要钱有钱;能争取这些人,就是争取了钱与权。这也叫交易,是不显山露水的交易。
"能不能到山顶去看看?"孟达山指着山顶问。
王清江给他一个扫兴的回答:"不行,我的老领导,山顶常年积雪,现在虽然是夏天,山上的温度却是零下4度,山下的温度是38度,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24度。"
王清江停了停,观察孟达山的脸色,见孟达山饶有兴趣地听他讲话,于是接着说:"我在聪江30多年,好多次想登上山顶,想亲身体会诗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怎奈这个愿望至今无法实现。"
的确如此。皑山特有的自然气候是大自然对聪江的特别奖赏,是地质运动送给聪江人民的特殊礼物。皑山的特别在于山顶上常年不化的积雪,这种现象在北国不足为奇,在南方却是独树一帜。因此,当地人有以山为荣的自豪感。
皑山可以与日本的富士山相媲美,但是,远远没有富士山有名气。聪江也没有因为有皑山而富裕起来。
孟达山对王清江的回答不满意。现代条件下没有办不成的事,比如乘直升机就能直达山顶,但是没人想到。也许有人想到了,但还没有做到。
不满意归不满意,孟达山不会真的与王清江过意不去。谁都知道,孟达山与王清江私交甚好,在全省11个地市州书记中,孟达山最喜欢王清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孟达山每年都要来聪江好几次,其他地市州几年都去不了一两次。孟达山对聪江情有独钟表现在,扶贫点、各种联系点放在聪江,调查研究到聪江,访贫问苦到聪江,植树节来聪江栽树,教师节来聪江慰问老师——聪江的山水到处留下了孟达山的脚印。
聪江与他有缘,关键是有王清江这位地委书记。
不过,登皑山还是第一次。说怪也不怪,在人们的观念还没有转变之前,考察旅游与游山玩水没有区别,谁愿落个这样的骂名?
孟达山当省委书记的第二年,他就把王清江从专员的位置上提拔到地委书记的任上,说起来两个人也有七八年的私交。王清江尊称孟达山为老领导,其实孟达山年龄不大,只大王清江五岁,称老领导是叫给别人听的。
其他人称老领导孟达山不答应。他老人家从不服老。
"孟书记,您看聪江是否具备地改市的条件?"王清江试探性地问。
此话正合孟达山的心意。
王清江有个心愿,那就是在他手里完成地改市。如果天公作美,那他不仅是聪江"改朝换代"的功臣,而且还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这是个很完美、很诱人的结局。
"已经具备。"孟达山肯定地说。聪江是全省的南大门,辖五县三市。从全省地理位置以及发展战略上考虑,南部地区必须有一座中等城市起支撑龙头作用。聪江地改市是大势所趋,省委全力支持。
孟达山特别强调要抓紧申报。
可以理解省委书记的迫切心情。急是有道理的,聪江有500多万人口,与三省交界,国土面积1952平方公里。如此广阔的地理位置,却看不到一座中等城市。没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南部经济如何发展?
"谢谢省委的支持。"王清江代表地委立即做了回应。为了体现自己雷厉风行的作风,他要现场办公,于是冲着陪同的人群大喊:"韦专员……"
韦旺就在他身边。这种场合,专员一般站在不显眼的位置。这是官场不成文的规矩。虽说专员名义上也是一把手,其实是二把手,在党内是副职,以党内排名为准。
"什么事?"韦旺从王清江的背后现身,动作从容平和,与王清江刚才的失态形成鲜明对照。
大家都笑了起来。
王清江以为他躲到什么地方或拉着省里哪个领导"忙里偷闲"点评人和事。
有王清江主陪,韦旺的确显得多余。作为专员,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摆正位置,既要看到自己是行政一把手,更要知道自己是党内的副职。这种场合,专员总有些尴尬:主动了,怕别人说他抢风头,争镜头;不主动,或者不陪同,又怕人家说他不懂规矩。
今天差点不能来,原因是地委、行署新办公楼工地被当地农民围攻,阻碍了施工。理由是施工单位没有用当地农民拖的沙石料。当地农民胆子也是太大了。这种事不是现在才出现,早就有过这类事件发生,只不过没有引起重视。
韦旺一清早就到工地,扯着喉咙对政府秘书长廖克明讲:"通知公安局,把所有拖石料的车给我扣起来。"弦外有音,此话并不是说给廖克明一人听的。听话听音,这年头的人一个比一个精,没有人不理解此话的真正含义。
一蛮三分理,果然如此。
事毕,韦旺赶紧过来参与陪同。省委书记来了,他不能不来,也不敢不来。当然,来了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是,不来就大有文章可做。
有王清江书记在场,他永远是个配角。
王清江点他这个配角上场。
"地改市进展如何?"王清江问他。
王清江对部下说话一向是开门见山没有铺垫,更没有商量的口气,该省略的话一定要省略,不该省略的有时也省略了。
在省委书记面前依然是平时说话的口气,韦旺觉得对方没给面子,便没好气地回答:"地委决定由徐时岸同志负责此事,你应该问他……专员管不了副书记。"
同样是开门见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王清江没有想到韦旺敢反戗。
都是一把手,相互间要尊重,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口吻讲话。
什么一把手?王清江历来强调一个地方只有一个一把手,就是他自己。其他一概不予承认,也不允许其他人承认。
还没有部下这样跟他讲过话,哪一个不是客客气气?反了!王清江强忍心头之火,改换口气,问徐时岸:"徐书记,地改市的报告打上去了没有?"
徐时岸做梦都没有想到矛头会转移到他头上,想溜也来不及了。他打哈哈,支吾半天还是说不出一句话来。
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王清江黑着脸对徐时岸发火:"打了就打了,没打就没打,不要含含糊糊。"
徐时岸犹豫片刻后开口:"打了。"
苍白无力,明白人一听就知道他在撒谎。
尽管这样,还是帮了王清江的忙,给了他一个下台阶的机会。
王清江满意地点了头。
真实情况是,报告已经写了,韦旺不让盖章。理由是,这等大事要征求老同志的意见。没办法,这类报告只能盖行署的公章。
王清江看了看手表,他在找收场的理由,正好到了吃饭的时间。
"孟书记,时间不早了,您看是不是回宾馆?"他说。
孟达山点点头。
大队人马上路。依然是上山的路线,依然是上山时的次序,警车前锋开道,孟达山的车紧随,接着是王清江的车,韦旺坐在省委的中巴车上……
2
晚餐很快就结束了。
没有喝酒,饭桌上只要沾上酒字,就没完没了,不放倒两个不算喝到位。孟达山不喝酒,谁也不敢喝,再大的酒瘾也会克制住,这也叫步调一致。孟达山没有说不准喝酒,可大家就是不喝;喝酒的机会多得是,何必让省委书记看出自己是贪杯之徒。
袁凉林拿着酒杯笑容可掬地敬酒。他是聪江地区接待办副主任兼聪江宾馆经理。来的都是客,他是经理也就是主人,为体现热情好客,必须每一桌都敬酒。这是他多年养成的好习惯,何况今天的客人不一般。
袁凉林边敬酒边赔小心:"对不起,菜不好,多得罪。"
这是他的策略,酒菜越丰盛说得越勤;总能赢得一片赞扬声。
他径直来到孟达山面前,说:"孟书记,饭菜不好请见谅。"
孟书记跟他是熟人,喜欢拿他开玩笑,便笑着问他:"袁经理,你说哪个菜不好?"将了他一军。
"这……这……"袁凉林一时回答不出来。越急越说不出话来,搞了半天还是说不出一个字。
大家笑了起来。王清江帮他解了围,说:"我们袁总只要是看见客人不喝酒,就认为是菜没做好……是不是,袁总?"
"对!对!"袁凉林抹着脸上的汗,心情也放松了许多,接上话头,"是这样,您不喝酒就说明我们的菜没有做好;自古就有怪酒不怪菜之说。"
大家又笑了起来。
袁凉林见各自吃饭,也就知趣地走开了。
突然他想起一件事,又悄悄来到王清江身旁,把头埋在王清江的耳边:"王书记,9号房已经打开,乐花子在那里搞服务。"
9号房是王清江在宾馆的专用办公房,最高规格,总统套间。王清江每个礼拜都要在这个房间办公24小时……他在宾馆办公,其他人不得入内,只让乐花子在那里当差。
他入住宾馆,秘书、司机就放了假。任何大事秘书都在电话里给挡了驾,千篇一律的回答:"到省城跑项目去了。"打发得干干净净,让所有人都信了。
这个秘密只有几个人知道。韦旺是知道的。
"去!"王清江面露不悦。这种场合讲这样的话,是不讲政治的表现。
袁凉林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地走开。
王清江不把这事放在心上,他这个人宰相肚里能撑船,忠于他的人办错了事他能理解,认为是好心办了错事。这个脾气袁凉林比谁都清楚,因而他心里不会有什么负担。
他俩称得上是哥们儿。
晚饭后王清江送孟达山进客房。
客套话后,王清江没有走的意思。孟达山知道他有要事汇报,故意逗他:"老王,陪了我一整天辛苦了,你去歇歇吧。"
王清江知道孟达山在逗他。如果赶他走,就不会说你辛苦了,而会说我很累。尽管这样,王清江还是长话短说:"孟书记,我想动干部。"
孟达山知道他就是要动干部,不然不会羞羞答答。干部动多了,当然不是什么好事,至少说明你这个同志相容性差。王清江不会为项目的事找省委书记,他认为项目是政府部门的事,是专员管的事,他懒得操这份心。
"清江,你继续讲。"孟达山示意他把话说完。
听到对方的口气,王清江所有的顾虑烟消云散。孟达山直呼其名,就是对他亲近的表现。
王清江正要往下讲,有人敲门,是省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马难生。
马难生见王清江欲言又止的样子,知道有要事汇报,又知趣地退了出去。
"小马,有事吗?"孟达山喊住了他。
马难生向王清江点头,意思是请他谅解。
"孟书记,中央-三讲-巡视组胡部长一行明天下午到我省,晚上您是否回省城陪他吃饭?"马难生问。
"哪个胡部长?"孟达山说。中央的部长他可是认识不少。
马难生早就有准备,将知道的情况一一告诉领导。
马难生办事孟达山满意。马难生是孟达山的前任秘书,也是孟达山几任秘书中最称职的一任秘书,深得孟达生的器重。马难生当秘书时还兼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离开秘书岗位时他申请下地市,孟达山有些舍不得,让他把新秘书带熟后再放行。新人熟了,老人不放走。马难生留下来任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除了一个"副"字又增加了一个"副"字,意义却发生了变化,副秘书长可以称之为领导,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省委。
孟达山仍然把他当秘书使唤,他走到哪里就带他到哪里。
信任有时叫束缚。
"这样吧,明天你代表我去机场接胡部长。把晚饭安排好,我赶回省城陪他们吃饭。"孟达山说。
马难生离开后重新关上房门。
王清江不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夸起马难生来,说:"您这个秘书长不错,办事有条不紊;真是强将手下无弱兵。"
孟达山知道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便刁难他:"你喜欢就给你。"
是句玩笑话,谁也不会当真。
正合心意。王清江正愁找不到借口,机会来了。"孟书记,我正是想换专员。韦旺同志已经不与我合作共事了,今天的情形您也看见了,如果让他继续当专员,聪江的工作怎么能开展?"王清江道出了换专员的理由。
孟达山沉默不语,示意他把话说完。
王清江罗列了韦旺的缺点和错误,当然也肯定了他的成绩。不肯定不行,韦旺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当初提拔韦旺时,他在省委书记的面前说韦旺如何如何好,现在不用人家,说得太坏了不能自圆其说。
韦旺属破格提拔起来的干部,由县长直接当专员。这种情况在现在已经不大可能,在当时却很正常,越几级提拔的人也很多。如今用人已步入制度化的轨道。
"韦旺是你认准的人,怎么这么快就要-废-人家?"孟达山有些不理解,也算是在指责他。
提名韦旺时王清江力排众议,也可以说是鼎力推荐,由此得罪了不少聪江的副地级干部。韦旺上台之初对他是顶礼膜拜,怎奈时间不长便我行我素——大事不商量,不打招呼,独立行事,还打着党政分开的幌子,削弱地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气得王清江放出风声——既能扶你上马,也能拉你下马……我王清江放出的风筝没有收不回的时候。
面对孟达山的指责,王清江突然想出一句好台词:"孟书记,神仙也有打瞌睡的时候。"
轮到孟达山沉默了。
沉默是金,此话不假。
王清江坐立不安。私交再好也不行,上下级关系是一道鸿沟,随便不得也马虎不得。
孟达山终于发话了:"那么我问你,韦旺怎么安排?"似在征求他的意见,实质是在摸他的底。
王清江早为韦旺安排了位置,让他到政协联络组当组长。本来想让他到人大联络组当组长,又怕地改市后人大联络组变成人大常委会,组长变成主任;主任的权力也不小,能与书记抗衡。从有利于工作出发,这样安排最妥当。
"让他当地区政协联络组组长。"王清江脱口而出。
孟达山再次沉默。这个安排建议显然不妥。孟达山支持他的工作,但不是言听计从,更不是无原则地支持。
不表态说明不苟同,王清江窘得满脸通红。
空气异常沉闷,憋得王清江喘不过气来。
3
王清江从9号房出门,太阳已经爬上屋顶。好险,离早餐只差10分钟。他埋怨乐花子不叫醒他。
谁都不能怪,只能怪窗帘关得太实太严,不仅挡住了视线,而且还挡住了阳光,所以王清江才会"天明不觉晓"。
他匆匆来到大厅。袁凉林迎了上来:"孟书记在小花园打太极拳。"
王清江懒得理他,径直向小花园走去。
孟达山提气收功。打太极拳是他每天的必修课,风雨无阻。十年前他就爱上太极拳,是因病得"拳"。因犯肩周炎,痛得很厉害,吃了不少的药也不见效,他便试着打太极拳,好了。从此拳不离手。时间长了,孟达山发现太极拳好处多多,是最好的体育运动。
"老领导真能持之以恒。"王清江人未到声音到,没有一点因起晚床而惊慌的痕迹。
声音算是缩短了迟到的距离。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正好孟达山练功完毕。两人有说有笑地进了餐厅。
落座后马难生对王清江说:"孟书记今天要看市政建设,我们计划走水路,请您安排……"
走水路,这在过去求之不得,如今不行了,聪江污染严重,聪江已不叫江了,叫臭水沟。
"好!我安排一下。"王清江不动声色地答应下来。他立即找到徐时岸,咬耳交谈几句。徐时岸起身告辞。
坐船看城区是一条最佳的观光线路。聪江城区由两大块组成,一块是聪江老城区,即现在的聪江市,过去的聪江县城;另一块是聪江新城区,即现在的聪江地区行署所在地。老城区是一块平坦宽阔地带,因此街道直且阔;新城区过去是一条狭窄的山沟,建筑物依山傍水,街道窄且弯……聪江穿新老城区而过,像一根绳子,把新老城区连接在一起。
在聪江江面上行舟,能见到的都是高大建筑物,低矮破旧的建筑物几乎看不见。正因为如此,过去王清江都是让客人走水路参观。今天可不能走水路,走水路就丢丑。自从皑山脚下发现了煤矿和金矿后,聪江的水就被硫磺水和氰化水污染了,不仅水变黑了,而且还有毒,鱼虾绝迹。
得想办法阻止省委书记走水路!
天无绝人之路,聪江的上游有一座大型水库,叫皑川水库;打开水库闸门,用皑川水库的清水稀释聪江的污水。徐时岸马上命令两家厂矿暂停生产,停止排放污水。
只能用这种办法应付一下。
时钟指向九点,参观的队伍还没有出发。
主角还没有露面。王清江安排一名气功大师在给孟达山诊病。孟达山犯有风湿病,腿部时感酸疼。
气功大师先把脉后发功再施药,全套医术都上,还真像个大师。其实是个水货大师,是王清江授意安排的,目的是拖延时间,好让皑川水库的水把聪江的水变得清澈一些。
10点12分,孟达山一行正式出发。
游船在江边等候多时。
这是一艘豪华游轮,已有几年没有使用,因此显得有些陈旧。
王清江贴近孟达山,不时介绍两岸出现的高层建筑物:"这是国税局13层大楼,那是工商局16层大楼……"都是些中央或垂直部门的建筑物,真正聪江本土的高楼不多。
他不停地讲,目的是分散孟达山的注意力。
目的达到了,孟达山没有瞧江水,更没有发现聪江的水变成黑灰色。功劳应记在皑川水库上,是它将黑色的水变成灰色的水。
尽管水质不尽如人意,但不影响聪江的自然景色。孟达山站在船头,扑面而来的风光令他陶醉。
"好一派南国风光。"孟达山脱口而出。
这就是聪江的优势。聪江有的是自然优势、绿色优势、山水园林优势,缺少的就是工业优势。聪江建区晚,错过了国家投入的大好时机,工业体系是在银行贷款扶持下建立起来的,这些钱都要还。现在全区工业企业的现状是资本金少,资产负债率高,不良贷款比例大。聪江被多家银行列为信贷风险区。
人家是"无工不富",聪江是"无工不包"。意思是,只要是工业就是包袱,好的企业凤毛麟角。
"孟书记,您感觉到了吗?是不是有点人在画中的感觉。"王清江不失时机地进言。
孟达山笑了笑。突然他想起一件事,在聪江的旁边有一棵千年银杏,不知现在长势如何。"老王,去看看那棵银杏树。"孟达山提议。
王清江求之不得。赶快离开这不争气的江面,慢了就要露馅。
他们一行下了游船,来到银杏树下。
"我考考你,银杏树有没有公母之分。"孟达山问王清江。
这个问题孟达山上次来聪江时讲过,看来他已经忘记了。为了不扫他的兴,王清江装做不知道。
见没人能回答,孟达山娓娓道出答案。
孟达山讲得很彻底、很有说服力。他的话匣子打开后就难以关上,一个问题讲完后接着讲第二个问题:"你们聪江的气候适宜种植银杏,我讲了多次,你们进展得怎么样?"
"我们动作很迅速,全区已发展银杏苗木2000亩,700多亩已受益。"王清江胸有成竹地回答。
已经受益?孟达山没有想到。"不会骗我吧?"孟达山表示怀疑。
"怎敢骗您!骗您不是犯了欺君之罪?"王清江笑道。
这么快就能受益,孟达山还是不相信。"王书记,你就让我开开眼界。"孟达山要实地考证。
王清江当然高兴,他预计到孟达山会来这一手。早在孟达山第一次对这棵银杏感兴趣时,他就组织人在不远处种了一片银杏林……现在孟达山要眼见为实,他等的就是这一天。
机会来了就必须好好珍惜。"孟书记,不远的山坡有一片银杏园,您是不是去看看?"王清江说。
孟达山没想到王清江这么快就能举证,不会是虚晃一枪吧?
五分钟后,果然出现一片银杏园——棵棵都是齐腰深,是绝对的幼苗,怎么受益?
见孟达山在犹豫,王清江不急于解释,他要孟达山去想去猜。
"怎么不说话了?"孟达山就想听他解释。
王清江摘了几片银杏叶子递给孟达山,说:"孟书记,这些叶子晒干后制成银杏茶就能卖钱。"
轮到孟达山尴尬了。
徐时岸说:"这么幼小的树苗,不让其长大就摘了它的叶子,是不是太残忍了?"
王清江横了他一眼,这种场合还轮不到他讲话。
这时,园子的主人被请到孟达山跟前。
这是一位不多言不多语的老人。孟达山握着他的手,亲切地同他交谈。
摄影机、摄像机、话筒对准老人,搞得老人很不自在。
孟达山与老人站在一起,画面很不协调:一个畏首畏尾,一个神采飞扬……正由于不协调,才显得镜头的珍贵。
王清江早就离开了画面。他交代宋尺杰立即把车队弄到银杏园附近。不走回头路是怕孟达山发现聪江水受到了污染。
小车一辆接一辆地开进银杏园附近的空地。
孟达山与杏农告别。
时钟指向12点,到了吃午饭的时候。
孟达山坐在车上感觉不对劲,突然想起,来的时候是坐船,这会儿怎么坐起车来了?
"老王,你搞什么名堂?"孟达山说。
王清江笑了笑,并不回答。
4
韦旺不请自到。
他要告状,告王清江的状。孟达山下午要走,再不上门就要失去机会。
韦旺知道,在孟达山面前告王清江的状,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尽管如此,他还是要冒这个风险,说不定能歪打正着。
有理走遍天下,韦旺就不相信王清江总是有理。他敲开孟达山的房门,坦然落座在沙发上。
"什么事?韦专员。"尽管孟达山态度和蔼,但称呼不够随便。上级称呼下级,一般不称职务,都是直呼其名。
"我要告状,"韦旺看了看孟达山的脸说,"我告王清江。"
后一句话是多余的,专员告状的对象一定是书记,不会有其他人。
"继续讲。"孟达山说。
得到鼓励,韦旺的胆量大了:"孟书记,王清江同志轻信风水先生之言,草率决定炸毁已经竣工的民心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70万元。"
孟达山的身体动了一下。
这座民心桥是聪江城区第十座桥。桥东是地委、行署新办公楼,桥西是人民广场,取名民心桥恰到好处。此桥的外形设计为拱形,又称为彩虹桥。选择拱形,主要是考虑聪江架设的都是平板桥,目的是改变城区的桥梁结构。
桥修起了,风水专家不请自到。
王清江不大愿意与这些人打交道,怕别人议论他"不信马列信鬼神",暗地里却和他们打得火热,尊之为大师。追溯他"尊师"的历史,还得从他从政初期谈起。24岁那年,他母亲为他卜了一卦,是一张上上签,称他马上就要升官,但要搭两条人命。母亲紧张起来,要命的升官谁人敢喜?母亲找到他,提醒他行船走马一定要注意。他把母亲的话当成耳边风,几乎把此事忘记了。没多久,他被任命为副县长,任职通知刚下达,传来了他母亲及大儿子溺水身亡的消息。喜虽不能冲祸,但"验证"了算命先生的话。值此凡是算命先生、卜卦先生、风水先生他都奉若上宾,并指示下级对这些人不要以"搞迷信"予以取缔。
风水先生把王清江带到中国人民银行聪江分行17层楼的顶部,指着远处税务局的19层办公楼说:"你看这像什么?"又指着彩虹桥,"你看这像什么?"再指着地委、行署新办公楼,"你看这像什么?"
三个"像什么",问得王清江云里雾里。像什么?在王清江眼里,楼房就是楼房,桥就是桥,难道还有其他的含义?
风水先生接着说:"税务局的楼像纪念碑,彩虹桥像坟墓,地委、行署的楼像纪念堂。"
不说不像,越说越像;不想不像,越想越像。王清江细细品味,太像了。如果没有外人在场,他会大大地夸奖风水先生一通。
风水先生已看出他的神色,点子更多了:"三座建筑物组成三点一线很不吉利,聪江地委、行署从此不会出现副省级干部。"
这怎么行,这不是封杀了他王清江的仕途?王清江对自己信心百倍,认为自己当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没问题。
不行,必须有对策。
"有什么办法?"王清江态度诚恳地问。
"好办……"风水先生不紧不慢地说。
等了好一阵,风水先生还是不说话。他在吊王清江的胃口,看王清江是否有所表示。鱼儿已经上钩,还怕你跑了不成。风水先生显得高深莫测。
王清江知道他无非要钱,便让陪同的地委委员、秘书长宋尺杰拿5000元钱来。
风水先生将钱揣进腰包,笑容可掬地说:"炸掉彩虹桥。"
炸桥?他想都不敢想。
现在他必然重新审视这个问题。这是个很严峻的现实问题,不仅涉及升官,还涉及到保官;不处理好,官升不成不说,现有的官还当不成。
成功往往伴随着风险,不赌一把胜也遗憾败也遗憾。
炸!王清江做出沉重的决定。
当然不是盲目地炸,必须师出有名。王清江交给宋尺杰一项任务,那就是找出炸桥的理由。
王清江的话就是圣旨,宋尺杰历来是无条件地执行。在宋尺杰眼里,王清江永远是正确的。王清江就看中他这一点,用人之长,听话也是长处。宋尺杰在秘书长的位置上只干了一年就进了地委班子,当上了地委委员。知遇之恩如再生父母,宋尺杰没有理由不忠诚于王清江。
宋尺杰跟交通局长下了一道死命令,三天之内找出炸桥的理由。
交通局长领命后不敢马虎,立即召集几名桥梁专家商讨炸桥对策。
桥梁专家很快拿出一份可行性报告,称彩虹桥影响了地委、行署办公楼的观瞻,破坏了人民广场建筑群整体形象,建议炸掉彩虹桥……还特别强调,如果本届政府不炸,下一届政府也会炸。
这么肯定,没有不炸之理。
王清江在地委、行署联席会上强调专家的意见,宋尺杰竭力附和。两人在地委、行署联席会上一唱一和,大多数人选择缄默,不赞成也不反对。赞成,违背了自己的良心;不赞成,又得罪王清江。王清江认为,沉默就等于默认。
通过。
聪江的好多决策都是这样通过的。
王清江心里还是有些不踏实,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让参加会议的人都签字,白纸黑字抵赖不了。这个任务自然落到宋尺杰身上。
宋尺杰写好备忘录,逐个找人签字。
有人签了,更多的人不愿签字。他们知道这个字不好签,主要考虑到日后不好向后人交代。
韦旺没有签。
徐时岸签了:此事我不知道。
见多数人不签,宋尺杰把自己的名字涂掉,原件交档案室存档,重新打印一份备忘录,用打字机将名字打上。
万事俱备,只等炸桥。
时间定在凌晨两点。
夜深人静,随着一声闷响,弹指间彩虹桥灰飞烟灭。
住在彩虹桥附近的居民在睡眠中被震醒,还以为发生了地震。聪江前几年发生过一次五级地震。
第二天人们不见彩虹桥,不知情者还以为是有人搞破坏活动,纷纷打电话报警,110指挥中心真的出警,沸沸扬扬过后才知道炸桥的是父母官。炸桥是一级机密,只有核心层知道。现场总指挥是宋尺杰。
韦旺都不知道具体时间。
500多万元打了水漂,老百姓开始骂娘,骂王清江是败家子,诅咒他不得好死,要遭雷雳火烧油炸。当然,这些话王清江听不到,宋尺杰听到了也不敢说。
好长一段时间,王清江胆战心惊,生怕《焦点访谈》的记者出现在聪江。风平浪静后,王清江笑自己太胆小。没听到反对意见的他还以为聪江的老百姓好说话,拥护他炸桥。不过,他经常打喷嚏,按迷信的说法,不是有人想他就是有人骂他。
他猜测还是有人骂他。
还有这等事,孟达山呼地站了起来,擂了桌子一拳:"荒谬!把人民的钱当儿戏……为什么省委、省政府至今不知道此事?炸桥为什么不请示?500多万不是小数目……你们聪江还很穷,你们这是在穷发泡!"
孟达山越说越气,叫他去把王清江找来。
王清江很快出现在孟达山眼前。
没等孟达山开口,他将一沓资料递过去。意思很清楚,用资料说话。
他显然是有备而来。
不打无准备之仗,从炸桥的那一天起,他就准备了打官司,各种资料已备足备齐,只等传讯。
一共有四份资料,孟达山一一过目。
第一份资料是备忘录,完整地记载了炸桥的讨论过程。参加讨论的人员名单附后。这份名单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地委委员和行署副专员。显然,炸桥是集体决议。
第二份、第三份资料是专家建议,分别为地区桥梁专家和省桥梁专家的建议。显然,炸桥是专家的意见。
第四份资料是质量检测报告,称桥梁有质量问题,不炸桥将会发生坍塌的后果。
综上所述,炸桥有理。
四份资料果然封住了孟达山的嘴,也代替了王清江的汇报。不用解释,没有人说他错了。
错的是韦旺,他站在旁边很窘迫。他还是第一次见到第四份资料,这份资料从什么地方翻出来的,他一点都不知道。
现在他不得不佩服王清江的出其不意。韦旺甘拜下风。
尽管如此,孟达山还是破口大骂一顿。骂人的依据是,彩虹桥有质量问题,是他俩的失职,就该挨骂。
对王清江来讲,挨骂是小事,只要不追究他的责任,他就可以睡安稳觉,就百事大吉。
后来,民心桥在原址重建起来,改名叫连心桥,老百姓称之为伤心桥。
5
省委书记走了,聪江又回到王清江说了算的日子。现在,他考虑最多的不是落实省委书记在聪江的重要指示,而是用什么法子消除炸桥在人们心中的影响。
此事不摆平,聪江无宁日。
还有一个心头之患,就是韦旺居然在他眼皮底下捣鬼,胆敢在省委书记面前告"御状"——必须把韦旺搞走。
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主动向省委揽过,请求省委处理他俩在炸桥中失察的责任。凭他的政治敏感,省委肯定要处分人,并且处理的人一定是韦旺。因为炸桥是政府行为,必须有人来负责任。谁负责任?处理行政一把手最恰如其分。果真如此,那么既解了心头之恨,又平息了炸桥风波——一箭双雕。
太好了!就这样做。
此时此刻,王清江进入兴奋状态。他惊奇地发现,他这么一大把年纪,脑袋还像年轻人那样好使,一眨眼就是一个主意。
现在再来考虑谁来当专员。孟达山已看出他这个班子有问题,临走时答应给予考虑。这就行了,一把手说考虑那是谦虚的说法,基本上就是答应了。
谁当专员?徐时岸,此人在聪江资历老,群众基础好,又有能力,是当专员的材料。缺点就是自以为是,不"尊重"领导。前一轮专员选人时,有人推荐了他,被他给顶了回去,让韦旺捡了个便宜。这一次仍然不能用此人。
王清江有一个用人的观点,那就是听话。至于能力,那要放到第二位。有能力的人不一定能办事,有能力的人都不太听话,这是不争的事实。用的人一定要看对自己有没有威胁,选有威胁的人配班,就是在跟自己制造危险,更谈不上驾驭;退一万步讲,像徐时岸这样的人当了专员,也不会卖力做事;他的心早就凉了,早就觉得自己应该当专员,甚至当地委书记。
用人要出其不意,这是王清江又一个用人理论。所谓的出其不意,就是用一些人们没有想到的人;大胆地用这种人,不愁他们不听话。当初提拔韦旺时,谁都没有想到韦旺会当专员。由县长直接当专员,不仅韦旺本人没有想到,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这就叫出其不意。韦旺当专员之初,对他执弟子礼,感恩戴德,俯首称臣,谦虚得像小学生,这就是出其不意的效果。
还要来一次出其不意。从县委书记、县长中产生人选已不可能,中央有规定,并且出台了文件,任用干部必须严格按《干部任用条例》办事,一般不准越级提拔。专员必须从副职中产生,并且任副职必须满两年以上。符合条件的人选不多,掐去掐来就是那么几个。从副书记、副专员中产生专员不符合他出其不意的思想,并且这里面没有一个是他喜欢的人。对了,宋尺杰。怎么现在才想起这个人?怪不得谁,在他脑子里,宋尺杰是奴才,而不是所谓的人才。现在想起也不晚,用人不分先后,只要合意就是合适。宋尺杰在他身边工作已有几年,并且其岳父与他私交不错。用此种人绝对不会翻船。
他相信,宋尺杰不会成为第二个韦旺。
主意已定,立即开会。只有开会,才能把个人的意志转化成集体的意志。
突然想起一件事,他跟孟达山要过人,要过马难生。现在报宋尺杰,孟达山怎么想,不认为他是虚情假意?不错!他根本就没想到请马难生来,只是说说而已。但是,如果孟达山动真格怎么办?军中无戏言,说出去的话收不回。得变通。
怎么变?让宋尺杰当常务副专员。这样,不管谁当专员,宋尺杰就是一粒沙子。
打好腹稿后,他找来组织部长,告诉其想法,让其在会上动议。
又讨论干部。韦旺知道王清江不会有什么好事,借口有急事不能参加会议。他不参加,不比一般副书记不参加。他是专员,他不参加,会议就得延期。当然,也可以开会,超过半数就可以讨论问题并能形成决议。只不过这种决议形成后,在执行中要受到阻力,难以付诸行动。
这一次讨论的问题不需要地区行动,只是个程序,决定权在省委。于是,会议照开不误。
没有韦旺参加的会议,决定更容易形成。15分钟后,会议就结束了。
韦旺马上知道了会议的内容。为表示抗议,他向省委写了辞职报告。
辞职并不是韦旺的本意,他已经无法与王清江搭台唱戏,他要用辞职这种行动向省委通报自己与王清江的不和。
孟达山几乎是同时接到这两份报告。
省委准备对聪江的班子进行适当的调整,只不过一时没有时间讨论,暂时放一放,没想到两人闹得这么凶。
不换思想就换人,这是历来的规矩,聪江班子问题需要马上研究。
班子不团结,撤职、调动、吃亏的总是副职,对的总在正职这一边。这一次也不例外。
谁去当专员?难道真的是马难生。孟达山在办公室来回踱步。脑海里储存的干部全部翻了出来,没有人比马难生合适。说句心里话,他不愿马难生离开。这么多年,马难生已把他的领导艺术、做人品德、处世风格学到了家,能够全面理解他的意图,出了不少好主意、好点子,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秘书或秘书长,而是一名称职的助手。内心里,他已为马难生安排了一个好位置——就是常委秘书长。他相信这个安排能够得到省委常委的认可并予以通过。现在聪江要干部,他必须忍痛割爱,让马难生下去闯一闯,熟悉掌握地方工作方法,积累工作经验,这对日后开展工作有好处。
主意已定,但只能是他个人的意见,还要同其他几位副书记商量,特别是要听听省长付林的意见。在任用干部上,他是绝对讲民主的。讲民主没有影响他的威信,也没有影响决策的通过,他越讲民主,班子成员越敬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