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第二天按计划分头行动,卫亦前和吴泽康去协助市人大忙市长选举的事,赵一浩则在陈一弘的陪同下去了何家渡水利工地,一直到傍晚才回来。

在招待所吃过晚饭之后,卫亦前和吴泽康按计划去找冯唐个别谈话。赵一浩叫来端木信问他知不知道陈一弘家的住处,端木信说知道,赵一浩说:

“我们到他家去看看,就我们两个人去不要告诉其他的人。”

端木信笑道:

“微服私访呀?秘书也不去?”

赵一浩说:

“他在屋里守电话,也许苏省长和剑非会来电话的。我们漫不经心的走出去,只当是散步,散到陈一弘家不就得了。”

赵一浩和端木信刚走出招待所,警卫员便跟上来了,随同警卫员一起跟来的还有三江市的公安局长和两个干警。赵一浩对端木信说:

“你看,失去自由了吧?”

他只好停下来婉言谢绝公安局长的奉陪和保驾。公安局长说这是他的职责所在,经过小小的争论和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妥协,仅赵一浩的专职警卫跟去。但后来赵一浩和端木信发现,局长是真回去了,那两个干警却遥遥地跟在后面,像是在跟踪被侦察的对象。赵一浩也不再理会,只好由他去了。

他们走了不远便到了陈一弘家,这是一幢普通的职工单元宿舍,陈一弘家住在一楼。端木信敲了门,开门的是一个中年妇女,穿一件紫色毛绒上衣,白里透红的脸蛋,个头不高却身材匀称,一副光彩照人的模样。她双袖卷到手腕腰系围巾,像是正在洗碗。端木信有些拿不准她是否就是陈一弘的妻子沈琳,上次考察时他来找陈一弘谈话她不在家。因此,他望了她一眼,不敢冒昧称呼什么,便问道:

“陈一弘同志在家吗?”

女主人微微一笑,笑得很动人,也不说陈一弘在还是不在,只说:

“呀,赵书记来啦,请屋里坐,屋里坐。”

赵一浩一行进得门去,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屋子,客厅摆在正中,三个房间围绕着客厅。这种布局虽然紧凑但有些落后了。

赵一浩边往一张单人沙发上坐边打量了四周一眼,屋内清洁整齐,一套沙发、两张茶几,中间一张小圆桌铺上桌布放有一瓶鲜花,墙上两张字画,如此而已,简朴、舒适。

赵一浩打量的时间不长,顶多三五秒钟,女主人已经将热气腾腾的茶端上来了。她一面往茶几上放杯子一边抱歉地说:

“赵书记,很对不起,老陈刚走了五分钟,说是哪个县的县长来找他谈项目,约好了的七点半在办公室见,他急冲冲的吃罢晚饭放下碗筷就走了。要不,我马上打电话叫他回来?”

赵一浩说:

“不用了,既然县长约好的又把他叫回来不好。我们没事,散步串门子,坐坐就走。”

要找的人不在家,她不像有些女主人那样,在门缝中回答一声“不在家”了事,而是将客人请到家里坐下,沏上茶再宣布不在家的消息,其礼仪效果与那简单的一声“不在家”大不相同,说明女主人的贤慧、知礼,给赵一浩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他接过茶杯喝了一口,笑着问道:

“你是沈琳?”

沈琳依然站立在客厅当中,她那丰满匀称的身材显得更为动人。她笑笑回答道:

“是的,赵书记,我就是沈琳。”她灵机一动便又补充道:“我就是那个据说是陈一弘强占的‘民妻’沈琳!”说罢嘻嘻地笑了。

赵一浩笑道:

“你这么厉害,还会被人强占,那是胡说八道。”

沈琳不笑了,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赵书记难得到家里来一趟,如果有时间,倒想给书记汇报汇报思想,谈谈心里话哩。”

赵一浩本想告诉她,陈一弘和她的事他很清楚用不着再谈了,否则省委还会决定他作为三江市的市长候选人?但话到嘴边他又改变了主意,说出口来的是:

“我们随便闲聊,你想谈什么就说罢。你请坐呀。”

沈琳于是在赵一浩的身边坐下,口若悬河地将她和陈一弘、冯菲在大学同学在文革中一起串联,和后来到三江工作的经历,以及冯菲的死,她和陈一弘的结合等等,一五一十通通抖落出来,坦率、真诚、毫无半点保留,足足谈了一个多钟头。

在这期间,赵一浩一直没有插问,他很清楚,如果一插问岂不成了审查,至少成了调查吧?他自始至终很有兴趣地听着,像是在听一个朋友诉说家常。

端木信和跟去的警卫员自然更没插话了。

沈琳显得激动、委屈,泪水在眼眶里转。她最后说:

“赵书记,人言可畏呀!我原本的想法是惹不起躲得起,要老陈干脆向省委申请把他调到别的地方去工作吧,可是,唉!……现在省委又作了这样的安排,说实在话我心里不踏实,还不知将来如何哩!”

听到这里赵一浩觉得可以表态了,他侧过头去对着她,态度诚恳,语音温和地说:

“感谢你介绍了这么详细的情况,使我更具体地了解了你们,你同一弘同志的婚姻经历。省委对这件事早已有了明确的态度,这一点你应该是清楚的了,否则,对老陈现在的安排又作何解释呢?”

沈琳连连点头,表示理解。

端木信这时也插话了,他说:

“省委对这件事非常慎重,考察组两下三江,省委组织部长亲自出马,省委书记亲自过问,这种情况是少有的。最后作出安排老陈当市长候选人的决定,说明省委常委对这件事已经有了明确的态度,建议你们就不要老是将它挂在心上哪!”

赵一浩接过端木信的话,说:

“端木说得对,不要老是把这件事挂在心上,本来就是谣言,何必把它放在心上呢?不错,人言可畏,但首先可畏的是领导偏听偏信,被谣言左右,甚至认为这是群众舆论,这就给造谣者有了可乘之机。谣言就是谣言,什么群众舆论?只要领导保持清醒头脑,人言也就不可畏了。端木已经说了省委的态度,我就不再重复。人言可畏还可畏在被造谣者自己心理不坚强,‘身正不怕影子歪’嘛,只要自己无事,他造他的谣,我才不在乎,照吃照睡照样干工作,让那些造谣者自己感到没趣。能保持这样的心理状态,那人言又何惧之有呢?你说是不是呀,沈琳同志?”

赵一浩在说这一段话时,自然而然地将它和中组部考察组的到来以及钱老通过周剑非转达的那些谣言联系在一起,因而说得很激动很带感情。

沈琳受了感染破涕为笑,说:

“我们也是这么想的,今天当着领导的面嘛,难免激动一些。你放心,赵书记,我们会处理好的。”

赵一浩站起来,说:

“这样就好,”

他看看表又说:

“老陈大概是被缠住了,我们不等他哪,反正是顺便串串门,你忙吧,我看你的碗筷还没洗好哩,孩子呢?”

沈琳说:

“还不是放下碗筷就跑出去玩去了,不再坐一会儿,赵书记?”

赵一浩说:

“不了,你忙吧,以后有机会再来。你到省城去上我家来玩吧,我们那一口子叫田融,她也是很好客的。”

说着和沈琳握手告别。路上他们拐了个弯看夜市,回到招待所时已是晚上十点多钟。他们三人刚踏进招待所大厅,一个年轻人从沙发上站起来走向他们,自我介绍道:

“我叫张林增,赵书记。”

“张林增?”赵一浩和他握握手:“不是副市长吗?你到这里来开会?”

“不是,”张林增回答:“我是想来找赵书记反映一件事,现在时间又晚了,耽不耽误你的休息?”

年轻人显出抱歉的表情,话虽如此说,他却是希望现在就谈谈的了,否则,何必等到这么夜深人静哩。赵一浩说:

“好吧,我们上楼去谈。”

“不影响你休息吧,赵书记?”

年轻人又问了一句,这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不要紧,习惯了。”

赵一浩说着便带头往楼上走。他想起来了,这个张林增是三江市最年轻的副市长,好像只有三十五岁。上次周剑非回去汇报时提到过他,他当时对班子调整谈了些什么?模模糊糊记不清了,好像并没有什么倾向性很明显的态度嘛?倒是冯唐推荐市长时推荐了他。那是虚恍一枪,司马昭之心!他现在要谈什么?黑松林里又杀出一个李逵!不,看他那副英俊的模样,非李逵所能比者,是赵云、马超乃至周瑜哪,那么他要唱一出什么?长板坡、战赤壁?

他下意识地这么想着,已经来到三楼他住宿的房间,警卫员抢前一步开了门,他回头对张林增说:“进来吧,需不需要作记录?”

“我想,”年轻人犹豫了一下:“我想单独同书记谈谈。”

他回头看看跟着进来的端木信,表示出歉意。

赵一浩说:

“好吧。”

他对端木信和警卫员说:

“你们都回去休息吧。”

端木信和警卫员相继退出,张林增抢先为自己和赵一浩沏了茶然后坐在赵一浩旁边的单人沙发上,开始了他的谈话:

“夜深了,尽量不影响书记的休息,我就开门见山吧。”

“没有关系,你说吧。”赵一浩表态说,心里却在琢磨:他到底要说什么?是不是同那封匿名信有关?他是反对者还是赞成者,这个最年轻的副市长?他一连在心头打了三个问号。

张林增说了:

“前些日子你来时我就想找你谈的,看见你很忙,只住了一晚上就回去了。这几天看见你又来了,我很高兴,但卫书记一直在招待所,找不到和赵书记单独谈话的机会,不谈心头又憋不住,只好深夜打搅了。”

年轻的市长还是没按照他自己说的要“开门见山”,绕了一个弯还没有绕到主题上来。不过也露了一点端倪,“卫书记一直在招待所”,这说明他要向省委书记谈的事不想要市委书记知道。赵一浩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没有再继续表什么态,只静静地听着副市长的下文。

“上回周部长找我谈话时,我没有把心头的话全部对他谈。”张林增说:“那时我心头有顾虑,说真的,我怕他会通给卫书记,他过去当地委书记和卫亦前同志很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哪’,赵书记,也许我的想法不对,但当时确是这么想了,所以间在心头的话就不敢端出来了。”

他还是没有遵守“开门见山”的诺言,但是已经为他即将向省委书记要谈的主题作好了铺垫:表明他要谈的事与他们的市委书记卫亦前有关;表明他对省委书记高度信任,不敢对省委组织部长谈的事,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向可以信赖的省委书记谈,表明了他张林增的一片忠诚。

这也许是一种谈话的艺术吧,果然引起了赵一浩的重视。如果刚才他还是一般地甚至是“无可奈何”地听取这位副市长的意见的话,经过副市长这么一铺垫、渲染,引起了省委书记对这场谈话的高度兴趣。当然,他在集中精力听副市长往下说之前,没有忘记为组织部长辩解正名,他说:

“你那种顾虑是多余的,我了解剑非,他绝不是那种人!好吧,你往下说。”

张林增继续往下说了,他说:

“省委作出让陈一弘同志担任市长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我坚决拥护,作为副市长我向赵书记表态:一定服从一弘同志的领导,在自己分管的范围内当好一弘的助手。”

赵一浩有点纳闷,难道他深更半夜跑来就是为了表个态,坚决当好陈一弘的助手?不,显然不是,这样的态度在什么场合都可以表,当着卫亦前的面更好,何必要回避呢?文章还在后头,且往下听。

张林增表过态,略为停顿了一下,喝了一口茶才继续说道: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卫亦前同志使了不光彩的手脚,借刀杀人!所以把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弄得复杂化了。为了选举一个市长,省的考察组两下三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亲自出马了,现在又惊动了省委书记。我们年轻不了解历史,但是听一些老同志说,这种现象是空前的。不仅在三江市是空前的,在全省也是空前的,就是全国恐怕也不多见。”说到这里张林增开始激动地提高了声音,像是在演说:“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是省委选错了对象?不是的,我认为陈一弘不仅是这一届最好的人选,而且是三江市历史上最好的市长人选之一。这绝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他公道正派;埋头干实事,政绩突出;不谋私利,清正廉洁,这是公认的。可是,为什么会出现反对派?也许我这个词用得不当,但确有这么一些人,内外勾结,打出反陈拥冯的旗号,又是匿名信,又是造谣言,还在暗中串联另选他人。出现这些情况不是偶然的,根子就在咱们市委书记卫亦前同志身上。他不喜欢陈一弘,又不愿得罪上级和那些拥护陈一弘的干部,所以使了借刀杀人的不光彩手段,才把局面弄到这么个地步!”

说到这里,这位副市长算是把今晚前来找省委书记专题反映情况的主题点出来了。但仅仅是点了个题目,他却停下了,足足停了半把分钟。停顿,也许是为了自我休整、调节,调节心态调节思维。同时也是为了观察一下省委书记的反应,他俩并排而坐看不清对方的表情,他不便转过头去盯住书记的面孔观察他的表情。那是不礼貌的动作,他张林增,一个堂堂副市长,一个有高层学历的知识分子,怎么能做出这种低下的动作呢?不过,他感觉到了,省委书记在认真听取他的谈话。这种感觉使他很欣慰,故尔觉得有必要调整思维,怎么样把话说得委婉、感人,令听者信服。

张林增自我调节的能力很强,只不过半把分钟便调节完毕,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呈辞。策略是又转了一个弯,打迂回战。他说:

“我来找赵书记反映这件事,是本着对党负责对上级负责的态度,也就顾不得个人的恩恩怨怨了。要说个人恩怨,卫书记是我的恩人。我学校毕业来到三江,市级机关的小干部一个。是卫书记发现了我,要我到基层挂职锻炼,两年不到就要我回市级机关当了局长,不到三年时间又把我提拔到了副市长的岗位。我完全清楚,这些都是卫书记对我的一手培养,他下县检查工作也经常要我跟随他一起下去。我懂得,这是手把手教我带我,同时也是为了树立我在三江市县区干部中的形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个人对卫书记永远是感恩戴德的。”

说到这里,张林增激动起来,那眼泪便也就掉下来了。他掏出手帕擦了擦眼睛。这时,一直半闭着双眼边听边沉思的赵一浩转过脸来瞄了他一眼,语气平和地说:

“慢慢的说,慢慢的说。”

慢慢的说,这是中性语言不带任何倾向和评论的。如果赵一浩说出来的是:“你的心情我完全理解”,其效果就不一样了,也许他张林增会更加激动,乃甚嚎陶一番,再慢慢平静下来继续他的揭发。但却是一句“慢慢的说”,不冷不热!但他也只好按照省委书记的指示:慢慢的说了。

与此同时,赵一浩也在思索,他想起了一件事,在一次地委书记会上谈到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问题。三江市委书记卫亦前谈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情况,特别举了两个年轻干部的例子,第一个就是张林增。当时赵一浩还没见过张林增,也不知张林增其人,但卫亦前的表情给他赵一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卫亦前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地夸奖了他选中的接班人,大有“吾诸儿碌碌,唯此生耳”的味道。回忆及此,赵一浩又下意识地回头瞄了张林增一眼。后者以为是书记发出要他往下说的信号,于是他“慢慢地说”了。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忠孝不能两全’,我要把自己所见所想毫不保留地向组织说出来,心头才痛快。”

他又停了下来,但这一次停得更短,顶多几秒钟,主要还是引人入胜吧。他继续说道:

“我觉得卫书记在市长人选上对省委耍手段,我不便说出‘两面派’这个词,但我又找不到其他好听一点的词来代替。简单地说:卫书记不喜欢陈一弘,为什么?因为他爱提不同意见,有时让卫书记下不了台。我就碰到过一次,在一次市委召开的常委扩大会上谈到几个重点工程,卫书记批评何家渡水利工地浪费水泥,主要是工程预算不精确。陈一弘当即接过话头,不是附和而是反驳。他说何家渡的水泥不是浪费而是节省,情况反映不确实。他接下来劈哩叭啦说出了一大堆数据:大坝共是多少方,每方最低需要水泥多少,最高需要多少,中等又需要多少,何家渡用的是最低数,他多次检查,绝对没有超过!他说得倒是令人信服,但使卫书记很难堪,差一点下不了台,脸色马上变了,只说了一句:‘这算你一方面的意见吧,以后再调查!’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其实我觉得对一弘来说也算一个缺点吧,如果他不要当面顶嘴,让领导过不去,散了会再个别作解释,请领导在另外的会上自己更正,不是双方都主动?”

这也许是一种艺术,属于关系学的深层次问题。可惜的是这样的艺术某些人一辈子学不会,而年轻的张林增副市长却学会了,岂非天赋?

张林增副市长继续着他的呈辞:

“这样的事很多,所以卫书记才对周部长提出那三个方案,其实就是要陈一弘走,理由嘛就是社会舆论如何,什么社会舆论嘛?少数人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满足便无事生非制造谣言而已。作为市委的一把手,如果爱护干部你就应当站出来公开辟谣。可是,据我所知,卫书记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说过一句陈一弘和沈琳的婚姻是正常的话,反而以“舆论”为借口,提出了冯留陈走的方案。这不是明显的借刀杀人?我还要说明一点赵书记,卫书记向周部长提的三个方案在三江是保密的,绝密!我知道这件事是卫书记告诉我的,据他说除了周部长他只告诉我一个人!”

赵一浩此时又转过脸来瞅了这位副市长一眼,依然没有说话。副市长暗自一惊:是不是说得过分了?但他看不清楚省委书记的表情,是疑问或是什么?他们两人是并排而坐,他汇报呈辞理所当然是面对省委书记的,而赵一浩却是正襟危坐,脸向前方,张林增只能看到一个侧面。刚才他回眸而顾,只是一瞬之间,来得突然,他张林增没看清楚那表情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喜是忧?管它呢,既是过河卒子只有拼命向前了。他端起面前的茶杯喝了一口又继续着他未完的呈辞:

“陈走冯留,其实冯留也是假的,也就是说并非卫书记的真意。他很清楚冯唐下三江是来镀金的,钱林钱老也三番五次打电话、写条子,要他推荐冯唐当市长。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之,当上市长达到了镀金目的也就该走路了。那时再来个顺水人情,放人!岂不两全其美。”

此时,一直只听不说的赵一浩一反常态,又转过脸来看着副市长。这次副市长看清楚了,那脸上的表情是疑问。果然,赵一浩很有兴趣地问了一句:

“那么到底要谁来当这个市长呢?”

要谁来当这个市长?张林增心里一激动,差一点将卫亦前对他的暗示抛出来了。但他脑子里来了个急转弯:不能!那样就太暴露了。其实他也是憋得慌才跑来作这一番表演的。你卫亦前既然对我张某人作了暗示也就是许了诺,对考察组却只字不提我张某,而无条件地同意了省委的决定,来了个冯走陈留。你的主见到哪里去了?朝秦暮楚的小政客。你别以为我蒙在鼓里,我什么都清楚,你耍什么政客手段?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陈走冯留也好,反正冯也要走的,机会就在眼前。现在好了,省里不同意你的建议,来了个冯走陈留,你却无条件接受,十足的政客!这下可害苦我张某人了,你知道吗?陈一弘才四十挂零哩,叫我等到何年何月?张林增最恼火的事就在于此。如果卫亦前坚持陈走冯留顶多年把半年这个市长的宝座能是谁的,现在好了,他竟无条件同意陈留。留,留,一留至少两届,十年,我张某怎么熬?人生能有几个十年?!你卫亦前不仁,就别怪我张某人不义了。当然也不能把什么机密都抛出来,要讲策略,特别是不要暴露自己。于是他回答省委书记的提问道:

“不清楚卫书记有什么考虑,”说到这里他几次冲动,想把卫亦前对他的暗示和盘托出,但终于忍住了。“反正第一他明白冯唐转了正就要走的,第二,他也不喜欢冯唐这个人,他对我说过。冯唐锋芒毕露,自以为了不起,其实本领都在嘴上,‘唱功好做功差’。反正他在三江呆不长,就由他去表演吧。赵书记,你想想看这是一个地师级主要领导干部的作风吗?”

他看了省委书记一眼,对方无强烈反映,依旧微闭双眼静静地听着。这使他心里嘀咕,他又想到用作风这个辞来形容卫亦前似乎不确切,用什么辞呢?心里有些乱,一时想不好,由他去吧。他觉得应该结束自己的话了,便说:

“赵书记,我再重声:我同卫亦前同志没有任何个人成见,我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如果要讲个人恩怨,他对我是有恩无怨。我今晚上来向省委领导反映这些情况,完全是为了对组织上负责,对党负责。我想我就谈这些了,有不对的地方请领导批评,耽误了你的休息时间,对不起,赵书记。”

他依然坐在沙发上不动,等待反应,我对你谈了这么一大堆,总得有个态度呀!

态度有了,却只是极简单的两句话。

“感谢你今晚来找我,使我听到了很多情况。”

这算什么表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他觉得一股冷气直贯心田,但也无可奈何,幸好刚才没有把卫亦前对自己的许诺端出来,否则便成了今晚上来是争官哪。也许结果更糟,说不定还挨一顿批评哩。他只好站起来说:

“赵书记,你休息,我走了。”

赵一浩也随着站起来,对这位副市长握握手,说了声:

“再见,以后有什么要反映的可随时来找我嘛。”

张林增感到那只和自己相握的手是冷冰冰的,但那句话:“有什么要反映的可随时来找我”,又给他留下了心灵的安慰,而且带来了一线希望,他终于带着这一线的希望离开了赵一港的房间。

张林增走后,赵一浩踱到窗前,这是一扇落地窗,他拉开窗帘和落地窗门,原来还有一个阳台。他走到阳台上,只见三江市区内灯光闪烁,天空挂着一轮明月,月亏月圆,看那圆月的形状,今天不是阴历十五便是十六吧?

月明星稀,夜深人静,这样的环境容易引起人们的幽思、慨叹。但赵一浩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刚才和三江市年轻的副市长张林增的谈话余波,还在他脑海里回荡。他的思绪很矛盾:他相信张林增反映的情况都是真实的,卫亦前希望陈一弘走,从他提的方案中已经表现出来了,但这是出于陈一弘不顺手故而“借刀杀人”,这一点对他来说算是新闻,可靠的新闻。按理,张林增的夜访应当是立了功吧?然而,他赵一浩下意识地不喜欢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副市长。说它是下意识,也就是非理性的,没有经过思维判断的。这样的“不喜欢”也许也是端不到桌面上去的。别人“大义灭亲”对你这个省委书记反映了真实情况,你还不喜欢,成问体统?然而,在感情上他就是不喜欢,有什么办法呢?他没有去作理性分析这是为什么?却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他在北京开会时听邻省的省委书记告诉他的:

他们那个省搞“四清”时,省委书记,那时还称省委第一书记的秘书写了一份揭发材料,当时被称为重磅炸弹,声震四方。这位秘书跟随省委第一书记住在他的花园洋房里,大凡出差开会又不离其左右,故而对书记生活起居的细微末节,乃至省委书记夫人、子女的性格、爱好、缺点等等了如指掌。他那篇揭发材料的主题就是省委第一书记一家人的生活种种。扬扬洒洒一万多字,像是一个短篇小说,生动形象、惟妙惟肖。连书记闲暇不读马列却常读剑侠小说等等都写上了。夫人和子女的部分自然就更精彩了。“四清”工作团竟然将这篇大作原文照发,而且发行面很大,每个厅局都收到了。“四清”结束时这位第一书记被免职调离,当然不可能是因为秘书的大作起了决定作用,但推波助澜总是有的了。新来的省委第一书记到任后做的几件事之一,就是在秘书的大作上批了这么几句话:“这样的人不适宜留在领导干部身边工作,由办公厅商同组织人事部门,将其调至基层,长期锻炼……。”

省委第一书记而且是新来的第一书记的指令,自然是立即便贯彻执行的了。

这个故事与他从周剑非口中听到的发生在本省的秘书事件惊人地相似,连情节都差不多。可见天下相同的秘书相同的省委书记大有人在!他赵一浩呢?

此一时彼一时矣,现在不管他赵一浩对这位前来揭秘的副市长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都不能按他的前辈如法炮制了。他只能做到一点:“心中有数”,对副市长张林增是这样,对被揭发者卫亦前也是这样。心中有数,不行于言表,文章慢慢地按程序去做。这大概也是政治上成熟的表现之一吧?

具有悲剧色彩的是张林增,苦心积虑冒风险揭“恩人”,自认为是一出得意之作。谁知道会在书记心上烙下一个阴影呢。可悲的是他还蒙在鼓里,还在为实现了“自我推销”的目的而暗自得意哩!

赵一浩在阳台上站了一会儿,觉得寒气逼人像是在下露?他回到房间走进卧室,想脱去上衣洗洗漱漱,便上床睡觉。床头柜上的红机子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套间是市委专门为省里主要领导干部们特设的,故而装备了直通省委、省府的保密电话。

赵一浩下意识地拿起红机子拨通了周剑非办公室的电话,他知道周剑非是住在那里的。电话铃响了很久却无人接。大概还没回来?都十二点过五分哪。他正准备放下话筒,却传来了周剑非的声音:“喂,哪里?”一听便知是刚从被窝里钻出来的,带着几分睡意。赵一浩高兴了,他将声音放得很低,好像怕影响别人的睡眠,也许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吧?他将嘴唇凑在话筒上:

“喂,老周吗?才回来还是睡着了呀?”

“睡着了,睡着了,刚刚睡着哩。你还不睡呀,都十二点过了,不要太紧张罗,要注意身体哟!”

“没有关系,正准备睡,看到保密电话便顺手拿起来了。怎么样呀?”

怎么样呀,不用解释周剑非便知它的内涵是什么,于是回答道:

“上午又找苏翔省长同他们谈,下午找了我这算第二次正式谈话。每个人的谈话足足弄了三个半钟头,弄得头昏脑涨,回来又处理了一些事,我本想给你打电话,怕影响你休息,想明天上午再打,便上床啦。”

声音也很低,但却听得十分清楚。

“整整谈了一个下午,有这么多话好谈?”

“唉,我哪有这么多话谈,人家要问呀,打破沙锅问到底,真是‘三堂会审’哟,有问就必答,有什么办法哩。”

赵一浩笑道:

“哦,‘三堂会审’哪,你就是苏三了,谁是王金龙呀?”

嘴上在开玩笑,他心头却不像刚才听张林增副市长揭上司之短那么轻松了。他问:

“他们到底提了些什么问题呀?”

从语气里可以听出,是一种迫切地需要知道详细情况的心情。对方自然是听出来了,话筒里传来了轻微而又清楚的声音:

“把文件摆在面前来提问,有些事根本就没有思想准备只好边想边答;有些事想也想不起来,那时我在地区呀。”

“不能说具体一些吗?”

“这电话?”

“不是保密电话吗?”

“哦!”对方若有所悟,他也许从床上爬起来就没开灯,抓起话筒就听,床头摆着两部电话,还没看清楚是红机子还是普通机子哩。但回答却仍然是:“保密电话有时也不保密哩,我一向不迷信这个!”

“不要紧的,你谈吧。”

赵一潜心想,这位老兄也太慎重了,害了职业病!

周剑非回答了,看来是经过暂短的思考后挑选的例子:

“比如这‘四个轮子一齐转’,问我是怎么提出来的,出处何在?是刘老提的,他的面前摆着一份铅印件,画了许多红杠杠,不是红头文件,可能是一份讲话稿……”

赵一浩下意识地一惊,说:

“那是我的讲话稿,发明者是我赵某人呀,怎么和我谈话的时候没有提却抓你这个——他本来想说抓你这个‘从犯’,后面两个字到了嘴边没有说出来,改成了抓你这个第三者呢?可把你难住了,你怎么回答呢?”

“我如实回答,”周剑非说:“我说,我那时在地委当书记,省上的事知之甚少,不知道是怎么提出来的,更不知道出处,但我赞成这个口号,而且执行了。我发现提问的刘老吃惊而又不满地盯着我,问道:‘你赞成这个口号而且执行了,那么请你解释一下,这四个轮子一齐转,注意‘一齐’这两个字,既然一齐转,还有什么主次呢?这符合中央的精神吗?这是同中央保持一致吗?’他这么一问呀,最初我有些给蒙住了。后来脑子来了个急转弯,便回答说,我的理解是:四个轮子一齐转是拿机动车作比方的。机动机的四个轮子只有分工不同没有主次之分,少了一个也不行。如果要对机动车分主次,发动机是主?还有方向盘哩。前者管动力,后者管传动管制控。方向盘往哪个方向打,四个轮子就往哪个方向转。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我这么一说,在场的全体考察组员都笑了,张老是放声大笑。他笑过之后说:‘这是刘老随便问问的,不谈这个了,不谈这个了。你是组织部长,就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的干部任免程序吧’。”

听到这里,赵一浩也忍不住笑了,说:

“老周你还真有两手哩。如果他们再要问,你就告诉他们那‘四个轮子一齐转’的口号是我提出来的,要他们来问我好了。”

周剑非没有放下电话却又一次在电话上放低了声音:

“我总感到这次考察组与往次不一样,我感到了有一种‘文革’的味道哩。”

赵一浩立即领会了周剑非的意思,便说:

“你指的是‘上纲上线’吧,就让他们抓好了,我还是那句话,身正不怕影子歪。好了,已经一点了,明天我们都还要忙,睡觉吧,有事再联系。”

他放下了电话,从说话的声音可以听出来,他有情绪。他匆匆地洗洗漱漱便上了床,有一小段时间没有入睡,那“四个轮子”真的在脑子里转动起来了,谁为主谁为辅?这种提法有毛病吗?毛病在哪里?他翻来覆去地想了一阵。觉得当初提这句口号,本意是多种经济共同发展,那主次不是早已定了吗?而且在讲话和文件上都说了,要钻空子确也是有空子可钻的,有些人的本领就在于此,善于在字里行间挑刺,然后上纲上线以显其“革命”的坚定和理论水平的高深。这种人算什么?搅屎棒而已!

他东想西想,不知又过了多少时间,终于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赵一浩依旧按习惯六点半钟起床,显然睡眠不足,有点头昏但毕竟是精力充沛的年龄,完全可以支持得了的。他洗完脸正准备下楼早餐时,陈一弘来了。他说昨天晚上他在办公室和两位县长谈到十一点多钟,回来听沈琳说书记去过他家了,因为时间晚了怕影响休息就没有给书记打电话,不知道找他有什么事。

赵一浩笑笑说:

“没什么急事,吃过晚饭散步散到你家去哪,你不在我们和沈琳吹了一通就回来了。”

他看看表:“我们一起去吃早点吧。”

陈一弘说:

“我在家里吃过了,你去吃我在楼下大厅等你。”

他们边说边往楼下走,赵一浩说:“再吃一点吧!”陈一弘说:“不了,我吃得很多,一大碗面还加了荷包蛋哩。”

赵一浩笑道:

“沈琳给你煮的?”

陈一弘“唉”了一声,点了点头。

赵一浩笑道:

“你有一个好妻子。”

陈一弘心里明白,书记说这话是一种表态。他内心很感激,但没有说出什么感激的话,以一笑作为回答。

说话间他们已下到一楼大厅,只见卫亦前、吴泽康、薛以明等一群人已经在大厅里恭候了。见陈一弘陪着赵一浩下来,卫亦前有些愕然,却也不动声色,走上前去和赵一浩拉拉手,问道:

“昨晚上睡好没有?”

赵一浩笑笑,是苦笑,但谁也没看出来,然后顺口说道:

“睡得可以。”

这时卫亦前才回头看看陈一弘:

“一弘来得早呀。”

陈一弘说:

“赵书记昨晚散步到我家去了,我不在家,怕有急事便早一点来看看。”

卫亦前“哦”了一声,说:“走,一起吃早点去。”

陈一弘又将在家已经吃过的话对市委书记说了一遍,卫亦前也不勉强,便随着赵一浩向餐厅走去。

他们一行五人进了大餐厅内设的一间小餐厅,名单是:赵一浩、卫亦前、吴泽康、薛以明、端木信。后者是赵一浩点名进去的,其余的随行人员和陪同、警卫人员都在大餐厅就餐。也是特殊化也是工作需要,在这个小范围里他们好乘吃饭之机交换意见。

卫亦前先向省委书记汇报了昨天晚上他和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吴泽康的战绩。“赢钱之人大不同,脸上泛起桃花红”,卫亦前也如此,一看那容光焕发的模样便知他昨晚得手了。他对省委书记说,他们俩昨天晚上先找冯唐宣布了省委最新的决定:调他省上某厅担任厅长。冯唐很高兴,表示绝对服从,怎能不高兴呢?三江市长人选已成定局,这是他冯唐最好的出路了,还将转正也算是衣锦荣归吧。卫亦前说他们接下来去找了人大主任,主任一听乐了,立即通知几个副主任听他们通报情况。卫亦前说估计昨天晚上消息就传出去了,人代会预备会今天举行。这位市委书记为自己的得意之作而兴奋,他说吴部长和他昨天晚上就要向省委书记汇报的,“后来听说你正在找林增谈话,我们才没进去。”我找张林增谈话?赵一浩心里暗自好笑,看来这位书记不仅蒙在鼓里,而且起了疑心。当然他不会把真象说出来的。如果要说,只消一句话:“不是我找他,是他来找我”,他们书记和副市长之间的关系就将起一个“质”的变化吧?乘服务员端上面条之际,赵一法只说了一句话:“吃吧,吃了好走路!”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政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当代现代 政界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六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