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省委书记赵一浩和妻子田融正在家里的小餐厅里早餐,卧室里红机子的铃声响了。田融首先站起来去接电话,并很快回来告诉丈夫:
“北京电话。”
“谁?”赵一浩问,他依然在大口地吃着面条。
田融说出了一个名字,赵一浩一听立即放下筷子去接电话。时间并不长,回来时妻子发现丈夫的脸上隐隐地有一层阴云,淡淡的阴云,也许只有为妻子的她才能发现。她下意识地感到有些心跳
,连忙问:
“他说了什么?”
赵一浩只答了一句话:
“上面要来考查组。”
各种各样的考察组、调查组、工作组你来我往,司空见惯。决不会引起丈夫的思想波动,而且她心里明白刚才的电话不是正式通知,而是,而是什么?是关心者的“暗通消息”。她立刻意识到事情非比寻常,便问丈夫:
“哪个部门派出的?”
赵一浩漫不经心地吃着面条,说:
“据说叫中组部调查组或考察组,他也没听清楚。”
田融又是一惊,下意识地问:
“他们来调查什么?”
“还用问,据说是调查省委班子,冲着我来的呗。”
赵一浩说着扒完了碗中的面条,站起身来向卧室走去。田融早已吃了,便也起身跟随丈夫进了卧室。她立刻联系到了最近流传的一些谣言,说省委在经济发展上犯了方向路线错误,标新立异提出什么“四个轮子一齐转”,违背了中央的方针。因而感到很蹊跷,又问道:
“来的是什么人?”
赵一浩说:
“听说为首的是中顾委常委,还有两个部级老同志及一些司处级干部,规格挺高哩!”
田融心里又是一惊,她瞄瞄丈夫却发现他似乎已经镇定自若,连刚才脸上那层只有她才能发现的阴云也消失了。她就是喜欢丈夫这种临危不惧的性格。临危?危了吗?这仅仅是一种预感罢了,有什么了不起的,难道还要搞随意上纲上线那一套?她想说几句安慰和鼓励丈夫的话,却又觉得为时过早,终于什么也没说两人便各自上班去了。
赵一浩来到办公室,习惯性地打开秘书事先放在写字台上的“急批”文件夹,却还在想着刚才北京的电话,有点心神不定。正在这时,桌上的红机铃响了,是组织部长周剑非打来的。他告诉省委书记,刚才接到中央组织部的电话;中组部考察组将于明天来省城,对省委班子的运转情况作“例行考察”。周剑非正要念考察组主要负责人的名单,却被赵一浩打断了,他对周剑非说:
“你到我这里来一趟吧。”
周剑非放下电话就过去了,只有几分钟的路程,他自然没有要车也没有叫秘书跟上,只告诉他自己的行踪,说了句:“我到赵书记那里去。”便走了。
赵一浩正坐在写字台前提笔批阅文件,见周剑非来了便放下笔示意他坐在对面的沙发上,接过周剑非手中的电话记录反复看了两遍,把它还给周剑非,说了一句:
“好嘛,欢迎他们来。”
周剑非看出来了,书记表现得很镇静,可谓不露声色,但是作为熟悉赵一浩的他,隐隐地感到书记有心事。
他一时之间不知说什么才好,便挥挥手中的电话记录:
“这几个人你熟悉?”
赵一浩淡淡地说:
“不熟悉,但知道。”
他于是将三个人的身份和经历简要地告诉了周剑非。三个人的高身份深资历使周剑非又一次感到这次的考察不同寻常。他觉得有必要将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情况告诉书记,好让他心中有数。昨天晚上从钱林家回来后他便慎重考虑过了,一种知遇之恩和朋友之情的潜意识使他作出向赵一浩通报的决策,不管后果如何。于是便从昨天晚上到钱林处通报情况说起,谈到了钱林反映的谣言种种以及自己听到的一些传闻。他发现赵一浩在认真地听,虽然不动声色却隐隐地显出内心的激动。这种内心的激动只有善于观察并熟知对方如周剑非者,才能体察得出来。他想说点安慰的话,但还没想好却听到赵一浩说话了,表情依旧是淡淡的。他说:
“自己生的儿子自己最清楚,别人要怎么歪曲、造谣,让他们去说吧,别管它;也无法管呀。”
是呀,歪曲事实,随心所欲地造谣,对一些人来说似乎成了天赋的权利,想造什么谣就造什么谣。各种各样的谣言也可以自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框子里去,让你奈何不得!
周剑非正想着这类事纳闷,赵一浩又说:
“老周,我倒是在考虑一件事,中组部的考察组来了,你这个组织部长却又走了,这样好吗?”
原来周剑非在常委会上提出,三江考察组对市长人选碰到了难题:包括考察组本身看法不一致难以形成统一意见。因此,他想自己去一趟三江,赵一浩当即便同意了。现在情况有了变化,故而提了这一问题。
周剑非接到电话通知后,脑子里也想过这件事,但他想有赵一浩在就好办,让吴泽康他们做好接待服务就行了。于是说:
“我想问题不大吧,反正有你在,具体工作有吴泽康他们来做,我去抓紧时间办完要办的事就回来。”
赵一浩说:
“我倒有一个想法,你在家我去三江。他们来了想找什么人谈就安排什么人同他们谈,不要打半点折扣。你们只服务不参与,当然人家也不会让你们参与的。如果他们要找我谈,就说我的意思,把我放在最后一个。还可以告诉他们,我早已决定要下去的,这次趁三江有班子调整就顺便去三江了。”
周剑非冲口而出说:
“这样恐怕不妥吧?”
他直觉地感到书记的这种举措有些异常。从理论上来讲中组部的考察组由省委组织部对口接待是合常规的,但从实际来看就不是那样了。按贯例中组部来了个一般的领导干部,省委书记都要接见的,而且还要“共进晚餐”什么的,何况如此高的规格哩!
赵一浩淡淡一笑,说:
“没有什么不好的,这样也许对他们的考察更方便一些,反正如果要找我谈我最后回来谈就是了。”
他说到这里干脆又加上一句:
“人家是来考察省委班子的,理所当然我是被考察的第一对象,老是在人家周围转来转去的于什么?你自然也是被考察的对象,不过职责所在躲不开哪。我建议你也不必一天到晚跟着他们,从飞机场接来安顿好住处,商量一个日程,然后派一个处长当联络员住在招待所听调遣就行了。你哩,该干什么干什么,只是不要离开省城,随叫随到就行。”
周剑非全明白了,赵一浩是有意回避,在当前的特殊情况下,其心情可以理解。而且可以说这是一种高明的举措,比围着考察组转高明多了。但他还是为赵一浩担心,这样做会不会使考察组产生误解?于是他建议:
“是不是等他们来了见个面再下去更好一些?”
赵一浩毫不犹豫地说:
“见了面也许就走不成了,再说三江那边也不能耽误呀。”
周剑非不再说什么,他知道赵一浩的脾气,决定了的事没有特殊情况是决不会改变的。他于是便和赵一浩商量操作方案。赵一浩提出叫吴泽康同他一起去,他去三江是全面考察,对班子问题只听听汇报,和市委、市人大负责同志交换意见,出头露面的事让吴泽康去办。他自己则要到三江市辖的几个县跑跑,看看今年的经济情况。
周剑非不好再说什么,赵一浩说:
“那就这么办,我准备一下明天一早就走,吴泽康你去通知,要叫他们带足所需的材料。我们经常保持联系吧。”
“我每天和你电话联系一次,”周剑非说着站起身来和赵一浩握手,“那就这样吧,我回去布置。”
他们的手握得很紧,体现了一种理解、信任和默契。
第二天一早,赵一借一行动身去三江。按他的习惯乘的是一台十二座面包车,除赵一浩自己之外,还有组织部的吴泽康、省委副秘书长薛以明、秘书、警卫及办公厅的两个处长,一台面包年也就可称满载了。
吴泽康是第一次陪省委书记出差,摸不清脾性,不便多说话只把眼光朝向窗外以观山景。办公厅的几个人都是经常同赵一浩道下乡下厂的,知道他的喜怒好恶,车子出了省城便天南地北地谈开了,赵一浩自己也很快加入进来,车内的空气顿时便活跃起来。
在这种场合大家都知道不便谈政治上的事,一般也不宜谈日常工作上的事。于是便天南地北摆故事说笑话。省委副秘书长薛以明是广东人但普通话说得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广东味了。车内的话题东转西转忽然转到了广东人说普通话,赵一浩带头说了一个笑话:六四年他们那个大学的毕业班下湖北参加“四清”。班上有一个广东同学,他对生产队长说天要下雨了,你们的稻草赶快收一收。说出来的却是:天要下汝哪,你们的倒桥要赶快修一修。弄得生产队长莫名其妙,说:张同志,我们那座桥没有倒呀,我刚从桥上过来的。这位同学比手划脚地解释,越说越说不清楚,后来他去了才当了这位广东人的翻译。一阵笑声过后,薛以明自己接过话头一连说了几个广东人说普通话的笑话,引来满车轰然大笑。其中一个是:广东人到北方一个中等城市当了市长,开大会作报告,他说郊区一定要管好,否则城里的坏人都跑到那里去了。他说出来的却是:娇妻一定要管好,否则坏人都跑到那里去了。那天他作的是整顿治安的报告,大家正在为“娇妻”发问发笑,却又听见他说:办案子要先女后男!会场又是一阵轰动,弄了大半天才弄清楚了,市长说的是办案子要先易后难,把那“易”的音说成“女”的音了。
就这样一路春风满车欢笑,从省城到三江的一百多公里路程很快便过去了。全车的人没有一个会想到或者看出省委书记有什么心事。
以卫亦前为首的“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在市委招待所恭候赵一浩一行。下午,照例由市委、市政府向省委书记汇报全面情况,主要是经济工作情况。晚上他想先听听两个考察组长的意见,但专门为上级领导安装的红机响了。是周剑非打来的。赵一浩接过电话后双眉紧锁,但不露声色地对等候一旁的吴泽康说:“情况有变化,快去通知市委和考察组的同志到楼下开会。”
大家走进会客室发现省委书记已经坐在里面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每个人都在注意观察,但他们都没能从赵一浩的表情上得到要领。出现在眼前的赵一浩表情平静,刚才省里打过来的电话似乎并没有引起他的情绪有任何波动。
大家各自找位子坐下,纳闷地或好奇地等待着赵一浩发布爆炸性的新闻,没有特殊事,怎么会这样呢?
赵一浩“发布新闻”了,但语气平淡、话语简单,只有短短的几句话:
“省里打来电话,有件事要我回去处理一下,我明天一早就走。其余的同志继续留下,按分工各行其事。”
在坐的人都觉得纳闷却又不好打听,只好连声表态,语言不同意思一样:一定按书记的吩咐办。
第二天一早市委派一部刚接来不久的皇冠车送赵一浩返省城,除了秘书和警卫员随行之外,其余都属于“各行其事”者留下了。
话分两头:赵一浩一行离开省城的当天下午,周剑非带上秘书、省委管行政的副秘书长、接待处长等人到飞机场接中组部考察组。谁知飞机晚点两个多小时。当那架装有四个发动机的依尔十八终于在机场徐徐降落时,黄昏的帷幕已经在地平线上展开。
三位老年人领着十多个中青年干部走下飞机,一位自称是中组部的年轻人急步上前依次向周剑非介绍:
“这位是张老,这位是刘老,这位是李老,这位是中组部宋局长。”他将三者加一局长介绍之后,其余的人就没有再介绍。介绍多了也记不住,反正以后会慢慢认识的。
周剑非只说了一句话:
“请同志们上车吧。”
将客人送到招待所安排周全回家吃过晚饭之后,周剑非领着组织部一位副处长,携带本省厅级以上干部花名册去和考察组商定日程。去一位副处长当联络员这是贯例,主要任务是通知前来谈话的省、厅级干部及其他联络事项。
周剑非到达招待所时,客人已吃过晚饭,“三老一局”正坐在张老大套间的会客室里商量事情。见周剑非来了,张老半撑起身子同他握握手又指指对面一张单人沙发示意他坐下。周剑非和其余三个人一一握手后落座,向在座者介绍了吴副处长并将干部名册给了宋局长,然后说:
“正好三者和宋局长都在这里,为了便于安排活动,是不是商定一个日程表呢?”
他的话音刚落,张老以平静的口气问道:
“怎么不见一浩同志呢?”
这位中顾委常委七十六岁了,看上去身体健康头脑绝对清楚。周剑非已经获知,他是一九二七年十四五岁时便投身革命的,一生经历过不少坎坷,也闪烁过很多辉煌,担任过党、政、军一连串要职,是一位很有身份的老前辈。
周剑非没有料到考察组会突然提出这个问题,只好如实回答:
“一浩同志下乡去了,他告诉我接待安排考察组,他过几天就回来。”
周剑非可谓做到了“如实回答”四个字:下乡去了,叫他接待,过几天才能回来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事实。但他巧妙地省略了一个重要情节:赵一浩是下乡之后才知道考察组要来的消息呢,还是知道考察组要来的消息后今天早上才离开的?幸亏三老一局都没有追问,追问也不要紧,他早已对策在胸了:三江市调整班子出现了复杂情况,早已定了省里要去领导干部处理这件事如此等等。又是实情实理,并没半点虚假之处。至于原先定的是他周剑非去,后来临时改为由赵一浩去的事,他相信考察组不会问得这么细,那不是近乎审讯了?
果然,三老一局都没有过问赵一浩什么时候下去的细节,张老听了周剑非的回答,像是经过了商量似的,说道:
“你打个电话给一浩同志,请他马上回来。他不回来,我们不好商量日程。”
语气是平和的,可以说十分平和。但周剑非立即从那平和的语气中体会到了一种不可更改的坚定性。他还来不及回答却又听到张老以相同的语气,甚至更为和平的语气说:
“你告诉他不要有什么顾虑嘛,我们都是同志嘛。”
和平的语气中包含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姿势,坐在一旁的两老一局虽没有插话却用表情、笑颜烘托了这种气氛。周剑非到底是见过世面的人,他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一浩同志绝对没有什么顾虑的,考察组来是帮助我们嘛,清还请不来哩。一浩同志确实是去三江处理急事。根据考察组和张老的意见我今晚就给他打电话,传答考察组的意见,要他马上赶回来。”
张老笑笑说:
“对,你给他打电话,先回来一趟吧,我们先谈谈,如果需要再回那个什么江?哦,三江市去也可以嘛。”
周剑非说:
“那就这样办吧,我估计一浩要在那里布置交待一下才能动身,恐怕要明天下午才回得来,明天是不是请考察组的同志们到附近看看?”
“看什么呢?”张老问。
是呀,看什么呢?周剑非刚才是冲口而出的并没有事先考虑去处,但顺理成章自然是看风景名胜了。他一连说了省城市内及附近的风景名胜:兰湖、傅家屯、西山卧龙寺等等,并简要地介绍了这些景点的概况以供客人们选择。
张老听后摇摇头笑道:
“不,我们现在不去那些地方。下车伊始看风景,我们岂不成了旅游团队,哈哈。”他瞄瞄在坐的诸位,像终于作出决策后下达命令的指挥员,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明天的活动像你建议的就一个字:看。上午看材料,请你找一些省委近期发的文件、指示、报告一类拣重要的明天一早最好今天晚上给我们送来,这是上午;下午嘛也是看,看市容、看商店、看供给、看物价,四看!这也是一种考察嘛,由表及里对不对,哈哈!”他说着将脸转向二老一局,“你们说行不行?”
二老一局立即同声表态:
“行!”
张老又转回脸向周剑非:
“你看呢?”
周剑非立即回答:
“就按张老的意思办,我这就回去打电话,送材料。”
张老哈哈一笑:
“好,那就这么办吧!”
自然地流露出了一副驾驭一切的权威气派。
周剑非回到办公室立即叫来秘书清点文件,大凡省委、省政府所发文件、讲话稿一类他这里全有,用不着再去惊动办公厅的。他立即拨通了赵一浩的电话,传达了考察组的意见。赵一浩听后沉默了分把钟,然后说:“叫回去,就回去吧!”周剑非说:“有些事回来再说吧。”两人便把电话挂了。秘书一边清点,周剑非一边过目挑选,一共挑选了二十来件可以全面反映省里近年来的思路、政策和工作的文件、讲话,叫秘书送到考察组去。办完这件事已十二点多钟了。
他趟在床上反复回忆着下午的一切,总觉得有些东西摸不清吃不透。表面上看三老一局的态度不坏,并不像要来搞什么大的举措,而是一般性或者如通知所说例行的考察,但为什么别人下去了非叫回来不可,不回来就不开展工作,在他的经历中这是绝无仅有的事。他很自然地又联想到社会上的流言,考察组的到来和它有什么关联?其实,当获知考察组要来时他便敏感地意识到了。今天上午他和邻省的组织部长通电话商谈一位厅级干部的调动问题。这种事按贯例不需要他这位部长亲自出马的,但他亲自出马了,理由是他和邻省那位部长是中央党校的同学,熟人好办事嘛。在电话上谈完了要谈的事,他用一种顺便问一句的口气向对方打听了是否有考察组光临的事,对方作了否定的回答,这就更使他难以琢磨,如此说来,考察组并非每个省都派,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他一定要将这个信息告诉赵一浩,让他心中有数。当然,就周剑非的个性来说,决不是有意识的讨好,而是出于对赵一浩的关心,或者说与他自己休戚相关也未为不可。
第二天按商定的临时日程考察组阅读文件,周剑非没有去招待所。下午是参观市容考察物价和居民生活,周剑非两点钟按时来到招待所作陪。三老一局都坐在张老套间的客室里商量事情,见周剑非来了,张老笑着招手让他坐下,说:
“我们正要找你哩,有事同你商量。”他回头对坐在自己身旁的宋局长吩咐:“老宋你说说。”
宋局长说:
“刚才我们商量了,考察组人多走在一起目标大。我们决定分两个组到市区随意看看.你也用不着陪了,你去目标更大,只要找两个领路的,备两台面包车就行,也不要警车开道,警卫随行。张老和刘、李二老都喜欢轻车简从,微服出行,你看怎样?”
周剑非听了笑道:
“这样很好,三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照办就是。”
说着他便起身去招待所办公室打电话,并很快安排好了一切。临上车时,张老回头问:
“一浩同志什么时候到呀?”
周剑非说:
“现在已经在回省城的路上了,再过一两个钟头就可以回到省城的。”
张老说:
“好,告诉他,我们晚上见。”
周剑非回到部里召集在家的副部长和有关处室领导听考察组对两个厅局班子的考察汇报,这个会前两天就要召开的,因为接待中央考察组的到来推迟了。
大约下午四点钟,秘书进来向他悄声耳语:
“赵书记回来了,在你办公室等你!”
周剑非感到有些意外,按贯例赵一浩应是先回家洗洗漱漱,然后到办公室打电话叫他过去,现在竟然直接上他办公室来了。他连忙将会议交给一位副部长主持,起身去隔壁的办公室。
赵一浩正坐在沙发上等他,显得有些疲倦,他同周剑非拉拉手,要他坐在身边,问道:
“怎么回事呀?”
是一种探询的表情和语气。
周剑非将考察组到来后的情况叙述了一遍。说得很详细,包括三老一局的表情、态度、要求以及他给他们送了哪些材料,今天下午的参观考察等等都仔细地说了一遍。
赵一浩听后略事沉默,他没有说半句官话,类似他周剑非对张老所说的“这是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等等,他只说了三个字:“管他哩!”
这说明了他们两人之间关系的亲密,用不着任何官场语言来掩盖内心的活动了。“管他哩!”包含着理智、感情和态度,周剑非明白其丰富的内涵,他没有忘记将向邻省打听的情况告诉赵一浩。赵听后“哦”了一声,周剑非从表情上看出,书记对这一情报很重视,但未作评论。于是他对赵一浩说:
“回家换换衣服吧,晚饭后再去招待所。”
赵一浩没有按照周剑非的建议晚饭后再去招待所,而是回家洗洗脸换了一件衣服便到招待所去了。他的妻子田融还没下班回来,他想给她打个电话说他回来了,又想给她留个纸条,结果两样都没有办。他俩是大学的同学,一起分配到基层,又一起由基层到县到省到北京又从北京来到这个省份,可谓甘苦共尝,荣辱与共,感情甚笃。他以为她不知道他昨天去今天就回来,打电话留条子都说不清楚,反而引起她不必要的担心,还不如晚上回来再对她说说吧。
他已经换好衣服拉上房门准备出发了,忽然听到卧室里的电话铃声急促地响了起来,他开门进屋拿起话筒,只“喂”了一声,对方却已经听出来了,话筒里传来关切、柔和的声音:
“我猜你这时应该到了,我马上回来。”
赵一浩很惊奇,问道:
“你知道我今天要回来?”
“是周部长告诉我的,”田融回答,“他昨晚深夜给我打的电话,他怕电话上说不清楚引起我担心,今天一大早又来家里给我说了你回来的原因。他这个人真细心哩!”
“哦,原来如此。这个剑非!”
他心里涌起一股感激之情,却没有再说下去,转而对妻子说:
“你不用急急忙忙地赶回来了,没有什么事的,我现在就到招待所去,晚上回来再说吧。”
“晚上回来再说”这句话使田融有些失望,她问:
“你不回来吃晚饭了?”
他顺口而答:
“也许吧。”
“好吧,”话筒里又一次传来田融的失望声,“我还给你买了卤猪脚哩!”
赵一浩感动地笑道:
“是吗?那太好了,今晚吃不上就明天吃吧,你可别一个人吃光了呀!”
挂上话筒往外走,赵一浩真有些情牵意连了,他忽然想起一件陈年旧事,“文革”年代,大约是一九七一年吧,那时他和田融都在北方的一个县里工作,田融生孩子还没满月他就被派下乡去了。去了很久很久,回来时妻子兴冲冲地告诉他,她用供应票买了一对猪蹄子专门卤了等他回来。谁知揭开一看,那对卤猪蹄子早已发霉了。他激动地将妻子搂在怀中,她却抽抽噎噎地哭了起来……
赵一浩没有时间沉溺在难忘的往事中,他急步走出门上了车直奔招待所而去。
当他到达招待所时,考察组的人刚从街上回来,张老见到他时握住他的手笑道: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我们打扰你们的正常工作哪,请见谅。请你回来嘛,一来是先听听你的,二来是安排一个日程。这两件事办完了,你要下去还照样下去嘛,有事我们找周部长就是了。”
说到这里他回头对正在为赵一浩沏茶的秘书说:
“去请刘部长、李省长和宋局长来,就说省委赵书记到了。”
从表情可以看出,他对这位年轻的省委书记按照自己的要求赶回省城来感到高兴,因省委书记有意无意回避考察组的到来而产生的不快情绪终于烟消云散了。眼前的这位省委书记给他的第一印象也是良好的:仪表堂堂,一副精明能干的模样。
他正在和赵一浩闲扯,刘、李二老和宋局长都陆续到了,大家落座之后便开始谈公事。他说:
“我先说两句,刘部长、李省长和宋局长再作补充。我们这次来的任务嘛,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了解省委班子的运转情况,方法嘛,老办法:个别谈话。我们打算谈话的面宽一些,除了四大班子的领导成员,还要找一些退下去的老同志和现任的省委部长、厅长、局长谈,当然厅局长人数多,只能谈一部分哪。除此之外,还需不需要再找其他的什么人,那就根据进展情况而定了。”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略作自我思路的调整然后继续说:
“考察班子运转情况自然要联系到人罗,会联系到每一个常委、副省长。请你回来就是开个会给他们说清楚,不要有什么顾虑嘛,我们不会偏听偏信的,我们的原则是实事求是,是红就是红,是黑就是黑。红也好黑也好都要有充分的事实根据,不能胡打乱说一通而又不负责任。这就是实事求是,小平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他加重了语气,“我信奉这一条,没有实事求是,大到治国安邦,小到看一个人一件事都会走样,都要出问题,我们这些年吃亏就吃在不实事求是。不需要写几万字几十万字,只要一句话:实事求是或者不实事求是!”
他越说越来了兴趣以致将话题拉长了,长得有些无边无际了。
“一亩地产几万斤几十万斤粮,现在谁相信。可是我们就干过这种蠢事,报纸大力宣传了,前往参观的人如潮涌,心头怎么想不知道,口头上没听见哪个公开说过不相信的话。这就叫谎言重复多遍就成了‘真理’!一会儿林彪成了井冈山会师的英雄、代表人物,一会儿他又成了不会打仗的元帅!自己给自己脸上抹黑!”他突然打住:“啊,扯远了扯远了,总而言之,找你回来就是讲明我们的来意,解除不必要的顾虑,然后通过你做做工作,让大家都说真话、实话,不要看风使舵。我们什么风都不刮,让那些想看风行事的人昏头转向,哈哈哈!好了,我先谈这些,看看刘部长、李省长还有宋局长,你们谈谈吧。”
三个人中的两个都表示没有什么补充的了,就按张老刚才说的原则办。只有刘部长,确切地说应该在前面加一个“原”字,他现在没有再作部长了而是中纪委常委。他戴一副老花眼镜,瘦瘦的个子,大概属于性格内向,说话谨慎并且不多言的那一类领导干部。他接过张老的话头,用手扶扶眼镜,慢条斯理地说道:
“张老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只补充两句:第一说真话,张老刚才讲得很清楚了,我不再多谈;第二,不要害怕,按常规考察组一来难免就有人要告状。告到谁也不要紧嘛,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你怕什么?何况我们这次不是来办案而是来考察的,当然也不能截然分开,有问题总要了解清楚,我们也有责任反映,由专人来审查办理。只要实事求是就好办!”
也许是出于职业习惯吧,他的调子显然与张老的不一致,当然也应该说有一致的地方,都强调实事求是。但他突出了办案,这也难怪,他的提包里装有一封检举信,是昨天临出发前中纪委某室的一位主任交给他的,请他带来顺便了解了解。他还没有来得及看,但可以想象一定同领导有关,否则怎么叫他带来顺便了解呢?故而引出了他刚才的那一段话题。
张老对这位中纪委常委的话明显地感到不以为然。对方的话音刚落,他便马上接过去说:
“不办案子,我们没有这个任务,也没有什么案子好办,我们的任务就是调查研究。”
作为对立面的刘老却并没有辩驳和争论,反而附合着张老的意见,一连说了两三个“当然、当然”,便把空气暖和下来了。
赵一浩一直在听,边听边琢磨。张老的话对他们此行的任务说得很淡,完全如电话通知上所说的“对省委班子的运转情况作例行考察”。真是如此吗?他有些琢磨不透,不过换个地位要他赵一浩去办这件事,他也会如此出马的。这样做主动。音起得低一些,如果需要可以自如地提高。一开始就把音起高了,最后变调就尴尬了。至于“案子”什么的,他才不怕呢,身正不怕影子歪;但也怕,怕牵连到政治上的事难以说清,比如方向呀,路线呀,就麻烦点了。要说有顾虑,他就是顾虑这个。不过,张老刚才反复强调了要“实事求是”,可以这样领会吧?他刚才谈话的主题就是“实事求是”。他刚才对刘老的反驳,如果称得上是反驳的话,其用意他赵一浩也是能心领神会的。既然如此,又何惧之有呢?他顿觉心情为之一爽,这是自从接到考察组要来之后没有过的感觉,几天来凝聚在胸中的疑问和闷气一扫而光了。但他赵一浩必竟是很稳慎的人,当张老问他有什么意见时,他的回答很简要:
“张老和刘老刚才谈的我都听明白了,我完全拥护。这次考察对我们是一次检验、考验,也是帮助,就按考察组的意见办,我保证配合好,服务好。有了实事求是这一条,除非真是做了亏心事,否则,就不可能产生什么顾虑的了。”
张老哈哈地笑道:
“这样我们就有了共同语言了,也可以说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我们来研究一下怎样操作,怎样行动?我看这样,你是全省的一把手,四千万人口的主心骨,日理万机哪,我们都是过来人可以理解的。不用你天天陪我们,也陪不起。你明天上午先给我们谈谈,下午开个会,告诉几个班子的人有一个考察组来了,要找大家谈话。叫到谁谁去,有什么说什么,问什么答什么,考察组强调要实事求是。这就行了嘛,然后你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有事我们找周部长,考察完毕我们再见一次面交谈交谈,然后我们就打马回朝奏报天庭了。”
他笑着征求刘、李二老和宋局长的意见,都表示同意他的意见。他又回头问赵一浩这样做行不行?赵一浩说:
“很好,就按张老的意见办。有两点建议请张老考虑:一是召开领导干部会时最好请张老或者刘老李老哪一位到会给大家说一说,更好一些;二是会议明天上午开我下午和考察组个别谈是不是更好一些?”
张老听后说:
“同意上午开会下午来谈意见,至于要我们到会上去讲话那就大可不必了。去干什么?制造大军压境的紧张空气?去向众人表示:钦差大臣到,有本者快奏?”
说得在场的人都乐了,空气异常活跃,然后他将笑容一收:
“就是你去说最好,如实转达我们的意见。”
话说到这里,招待所的人来请吃晚饭,说早已过了晚餐时间,看见几位领导在开会不敢打搅。大家一看表,已经七点多钟了,聚精会神谈事情竟忘了吃饭。于是大家起身向食堂走去,张老对赵一浩说:“一块儿吃吧,还有事情要谈哩,我们边吃边谈。”赵一浩也不推辞跟着他们进了餐厅,原来考察组其他的人早已吃过了,留下一桌“首长席”给他们。
在晚餐的整个过程中,张老再没说及考察的事,而是纯粹的闲谈。他不断地向赵一浩提出一些问题,许多都是要用准确的数据来回答的,如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职工平均收入、农民纯收入、人均粮食、粮食总产及商品粮比重等等,赵一浩毫不吃力地一一回答了。张老又问起市场物价:油盐柴米酱醋茶开门七件事的市场价格,他也一一问到了,赵一浩也一一回答了。老头子听了很高兴,特别是油盐米肉的价格,他下午已到市场了解过了,竟然和赵一浩的回答完全一致。他情不自禁地说:
“嗬!不简单,情况和数字都在你脑子里呀,这就足以说明你很务实呀?你是怎么掌握这些数据的?”
赵一浩如实回答道:
“前面说的那些数据来自统计局的报表,物价的可变数很大,我列了一张日用品的单子,让物价局每周给我报一次。有时星期天无事,也拉起爱人逛菜场跑商场,这是最实际的调查。”
张老一听乐了,说:
“这就对了,我们的领导要务实呀!如果满口新名词、新概念,挺‘现代化’的样子,人民生活怎么样?油盐柴米价格如何?一问三不知,这样的领导人能把一个地区搞好?”
张老的兴致很高,刘、李二老和宋局长也跟着凑趣,一顿不喝酒的晚餐却吃了一个多钟头。
赵一浩离开招待所已是八点半钟了,他没有回家却径直驱车来到组织部,见大楼上周剑非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光,便大步上楼朝那亮灯的办公室走去。
周剑非听到脚步声抬起头来,赵一浩已经推门进来了,面带笑容地说:
“我估计你正在办公室等我!”
周剑非看书记的脸色,知道他从考察组带回来的是喜不是忧,心头一块石头落了地,便也笑道:
“我是在等,但是等你的电话,谁知你亲自来了。”
赵一浩依然喜形于色,说:
“都一样,都一样。”
他将同考察组谈话的情况和下一步的安排作了介绍,特别介绍了张老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周剑非忍不住插话道;
“只要实事求是就好,否则有些事是很难说清楚的,说有就有说无就无。不像贪污、贿赂那样,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赵一浩不置可否,继续介绍情况,他特别向周剑非介绍了刘老那几句话。他认为刘的话虽不多但很有来头,看来是有人告了状,而且被告者是省级领导,否则为什么那样神秘呢?“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嘿嘿,这是一般原则,这些年真假颠倒的事还少?自然,现在毕竟不是“文革”时期了。被颠倒的现在都已经颠倒过来了,但不等于这种整人术就绝迹了吧!
周剑非说:
“那当然,否则什么事都用不着担心了。”
赵一浩说:
“担心也没用,只要心底坦然就行了。根据我今晚的观察,尽管这次考察的目的神秘莫测,但张老看来是个可以信赖的人。派来这么一位有德性的长者,也是我们的幸运吧?”
两人心照不宣地笑了。
自卫和自卫性的警惕大概是人的本能,高级干部也不能例外的。它属于自我保护功能中的一种,在一般情况下它是隐而不发,心照不宣的。当然也有“宣”的情况,那就要看条件和对象了,刚才赵一浩和周剑非的对话大体可属于这一类吧?可见他们交往之深,当然在他们两人之间也有心照不宣的时候,那就是对有关更上一层的人事变动和其他重大事件的实质性看法。
闲话少说。当下赵一浩向周剑非介绍了他和考察组谈话的情况之后,他们的谈话便进入了如何操作的实质性阶段。对这一点赵一浩刚才在汽车上已想好方案,他说:
“明天十点钟开四大班子领导干部会,我刚才在车上已告诉秘书通知办公厅了。开会之前我先和省长个别通通气,苏翔同志在家吗?”
周剑非说:
“在,今天上午我们还通过电话的,我告诉他你下午要回来,可能有事商量,请他和几个副省长都暂时不要出去。”
赵一浩点头称赞周剑非想得周到,然后继续说:
“上午开会出安民告示,然后你们排一个名单交给考察组,如果他们同意就提前告诉大家,大体上有一个日程表让大家心中有数。否则都下去了或者都在家里等着。按惯例你们要派个联络员住在招待所,定了没有?”
周剑非回答说:
“定了。”他并将定了的综合处副处长情况告诉了赵一浩。
赵一浩点点头没再多问。
赵一浩想想又说:
“我计算了一下时间,他们个别谈话分几个组进行也得二十来天。我继续三江之行,然后再到松岭去一趟。”
赵一浩想想又说:
“对了,有件事你掌握一下,考察组在考察期间一般不要搞宴请活动,但伙食要搞好使人家能吃得好一些。到结束时我们再便宴一次,陪的人不要多,我和省长加一个你最多再加秘书长就行了。我明天给秘书长交待,你心中有数就行。其他生活方面的事也注意一下,有晚会的时候安排他们去看看,星期天如果他们愿意也可安排在附近走走,放松放松。还要安排省委医务室一两个医生定期去看看问问,量量血压什么的,三老的年纪都大了,不能马虎。”
周剑非听了笑道:
“你真想得周到,照办就是。”他看看表,说:“哟,已经十点钟了,快回去吧,田融会担心的,这么晚了还不回来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或者同考察组吵起来了。”
赵一浩笑道:
“不会的。好吧就这么办。”
他站起身来和周剑非握手告别,周剑非却一直将他送到楼下。因为离宿舍近,他来时已将车子打发回去了,只有警卫员在门房里等他。
赵一浩回到家时,田融正坐在灯下阅读等候。见他进来她放下手中的书站起身来关切地问:
“怎么样?”
赵一浩说;
“没事!”
他自然知道妻子所谓“怎么样”的内涵,于是简要地将考察组和张老的态度向她作了介绍。至于刘老说的那段琢磨不透的话他没有告诉她,原因是怕引起不必要的顾虑。
田融听后说:
“既相信也不要全信,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人多的是,搞政治的人都喜欢说假话。”
赵一浩笑道:
“不能一概而论吧?”
田融说:
“差不多!”
赵一浩说:
“把我也包括进去哪?”
田融笑道:
“也可以这么说吧。不过,说假话也有各种原因,比如为了保护自己而说假话情有可原。”
赵一浩笑道:
“这样说大概我属于后一类了?十分荣幸!想不到咱们大学历史系教师田融女士对假话还很有研究哩!”
田融说:
“我正是研究了历史和现实中许多政治家之后才发现这一真理的。比如说调动一个人的工作,明明是贬人家,却又要编几条理由说是工作需要哪,重用哪,这种事多了。至于你属于哪一类自己对号吧。”
赵一浩笑道:
“你不是已经给我对过号了,不存在感情用事偏心眼吧?”
田融轻轻地举起右拳捶了丈夫的胸部一下,深情地悄声细语:
“如果你是那种说假话害人的人,哪怕你是省委书记,你看我会对你怎样!”
赵一浩也深情地笑道:
“当然哪,知我者莫如田融矣!”
田融突然想起一件事,说:
“别让这些,时间很晚了,赶快洗澡上床吧。我去给你准备水,你赶快脱衣服,”她指指床头,“换洗的内衣我已给你准备好哪。”
她说着便向卫生间走去,走了两步又回过头来,说:
“什么也不用伯,身正不怕影子歪!”
口气柔和,充满了安慰、关心之情。
赵一浩笑笑,把身子一挺:
“你看我的身子不是挺直的吗?”
田融扑嗤一笑:
“行,就这样!”
说完一回头向卫生间走去。
田融在大学是学历史的,与赵一浩同学不同系更不同级。田融进学校时赵一浩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他那时是学生会主席,田融则被他们班推举为代表参加学生会的工作,两人因此而认识并逐步产生了感情。赵一浩毕业那年正碰上文化大革命,被送到离北京二百多公里外的一个军马场劳动,田融和他书信来往不断,一直到文革后期赵一浩调回北京安排工作田融也大学毕业时,他们才结了婚。后来他们又一起到北方一个省工作了两年再度回到北京。在这个过程中田融一直是个人事工作干部并被提拔为副处长。来到这个省之后,由于赵一浩是省委一把手,按照回避规定田融不能再搞人事工作了。组织部门征求意见为她改行安排时,她心一横,说:“我只有一个志愿,上学校教书。”因此而走进了大学当了教师,因为教龄短,虽然专业造诣深,授课反映好,至今也仍然是个讲师的职称,但她心安理得,一心扑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剩下的时间便是照顾丈夫,当好“后勤部长”,为他解除后顾之忧,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家庭环境,堪称贤内助。
赵一浩洗过澡回到卧室,田融依然坐在灯下想心事,见丈夫回来便说:
“我还是觉得不踏实。我看呀咱们应该做好两手准备!”
赵一浩表情严肃地说:
“对呀,谁要敢胡来,咱们就同他斗!”
谁胡来就同他斗,这是赵一浩的心里活动。这几年,每提出一项改革新举措,就要遭到不少非议,他感到压力很大,他总认为这次“例行考察”和这种情况有关。
田融从丈夫的表情和口气看出,这句话出自赵一浩的内心。看来他也真是做了两手准备的,那另一手便是“斗”。他不以为然地摇摇头:
“斗?你并得过!我的意思和你不一样?”
“哦?”赵一浩说:“你的意思是?”
田融说:
“我的意思是,不行就回去搞你的老本行,免得一天到晚累死累活还要担惊受怕!”
赵一浩说:
“现在说这些太早了,等着瞧吧。睡觉,我困了。”
说着他便带头上了床,而且很快呼呼入睡。
一宿无话,第二天早上他按时召开了省级领导干部会,如实讲明了考察组到来的消息和考察意图,并对当前的工作与考察怎样两不误作了安排。为了让大家心中有数,周剑非也在会上说了同考察组谈话的先后次序。没有人发表意见提出什么问题,对这类事大家都见惯了,有疑问也是阴在心里或者三三两两私下议论几句而已,不会拿到桌面上来的。
下午两点半钟,赵一浩来到省委招待所,他下了车径直朝张老的房间走去。组织部派来的联络员迎上前来告诉他,会议改在小会议室举行。考察组今天早上商定;省委书记赵一浩、省长苏翔和组织部长周剑非三人的谈话,考察组全体人员都参加,然后再分三个组分别进行。这样一来张老的那个套间客厅自然也就容纳不下了。
赵一浩走进招待所一楼会议室,考察组的全体人员已经全部就坐只等他的到来了。赵一倍瞄了一眼,正中坐的是三老,宋局长离三者约空一两个座位以示区别。其余人员则依次围坐会议长桌的周围,每人面前都摆好了笔记本子,可谓严阵以待。三老的正对面却空着一张椅子,赵一浩明白那是他的位子。他下意识地想到了“三堂会审”,其阵势有过之而无不及啊!他走到那张空椅之旁,伸手和正对面的三老握手,正准备坐下却听宋局长说:
“一浩同志还没见过考察组其他的同志吧,我来介绍介绍。”
于是,他从赵一浩的身旁那一位起,依次一一介绍。出于礼貌,赵一浩也依次一一握手,转了一个椭圆型的圈再回到那张空椅坐下,稍事寒暄诸如昨晚睡得怎样,适不适应这里的气候等等,然后话入正题。赵一浩面朝对方的三老问道:
“张老,你看怎么谈?”
张老看看面前翻开的笔记本子,戴上老花眼镜,边看边说:
“一浩,你看是不是这样?首先嘛,请你介绍一下你们省的基本情况,然后嘛是不是着重谈谈这么几个问题:第一,全省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情况;第二,你们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以及贯彻中央方针政策的情况;第三,党建情况包括整党是否结束,整得怎样?第四,班子情况,包括是否团结,结构是否合理?成员是否称职等等,当然嘛,主要是谈省的班子,地、县两级概括说一下就行了。第五嘛,谈谈还存在哪些问题,包括经济的、政治的、领导班子和领导作风方面的等等。”
说到这里张老两眼看着笔记本欲言又止,抬起头来说:
“先谈这些吧,其他的再说。”
他回头征求刘、李二老和宋局长的意见,得到首肯之后又面对赵一浩问道:
“你看怎样,一浩?”
在张老开始谈提纲时赵一浩早已拿出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将几个“考试”题目都记录下来了,边记边琢磨:张老出的这几道题目都属一般性了解情况必谈的内容,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他暗暗地放心了,几个题目的答案全在胸中,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交卷的,他于是从基本情况起,款款地谈开了。
赵一浩属于那种口才好的人,也就是说他表达能力和逻辑性都很强,再加上对全省情况熟悉,谈起来驾轻就熟,生动形象而又不失其可信性。五个试题他滔滔而谈了两个钟头,中间还穿插着一些问话、插话,要是谈得烦琐,至少需要加倍的时间甚至需要一天。从表情可以看出考察组的成员们对省委书记的谈吐很感兴趣,给他们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主持会议的张老也情不自禁地连声说了两遍“很好”。
要回答的问题都回答完了,但“考试”并没有结束,张老以一种漫不经心,给人一种顺便问问的印象问道:
“一浩同志,你是不是还可以向我们介绍介绍你们同中央保持一致的情况?”
赵一浩忽然想起张老出完五个题目时欲言又止的表情和“先谈这些”的话,原来如此!真实的意图还在这里哩!但他并没惊慌失措,稍微考虑之后便从容不迫地回答道:
“我们在政治上和行动上都是和中央保持一致的,前天剑非同志代表省委送来的那些文件和省委负责同志近几年来的主要讲话都可以作证。当然,考察组还要找许多同志谈话,也可听听他们的意见。”
这时坐在张老旁边的刘老突然插了进来,问道:
“在经济政策上也同中央保持一致吗?”
他脸上挂着微笑,眼神很微妙给人一种审问者的印象。
赵一浩心头暗自一震,原来如此,要来的终于来了。他立刻又想到最近的那些流言,这似乎成了他的心病,一触即发,心情矛盾,既提心吊胆,又觉得理直气壮。他似乎早已成竹在胸,依然保持着一副从容不迫的表情作了回答:“昨天晚上已向考察组送了省委这几年所发的文件和主要讲话,我们的言行都反映在上面了,如果考察组发现有什么不和中央保持一致的地方,我负责回答。”
说到这里会场上引起了一阵轻微的笑声。
刘老还要问什么,却被张老抢了先,他笑笑说:
“我们是随便聊聊,就到这里为止吧。”
赵一浩心有不甘,本来还有很多话要说,见张老已经说到这个分上也就只好止住了。于是他问:
“看看,张老和其他同志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张老左右看看,问道:
“谁还有什么问题呀?”
会场上一片沉默,没有谁提出问题,张老回头问刘老:“你刚才好像要说什么?”
刘老说:
“算了吧,以后再说。”
张老于是说了几句收场话:“今天听了赵书记的详细汇报,很好,这算是一个开头吧,以后有需要我们再找赵书记,今天就谈到这里了,晚上大家看材料,明天上午听省长的。”
时间已经下午五点多钟,张老留赵一浩在招待所吃晚饭。赵一浩说他有些事还要回去布置,饭就不吃了。
从招待所出来上了汽车,司机问:“回家?”赵一浩说:“不,省政府。”
到了省政府,苏翔已经收拾好文件提起皮包准备开路了。见赵一浩突然来访只好坐下。赵一浩将考察组的日程和他下午的汇报简要地说了一下。他说得很简单,只是让苏翔知道哪些问题他汇报过了,怎样汇报的,好叫苏翔心中有个数。苏翔平时对什么事都有些满不在乎的味道,但对和中央考察组谈话这类事却又很认真。听完赵一浩的介绍后他像探听机密似地问道:
“根据你的观察,去谈话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些方面的问题?”
赵一浩笑笑说:
“也许,热点是在改革开放中同中央保持一致吧,你有点思想准备就是了,我们怎么做的就怎么说,不隐瞒也不编造。”
苏翔不解地问道:
“怎么?认为我们在这方面有问题?”
赵一浩连连摇头:
“人家没有这么说嘛,只不过问一问在这些问题上省委是怎么做的,特别是经济政策上。”
他本来想说当然要考察我们这些封疆大吏,走的是哪一条道路?他一直认为这是考察组的真实目的,下午刘老的插语更加证实了这一点,但他却没将自己的想法对苏翔和盘托出,不是不信任苏翔,而是觉得这样做不好。考察组并没有这样说呀,怎能将自己的想象强加在考察组的身上哩。据他的观察周剑非也是这么看的,只是心照不宣罢了。
这大概是上层处理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特点罢,心照不宣,含而不露,明明只蒙着一张纸,一张通明透亮的纸却谁也不会去主动揭穿它。
省长苏翔的性格有些不一样,还带有比较浓烈的基层味,喜欢直来直去。刚才赵一浩的含而不露他却已经领会到了,按照他的性格报之以露而不含。他坦然地一笑:
“我早就说过了,我们这些人是土八路,上面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办,这就是我的本事。”
他忽然意识到书记同自己并不一样,便又笑道:
“当然哪你是北京来的,北京来的又怎么样?我们这些人的水平就是谁当权谁正确,我们的任务就是紧跟,不紧跟就不行。这不仅是水平也是体制,是组织原则嘛。我们这几年来都是按照中央的大政策在行动嘛,充其量是大方向不变小有创造而已,谈得上和中央不保持一致?”
赵一浩理解省长的心情,但他不能附和着乱扯一通,他也很清楚苏翔,这些话他只是对他说说而已,他苏翔决不会端到外面去的。他笑笑说:
“你老兄别胡扯了,什么土八路、野战军?人家问你什么你就谈什么,这类不相干的名词、概念可别端出去呀。”
苏翔笑道:
“嘿嘿,我又不是憨包,放心吧。”
赵一浩说:
“不存在放不放心的问题,一来是向你通通情况,二来是告诉你我明天还要去三江,家里的事不管属于省委那边的还是你省政府的都一一拜托了。需要召开什么会研究你就开不要等我回来。考察组那边组织部已安排了联络员,剑非抓总,有事就找他。”
苏翔听了有些不以为然地说:
“你还要去三江?”
赵一浩点点头说:
“那边的事还没完嘛,事情还很复杂哩。”
他将三江的情况作了介绍,苏翔听后仍坚持自己的意见,说:
“我建议这一段你暂时不要下去。三江的事叫剑非跑一趟也行。”
赵一浩说:“剑非也离不开,我看这样吧,叫考察组先回来汇报汇报再说。”苏翔听了很高兴,说:
“这样很好,有什么事好商量。”
赵一浩从省政府出来回到家里,田融已经下班回来正等着他吃晚饭。他一进门她便迫不及待地迎上去边替他脱上衣边问:
“怎么样哪?”
赵一浩笑道:
“没有什么事儿,没有什么事儿。”
他一连说了两句没有什么事儿以安定她的心,田融却将双手揽住他的双臂将头靠在他的肩上,带点儿嗲气地责怪道:
“没有事儿,没有事儿,你就会说没有事儿,那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哩?你在骗我!”
那表情只有闺房中才能见得到的,大学历史系讲师啊,当然,她同时又是女人,一个情感丰富年近四十岁的女人。
赵一浩被感动了,他干脆一反身将她揽在怀里,轻轻地吻了一下,轻声细语地对她说:
“没事就是没事嘛我还骗你!”
他于是简要地告诉她回来晚了是因为去了省政府。至于和考察组谈话的内容,特别是那些比较敏感的问题,他没有告诉她。这是一种下意识的行动,但也可以说是有意识的行动,工作上的事一般不拿到家里去谈,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她知趣地不再多问,特别是不再去抠那些细节,再问他也不会说的。但她确实有些放心不下,说:
“他们没有目的来干什么?旅游!”
他依然轻声细语:
“别再去想它哪,管他们来干什么哩。吃饭去吧,我肚子饿了。”
她无可奈何,只好说:
“好吧,吃饭去,我给你准备了好吃的,还准备了酒哩,喝两杯。”
赵一浩又一次被感动了,笑道:
“还准备了酒?给我压惊呀!”
他一般是不喝酒的。
田融说:
“去你的,压什么惊嘛,是想到你这两天辛苦了,省城三江,三江省城马不停蹄,回来就没有休息过,解解乏吧。”
赵一浩情深意浓地笑道:
“好,多谢夫人,小生领了!”
两人亲妮依偎着朝小餐厅走去。
她边走边说:
“不要被那位张老的几句安慰话迷住了,两面派的人多得很,你现在走了合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哟!”
赵一浩说:
“要是有事防也无法防,我还是那句话,身正不怕影子歪。有了这一条就无所畏惧。”
田融不以为然,说:
“还是想得复杂一点好,翻开中国的历史,冤假错案还少?”
赵一浩笑道:
“你扯得太远了!那是历史,现在都什么年代哪?”
田融对丈夫的说法不以为然:
“历史怎么啦,历史和现实是有线相连的,这就叫传统。社会意识、伦理道德、是非观念、政治手段权术、正的负的都代代相传。历史重演的事还少啦?不要忘记批‘党内最大走资派’还是昨天才发生的哩!”
赵一浩情知妻子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但也太出格了,怎能将现在和“文革”以前相提并论呢?于是他说:
“看你扯到哪里去了,不要忘了现在已经是八十年代。”
田融并不退让,说:
“八十年代又怎么样,一心一意想回到‘文革’以前去的大有人在。他们这么想当然也就会这么干的。”
“怎么能这样说呢……”
赵一浩刚说了这么半句,“红机子”响了,田融伸手拿起话筒:
“喂,你那里?哦,周部长,你好,在,刚回来,请等一等。”
她将机子递给丈夫:
“周部长找你。”
赵一浩接过电话:
“喂,剑非吗?我刚从苏翔同志那里回来吃过晚饭,还准备给你打个电话。”
周剑非说:
“刚才我接到吴泽康的电话,三江那边出现了一些情况,他建议回来汇报汇报。我说,你们明天就要去。”
赵一浩皱起了眉头,说:
“苏翔同志不同意我马上去,这样吧,你打个电话,叫吴泽康和考察组回来汇报汇报再说。”
对方说“行,这样好!”便挂上了电话。
赵一浩也挂上电话,无可奈何地向妻子两手一摊:
“看吧,哪有时间去想那些多余的事,我们比不得中央,这里的政务、党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接一个的事务。我们成天在事务堆里爬来爬去,既没有时间去掌握全国乃至世界的信息,更没有时间去根据所获得的信息作点分析判断。判断了又有什么用?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啊!这样也好,少了许多麻烦,反正我们执行的都是上级的。”
田融没有吭气,她在琢磨丈夫这段话的内涵。她隐隐感到话中有话,一时琢磨不透,也难以对答甚至说上几句安慰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