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挂帅团中央

第二节 挂帅团中央

“谁掌握青年,谁就掌握未来”,胡耀邦经常把周恩来的这句话说给身边的人听。胡耀邦在主持团中央工作期间,提出“背靠党委,面向青年”的口号,创造性地执行了中央指示,开辟了建国以来青年工作最为活跃并且积累了重要经验的时期。从此以后,胡耀邦的一生就和青年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建国初期,胡耀邦主持团中央工作,在没有直接可供借鉴的经验情况下,“上下请示,左右求援,自我奋斗”开辟了青年工作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

1952年,胡耀邦来到团中央主持工作,当时正值我国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前夕,但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建立刚刚三年,面对经济建设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没有直接可供借鉴的经验可循,所以,开展青年团工作的困难很大。

胡耀邦经过慎重思考,针对青年团工作

“战线长,配合多”的特点,果断提出了“上下请示,左右求援,自我奋斗”的工作指导思想,这一方面表现了一个青年干部谦虚谨慎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一种积极工作、努力开创新局面的革命精神。

随后,胡耀邦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关怀下,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确定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照顾青年特点,开展团的独立活动的工作方针,统一了全团的认识,带领全团开始创造性地开展青年工作。

他要求广大青年团干部,不要只关心本部门的工作,而要关心整个工作的全局,要认真领会和理解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遇到一些重要的问题,还要召开团中央全会,进行讨论,作出相应决议后,加以贯彻执行。这样,保证了党对团的领导,使团的工作紧紧围绕着党的中心任务去进行。

在胡耀邦出色的领导和组织下,广大青年团干部都自觉地去把握全局,了解青年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组织丰富多彩的团的独立活动。

由于工作方针与措施得力,所以,在五六十年代,青年团的工作相当活跃,团的独立活动多种多样,成绩巨大:在工业战线,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青年团发动和组织了青年突击队活动。极大激发了青年人的生产热情;在农业战线,为发展农业生产,配合党和政府提出的“开展移民恳荒”任务,青年团适时发动和组织了“青年志愿恳荒队”活动,既开垦了荒地,发展了农业生产,又在青年中倡导了一种“垦荒精神”和“向困难进军”的精神;在林业战线,青年团发动亿万青少年开展绿化祖国、植树造林活动,使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从而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持了水土;在文教科技战线,青年团则发动和组织了青年学习文化、扫除文盲和“向科学进军”的活动,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科学水平作出了贡献。

对此,在他逝世后,中共中央有如下评价:在此期间,他创造性地执行中央指示,开辟了建国以来党的青年工作最为活跃并且积累了重要经验的时期。特别是他十分注重在实践中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青年,按照青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倡“朝气蓬勃,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团组织具很强的吸弓I力,从而带领广大青年很好地完成了党赋予的光荣任务。

胡耀邦十分关注《中国青年报》,他领导《中国青年报》,既放手,又不丢手,既有强有力的领导,又无得手得脚之处。

在青年工作中,舆论引导与教育极为重要。

1952年秋,刚刚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向《中国青年报》的几个负责人谈起了办好团报的问题。

胡耀邦认为,团中央之所以要办《中国青年报》,就是为了通过它指导青年运动,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

同时,他又指出,《中国青年报》区别于“党报和其他报纸之处,在于它具有青年特点,因此,今后应当使这个特点更加突出。”

如何办好团报?胡耀邦说,办报不像上课,也不像编杂志,而是必须提出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他认为对青年讲道理是很必要的,因为青年对于很多事情是非观念不明确,需要对他们比较系统地讲些道理。但最深刻、最能感动青年,影响青年的,还是具体的事例,这是办报注意的一个方面。

胡耀邦还谈及了加强报纸的战斗性问题。

他说,报纸是个号角,要吹着人们前进的,因此声音必须宏亮,力量微弱,战斗性便不强,就不能很好地起引导鼓舞大家前进的作用。他指出,以后《中国青年报》应当加强战斗性,也就是加强指导性、鼓舞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报纸要有声音,有言论,采取每期有一篇社论。同时,要拿出好榜样,让青年学习,也要把坏人坏事公布出来,让青年不要学,并鞭策有这样那样错误和缺点的人改正。

胡耀邦走马上任之初,为什么主动过问《中国青年报》宣传工作?这是因为,“要把整个青年工作由为革命战争服务转到为建设祖国服务,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下功夫。”这一点,与他解决执政党条件下的青年工作的战略思想是连在一起的。

所以,他亲自掌握了这个武器,并在办好《中国青年报》的事情上,不遗余力。

他领导中国青年报,既放手,又不丢手。让人感到,既有强有力的领导,又无碍手碍脚之处。他的领导注意从青年学新闻理论到青年报纸业务(比如宣传重点、社论写作、新闻采访、版面安排、标题编制等)都悉心研究,提出真知灼见。

有时,他也直接指挥采访新闻。1956年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贵宾一行已由北京去上海访问,他亲自写介绍信,拟定了问答题目,派总编辑连夜飞往上海采访。

在领导方法方面,他注重面对面的交流意见,亲自和编委会、总编辑、编辑、记者开座谈会,交流办好报纸的思想心得。从大家反映的情况和现实矛盾中,他再抽出题目,提笔示范,亲自作标题。

每次《中国青年报》记者会议,胡耀邦都要讲话,这样积累下来,报社特意印了一个小册子,用以指导报社的工作。

除了《中国青年报》,胡耀邦也非常重视其他机关报刊的建设,他经常召开不定期的务虚会,邀请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的同志议论宣传工作。

胡耀邦认识到,这些团中央机关刊物的读者对象是青年人和青年团的干部,它们把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和指导思想迅速传达给各级团组织的干部和广大青年群众,作为青年团的喉舌,根据党中央的政策精神,向广大青年开展宣传与教育工作,勿庸置疑,是十分重要的。

与青年人交朋友,成为胡耀邦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常说:

“年轻人腼腆,你不主动去结交他,他才不会理你呢。”

“背靠党委,面向青年”是胡耀邦主持团中央工作时提出的青年工作口号。这个口号不仅体现了青年团的性质,而且反映了青年团的工作特点和任务。

胡耀邦认为,青年团干部应当主动到群众中去,面向广大青年,开展团的工作,他常说,“年轻人腼腆,你不主动去结交他,他才不会理你呢。”因此,他要求团的干部要“背靠党委,面向青年”。

在他主持团中央工作时,团中央机关有这样的制度:每一位书记要直接联系几个基层支部,作为了解情况的渠道和开展工作的试点。

他本人就曾深入北京大学,与中文系59级汉语专业团支部建立了联系。

五六十年代搞团的工作的人都记得,那个时候,北京团组织搞什么活动,胡耀邦几乎每请必到。有时候他连续二十几天泡在北京基层搞调研,倾听青年的心声。

与青年人交朋友,成为胡耀邦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天晚上,他叫来一位团干部,说:“走,到少年宫玩去。”于是,两个人从大甜水井团中央驻地步行走到少年宫大门,少先队员却把着大门不许进。他发表声明了:“让我们先进去看看,不动手,不吵闹。”这时,出来一位大同志,才认出是团中央的书记光临,喜笑颜开地带他俩进去了。

1955年,胡耀邦出差到广东,在火车上,他走进一节满载大学生的车厢,和大学生们聊上了,彼此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谈了个把钟头,大家才知道交谈对手是团中央书记,一下欢叫起来。

胡耀邦身体不行,带动了从团中央到地方的团于部,改变了过去某些“面向党委,背对青年”的不正确作法。

IN#年,胡耀邦在共青团九大工作报告中总结道:密切联系青年群众,对于共青团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把青年团结和组织起来,每个团的干部,每个共青团员,都必须关心青年,接近青年。一了解青年的意见和要求,做青年的知心朋友。

青年团不能用一般化的方法去带领青年,要了解青年的特殊要求,从青年特点出发,开展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

胡耀邦主持团中央期间,特别是50年代,将青年工作搞得十分活跃,成绩很大,直至今天许多团的干部仍然津津乐道,加以称赞。其中原因何在?关键是在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基础上,按照青年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广大青年和团员。

早在1953年,胡耀邦就指出:“在工作中不少干部不善于领导团员正确地发挥作用,不善于按照青年的特点,采用青年所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方法来进行工作,不懂得青年团的作风应当是既严肃而又活泼,既反对轻浮而又反对沉闷枯燥,如果我们要求青年和要求成年老年一样,就一定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他认为,青年有旺盛的精力,有着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而且青年时期又是思想上矛盾最多的时期,少年没有出现的问题,他们已经出现,成年人已经解决的问题,他们还没有解决。正因这样,青年团就不能用一般化的方法去带领青年,要创造一些适合青年特点的方法,去发挥青年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去满足青年的各种进步要求,并且使青年干部在干的当中增长才能。总之,要开展有益于社会主义事业又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

胡耀邦深刻地认识到,青年团的独立活动能否适合青年的特点,这关系到独立活动的成败。因而,他带领团中央积极深入基层,了解青年的特殊要求,从青年特点出发,开展各种各样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

青年思想活跃,好奇,喜欢翻新花样,团组织就根据党的中心任务的要求,不断提出新口号,采取新形式,使得活动变化多样,生动活泼;青年求知欲强,当时的文化水平又低,团组织就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各种技术夜校、技术培训站、文化补习班,进行业余教育,帮助他们学习文化技术。仅1956年一年,在农村就有530万青年脱盲;青年朝气蓬勃,进取心和上进心强,团组织就在活动中通过可比性强的各种竞赛,通过宣传树立先进人物来激发青年的积极性。1955年,团中央召开“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由此在青年中掀起了”立功”‘的热潮。会前,各级团组织广泛发动;会议期间,内外结合,扩大影响。通过这一活动,极大鼓舞了全国青年的斗志,出现了“学先进、赶先进”的群众性热潮。

胡耀邦在党的八大上说:我们还只解决了一个半问题,初步摸到了一些按照青年特点工作的方法。

1956年,胡耀邦在党的人大上作了《把我国青年引向最伟大的目标》的发言。他说,回顾过去的八年,全国青年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就青年团的领导来说,我们还只解决了一个半问题。一个问题是指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青年团,半个问题是指我们初步摸到了一些按照青年特点工作的方法。

胡耀邦认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了“青年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这一正确的建团路线,团的发展是健康的,绝大多数团员的思想是进步的,工作是有朝气的。他举例说,到1956年6月底,全国已有2000万团员,差不多占全国青年的百分之十七。因此,他认为,青年团已成为党的一支可靠的后备队,成为吸引全国青年蓬勃向上的巨大力量。“在这样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上,并且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的时候,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完全符合广大青年愿望的。”

在肯定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胡耀邦也指出,我们才初步摸到了一些按照青年特点进行工作的方法,在青年的独立活动中,仍然有不少问题和缺点:由于我们有些活动没有注意同有关部门多加商量,取得它们的支持,有时就和这些部门的步调不够一致;由于我们有时提出的要求过高过急,到了下面又层层附加任务,就使得某些;情不太行得通,甚至发生一些强迫现象;由于我们有时过分强调青年打先锋,“包下来”,就使得一部分青年过分劳累。使得青年和中老年之间的关系不够协调。这些就是青年团工作中还没有解决的半个问题。

胡耀邦还指出,我们有些同志,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正视自己的缺点,这是不对的;另有一些同志,一听批评,不管对与不对,就赶紧“收兵回朝”,关门检讨,甚至得出这样一条“经验”’,叫做“少做工作,少犯错误”。这同样是错误的。

他强调说,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一样,都是我们党在过渡时期带有根本性的任务,而且是密切相关的任务。我们相信,全党一定会更好地关注我们这未来的一代,引导他们朝着最伟大的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胜利前进。

胡耀邦在党的工作重心从革命转移到建设上来这一重要关头,及时总结了青年团工作的成绩与不足,提出了未解决的“半个问题”,为青年团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深人探索与研究青年团的工作方法,指明了一个发展方向,在青年团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以天下为量者,不计细耻;以四海为任者,不顾小节。”

“文革”开始后,许多青年蒙受冤屈,胡耀邦在精神上鼓励他们,告诫他们要经得起挫折。毛泽东同志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尤其是这样。

但是,青年人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青年期的消极因素,他们思想较为单纯,缺少政治经验,往往经受不起困难与挫折的考验。

胡耀邦长期从事青年团工作,他认为年轻人应该学会坐冷板凳,加强锻炼,提高修养,经得起一切考验,不为困难所吓倒。

1963年,胡耀帮带职下放到湖南湘潭,担任地委书记,他来到响塘区南谷多公社视察,他看到公社年轻干部龚国仁的宿舍里贴着一副对联: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翱翔。胡耀邦问龚国仁:“你知道这两句的出处在哪里吗?你懂它的意思吗?”

龚国仁面带愧色:“我不知道,我是看了《湖南日报》上的,觉得有意思,才抄了下来。”

胡耀邦告诉他,这两句话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并且说:“一个人要有志向,要树立远大的革命志向。这是鸿鹄之志。但是光有志向,没有实际行动,不能脚踏实地;也是不行的。作为基层干部。工作条件较差,工作比较辛苦,你要安心,要经受起磨炼;作为一个革命同志,更要经得起一切考验,要不为困难所吓倒,在任何艰苦的情况下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接着,胡耀邦讲了一个故事:长征的时候,我们那个连指导员因为经不起考验,受不了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皮带的苦,就悲观失望,最后自杀了。

他告诉龚国仁,我们一切革命同志要不怕困难,不管东南西北风,一心一意往前冲。

接着,他对公社秘书说:“我跑了30多个公社,这些秘书都很年轻,确实不错,不过缺乏经验,应该加强锻炼,提高修养。”

“文革”开始后,许多青年蒙受冤屈。胡耀邦对于他们,总是极力安慰,鼓舞他们的士气,告诫他们要经受得起挫折。

1972年,一位叫武如春的同志,被怀疑受审查,他觉得很委屈,有些沉不住气,便去找同在干校劳动的胡耀邦。

胡耀邦安慰他说,不要因此泄气,年轻人应该学会坐冷板凳,也不怕坐牢、杀头。

他还提笔写了《后汉书》里孔稚圭的一段话来勉励他:

以天下为量者,不计细耻;

以四海为任者,不顾小节。

这位青年人视为珍宝地将它收藏起来,并久久思考着坐冷板凳的话,心情惭惭开朗起来。后来,他的问题也查清了。

“年轻人应该学会坐冷板凳”,胡耀邦这一青年工作思想耐人寻味。现在,报纸上经常提到对于青少年要进行“挫折教育”,这岂不与“年轻人应该学会坐冷板凳”有异曲同工之妙P

在“左”的风气盛行时,胡耀邦兴读书之风,他归结12个字:

“埋头钻研业务,抬头了望政治”。

1956年中共八大上,胡耀邦在题为《把我国青年引向最伟大的目标》报告中就提出了青年人要读书学习的问题。

他分析说,当时我国青年大部分人还没有摆脱文盲状态,团中央要带领青年实实在在地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使我国青年不单具有共产主义的思想、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而且还要具有现代文化、技术、科学知识水平。他还特别指出,青年团提高战斗力的关键是加强我们自己的学习。

胡耀邦在报告中说,共青团应当担负起教育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扫除文盲的重任。

他认为,青年团的同志虽然有热情,工作积极,也听党的话,但年纪轻,锻炼少,经验缺乏,思想往往存在着片面性,这是青年工作中经常产生缺点和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摆脱这个困境,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熟悉同本行有关的科学知识,加强自己的学习。

他深刻指出,“我们还没有深刻了解,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是革命胜利以后青年最迫切的要求。现在这一代青年,是将来建设共产主义的中坚力量,如果现在不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那时便要遇到极大的困难。”

站在这样一种高度,胡耀邦身体力行,大力在全团和广大青年中提倡读书学习之风。

大家常常看到他紧张地工作,不倦地学习,办公桌上放着书,从早到晚,手不释卷。

在他的影响下,团中央机关的同志,刻苦读书学习,蔚然成风。

1957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左”的风气。胡耀邦Z一次讲话中说,有人说现在许多青年埋头钻研业务,不间政治。我说这句话也要加以分析,不要一般地批判。现在国内矛盾已基本解决,今后更长的时期是同自然界作斗争,这就需要自然科学,需要钻研业务。怎么办呢?他风趣地归结两句话,12个字:“埋头钻研业务,抬头了望政治。”他又说,这样做就合人心、顺趋势了。

1959年,他针对读书之风被反掉的情况,在一次讲话中说,从1956年起,读书之风兴了一下,但有缺点。如目的有问题,方法不对,没同实际结合,要求过高。这都是在实际工作中出的问题,提倡读书之风是正确的,后来一反,就连缺点带读书之风都给反掉了,必须再来大兴读书之风。

关于读书学习,有一次他说。“要读马、恩、、列、斯的全集,要读四书五经,要读完古今的文学名著,要读完二十四史。”“这些书一共有5000万字,即使一个人一天能读书1万字。整读完这些书,至少也得要14年。20多岁的干部按照这个方向去努力,到了40岁左右,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胡耀邦传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当代现代 胡耀邦传奇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节 挂帅团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