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了解行情,你必被架空
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深入联系群众上,为民书记郑培民同志是我们的好表率。他在湘西时,利用两年时间,跋山涉水,跑遍了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牢固树立基层第一、群众至上的思想理念,做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做到思想上重民,感情上亲民,决策上尊民,行动上靠民;始终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自觉把群众的情绪视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的富裕作为第一追求。
越是在人民群众最困难的时候,越要深入下去,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共渡难关;越是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越要深入下去,敢为民请命,与群众交心换心,做群众的知心朋友。
“华而不实,怨之所繁”。浮躁不安,是许多领导干部政治上不成熟,心理上不健康,修养上不到位的表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做好领导工作,唯有求真才能避免和减少失误,唯有务实才能开创工作新局面。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求我们要在“求真”上下工夫。
首先,思想上要求真。要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实际,凡是重大问题和决策事先都要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
其次,行动上要求真。抓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严格执行上级的政策和决定,坚持说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对准备开展的工作要抓调研、抓试点,对正在开展的工作要抓进度、抓突破,对基本完成的工作要抓配套、抓完善。要在“实干”上下工夫。
第三,要知实情。坚持到实地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出实招,拿出符合上级政策、切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的“招数”,拿出既体现长远目标又能够完成任务的办法,切不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玩数字游戏,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要在“深入”上下工夫。
第四,要养成艰苦深入的习惯。深入到工作的每一个具体项目、每一个具体环节,做到身入心入,靠前指挥,亲力亲为。
艰苦深入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拔足再濯,已非前水”。不能坐着车子转一转,隔着窗户看一看,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要实地考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不论干任何工作,都要保持一股钻劲、韧劲,绝不能心浮气躁,浮在面上,浅尝辄止。如果偏听、偏信、偏看,就难免会出现认识和处理问题上的偏差。
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原。”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他指出:“你对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某个问题的发言权。”“注重调查!”“反对瞎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本本主义”者必须“速速改变保守思想!换取共产党人的进步的斗争思想!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做实际调查去!”这个论断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形成正确工作方法的行动口号。
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已引起不少领导同志和领导机关的重视。这一研究要取得实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深入实际,面对现实,把情况摸清楚、摸准确。只有建立在深入调查基础上的研究,才有针对性,才管用。
这些年,一些好的工作研究、理论研究成果,都是在深入实际、摸清实情的基础上产生的。如受到各方面好评的《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就是“深涉水”的结果。为了写好这本小册子,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百余位专家学者,走访了十多个省市区,悉心听取各界人士、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收集了100多个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使全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达到了思人所想、答人所问、解人所疑、释人所惑的目的。
然而,在一些单位、一些同志中,面对现实、把握实际搞研究的意识还不是那么强。有的习惯于文件来文件去,关起门来冥思苦想,拿出的东西看起来逻辑性很强,表述也准确,却是“一点也没错,一点也没用”;有的也讲联系实际,但所指的实际是想出来的、编出来的,活思想不活,实际问题不实;有的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粘贴、剪辑,名为学习、借鉴,实则像“剪刀工”一样东拼西凑,拿出的东西与本单位的实际不沾边。这类成果不仅于事无补,而且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败坏了风气。
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是件很严肃也需要下苦功的事,容不得搞应景之作、花样文章。要真正做好调研工作,就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从群众利益出发,调查群众,研究群众,向人民群众寻求真理,就是调查研究。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同时是社会的客体,或叫“实事”。到社会的“实事”中“求是”,制定“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然要研究了解人民群众自身状况。倘若做不到联系群众,或做不到随时联系群众,都会堕入空想和盲目的深渊。
如果做领导的心目中没有群众,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了解群众意愿和要求,那将从根本上失去调查研究的基础,堵塞了解国情的基本渠道。为此,毛泽东指出:“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
不少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接近群众,不重视调查研究,不了解工作中的真实情况。他们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往往不是从客观的实际条件和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出发,而是从不确切的情况出发,从想象和愿望出发,主观主义地来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
为纠正这种不良倾向,就要加强机构改革,改变机关的工作方法,“使领导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群众,善于运用典型调查的方法,研究群众的情况、经验和意见,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坐办公室、处理文件、在领导机关内部开会上面。应该缩小领导机关,减少领导机关的层次,尽可能地把多余的工作人员腾出来派到下层去,使留在领导机关的工作人员必须亲自处理实际工作,防止领导机关领导官僚化的危险。”
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说得非常中肯,他指出:“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
总结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在研究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始终以调查研究为前提和依据。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头”,“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办法了”。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最可靠办法。
首先,坚持调查研究,可以准确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将出现大量原来没有的问题。诸如:市场和计划问题,腐败现象和廉政建设问题,民主和法制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西方文化和中国文明互进共存问题,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承继关系问题等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必须掌握关于这些问题的基本情况。情况不明确,就不能采取准确的对策。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做调查。有些同志因为没有充分地调查和分析,把我们现行的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当做资本主义去批判,这就不对了。
其次,坚持调查研究,可以及时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才能克服本本主义、形式主义,把理论与实践、上级指示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克服自以为是、想当然的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克服简单化、“一刀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效率。
因此,各级领导人的作风要转变,要解决官僚主义的问题、不深入实际的问题。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联系本单位的实际解决问题。能不能深入下去,工作能不能落实,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不是以身作则,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领导干部的工作做得仔细,还会加大调查研究的作用。有了经常的、细致的工作,了解问题就可以比较深入,这对调查研究也有帮助。
第三,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不怕困难,不怕碰“硬事”,不怕碰“钉子”,敢于介入矛盾,敢于处理棘手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引导群众加倍努力,奋发图强,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四,当前的调查研究要设法改进手段,更新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了解情况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高级。我们不能死守传统的方法,要敢于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学习和运用现代的科学调查技能,如统计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等,并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查研究领域,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规划与优选方法、预测与评价方法、计算机仿真方法等,以便更好地完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正确决策提供全面、详尽、可靠的信息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