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心灵的格局,决定做官的境界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官至宰辅的张英这封处事干净利索、说理深入浅出的家书,不但验证了“宰相肚里可撑船”的宽容,成就的六尺巷更是如同一个符号,至今仍在向人们讲述着一曲礼让向善的人间佳话。
据史料载,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官至宰辅的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吴氏建房想越界占用张家隙地,张家哪咽得下这口恶气,飞马驰书于京都。张宰相阅罢家书,以文首之诗作复,动员家人让出三尺地基。而见贤思齐的吴家并非孬种,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最终形成了为张宰相留下美誉的六尺巷。在六尺巷的西入口,后人矗立起一座上书“懿德流芳”的牌坊,借以标榜没有以势压人并以“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大度来化解邻里纠纷的张宰相。
海,一望无际,不知有多少蔚蓝被它占为己有;山,雄伟壮阔,不知有多少生机蕴藏于其中。人的心虽不甚大,却拥有比山和海更大的容量。你的心有多大呢?
时代的步伐愈迈愈大,人的思想亦随之飞奔。瞬息万变,不啻为这时代的新指标。也许,应验了一句古老的话,前一秒是对的,后一秒可能是未知数。的确,每一分每一秒,这世界都在变。没有永远的真理,只有暂时的是否。如此,你何能指责别人,更怎能否定他人。你认为自己是绝对,是上帝。事实上,你只是个不肯包容异己的大蠢蛋。如何存活于此复杂的环境,需要诸般因素,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包容心。领导同志尤其要有宽阔的胸襟、容人的雅量。
当领导要有包容心。对别人不妥之言不计较,容得批评;对别人的优点虚心学习,容人之长;对别人的缺点正确看待,容人之短;对别人的错误不记旧账,容人之过……这些都是做人的美德。
“明君兼听、暗君偏信”,这句出自魏徵的历史名言,简洁有力地道出英明与昏庸领导者的差别。听来十分简单,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明白,但要做到并不容易。
领导者应广纳建言,但为什么会偏信呢?关键在于个人是否能有一颗“宽阔的包容心”,接纳不同的意见,包容相异的想法。喜欢听好话、乐于听到与自己一致的见解,是人性中的本能,但也是一项弱点,使人容易迷失。
英明的领导者,懂得克服这个弱点,即使听到他人说出不同于自己期待的想法,也愿意专注倾听,先了解对方的意思,就算最后还是不同意,也并不会因此怪罪对方,或对他产生反感。
相反的,昏庸的领导者,就完全是不同的表现。他们听到不乐于听的话,便封闭起自己的心,并从负面的角度看待,行为上的表现,轻则露出不耐烦的表情,重则责怪对方、反击辩驳,从此以后没人愿意在他面前表示意见。
“忠言逆耳”,实话、真话经常不太“好听”,但就如同“良药苦口”,对我们才有真正的助益。
适度的宽容待人,还能在单位内部制造友好和谐的气氛,创造民主平等的环境。这不仅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而且有助于解除下属的后顾之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用包容的心胸来接受各种信息,是成为领导者的必备条件之一。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下属在工作中有过失时,只要不是原则性的,作为领导,都应该给予宽大处理。楚庄王灭灯摘缨,使部属在战场上拼死保驾;曹操当众焚烧下属曾经写给袁绍的“投敌信”,招来了“谋士如云,上将千员”。可见,敢于揽过,宽容下属的过失对当好一个领导是非常重要的。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有过人的胸怀。
战国时期的楚庄王有一位非常漂亮的爱妃叫许姬。一次,楚庄王带着许姬宴请文武大臣,有位大臣忘记了喝酒,眼睛直盯盯地看着许姬。这时,正巧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这位大臣情不自禁,趁机拉了拉许姬的衣袖。许姬觉着不对,一把扯下了对方的缨带,哭着闹着要楚庄王立即点亮蜡烛,惩办那人。但楚庄王不动声色,既不点蜡,也不找人,而且要求所有参加宴会的人都解开缨带,摘下帽子,开怀畅饮,尽欢而散。当然,到底也不知道那个人是谁。没过多久,楚庄王带兵讨伐郑国,大将军唐狡骁勇善战,威震敌胆,立下了赫赫战功。楚庄王下令重赏,唐狡却推说不敢领受。楚庄王惊问为什么?唐狡告诉楚庄王:“那次在宴会上就是我太爱慕许姬的美貌了,忍不住偷偷拉了拉她的衣袖。大王却宽宏大量不治我死罪,自己感恩不尽,所以才舍命相报。”群臣称赞道:“假使君王不能容人之过,谅人之短,明烛而治罪,唐狡怎么会拼死而战呢?”
“仁者无敌”。一个人心胸狭窄,只关注自己,就容易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心境超脱,乐观向上,懂得容纳别人,欣赏别人,宽容别人。我们知道,正是蔺相如宽容了廉颇,才有了“刎颈之交”、赵国之强;正是诸葛亮宽容了周瑜,才有了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正是共产党发动了统一战线,才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
扩大心的容量,做情绪的主人。一个小和尚刚到寺庙时,对那里的一切都感到烦,抱怨这抱怨那,整天痛苦不堪。一天,他的师傅弄来两包盐,先把一包倒在一杯水里,让他尝尝什么味道。小和尚尝了一口:“好苦好咸。”然后,师傅又领小和尚来到山下的湖边,把另一包盐撒进湖中,让他再尝。“尝到咸味了吗?”师傅问。小和尚喝了一口又一口,认真地品尝,然后说:“没有,这水还有点甜。”
师傅耐心地对他讲:“人生的烦恼、苦痛就如同这些盐,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你的感受决定于你的容量。每天生活在烦恼中,痛苦就常伴着你;把烦恼抛进大海里,你感受的则是另一番滋味。”
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才华横溢,二十岁出头就受到汉文帝的赏识。然而,一些王侯重臣却嫉贤妒能,讲他的坏话。汉文帝渐渐地疏远了他,让他离开了京城。贾谊感到十分委屈,瞻念前途,一片茫然。路过湘江时,他触景生情,由屈原的受谗放逐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写了一篇著名的《吊屈原赋》,以寄托自己的悲愤。之后,他虽被召回长安,但终未得到重用。于是,贾谊一直郁郁寡欢,忧愤成疾,33岁就英年早逝。
苏东坡在评贾谊时,从人才自身的原因来分析贾谊悲剧的必然。他说:“人一时不被重用,怎么知道终生都不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呢?不懂得静心地等待时机,却满腹牢骚,忧愁悲伤,这是自毁其才,自己害自己啊!”而苏东坡自己就多次被贬,多次东山再起。看来,心胸狭窄,心理脆弱,经受不住挫折,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
心灵的高度决定一个人事业的高度。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一个人的心量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但也必须看到,宽容所提倡的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绝不是不讲原则、不分是非,笼统地宽容一切。不讲党性原则,不分是非曲直,凡事都“宽宏大量”,甚至容人之“腐”,结果就不是“容人”,而是“毁人”,“毁”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一些领导摔跤落马,分析其原因与教训,多与错误的“宽容观”有关。
俗话说:“不能容人者无亲。”这里还可以补充一句:“容人之腐者无德。”“容人”是一种境界,“容腐”便是一种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