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破敌
(2)破敌
皇帝的老子葬礼安排的自然很隆重了。因此,朝中的大臣自然也就都要来参加了。而陈豨自然也收到了请柬了。
收到请柬后,他就范难了。他心就想了,该怎么办呢?是不是该去呢?如果去了会不会有危险呢?
这时他部下就提醒他说,当初刘邦就是利用狩猎的机会把韩信擒住的。这次既然刘邦对大王您已产生了怀疑,你去参加葬礼肯定凶多吉少啊。
是啊,这么说来那是不能去了。既然不能去,那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造反。
公元前197年9月,陈豨与王黄、曼丘臣等人把汉朝的大旗给撤下了,正式换上一面新旗帜,上书一个大大的——“反”字。
陈豨自立为代王,发兵攻打赵、代之地。
这一切尽在刘邦的掌握之中,于是乎他草草处理了父亲的葬礼,然后亲自带着大军来平叛了。
刘邦的大军走到代地附近(邯郸),他就下令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他在这里做了三件安抚人心的事。
1、免去丢失了二十多座城池的常山太守与太尉的罪刑,并且继续重用他们为常山太守与太尉,火速灭敌。
2、在赵地找了四个壮士,封他们四人为将,赐一千户封邑。让他们充当先锋队,为其它各路大军的到来嬴得了宝贵时间。
3、花费大量的RMB去收买王黄和曼丘臣的部下,在金钱效应的带动下,让王曼两人几乎成了光杆司令了。
做了这几件事后,刘邦就什么也不做了,他采用了武侠中最为经典的武功战术:以静制动。
面对刘邦的不“动”,陈豨却坐不住了,他开始行动了,他把他的部下分成了三路来和刘邦展开对战。
1、王黄、曼丘臣带兵一千屯扎曲逆。(只有这么多人可派了,谁叫他手下的士兵纷纷倒戈到刘邦那里去了)
2、张春率一万人渡过黄河攻聊城。(侯敝负责接应)
3、赵利守东垣。另勾搭上韩王共同进军,向参合出发。
“敌不动,已不动,敌一动,已先动。”
这也是武学中的至尊名理。
看似刘邦在邯郸静悄悄的很,但陈豨刚刚行动了,刘邦也动了。才大气粗的刘邦采取的最稳妥也是安全实惠的办法。
瞄准目标,各个击破。
刘邦针对陈豨进行了如下布署:
1、郭蒙及曹参迎击聊城,对付张春。
2、樊哙来对付侯敞一路。
3、灌婴去曲逆,目标直指王黄、曼丘臣。
4、柴武负责去平定韩王。
刘邦自己亲自率大军,任郦商和夏侯婴为大前锋,直逼东垣。
以上是刘邦针对陈豨而出的招。而除此之外,刘邦自己唯一的招式是派了周勃去偷袭赵地的城都(陈豨的老窝)。
事实证明,刘邦果然是出色的军事家,以牙还牙,双方对阵的结果是汉军全线告捷。
周勃不负众望,他的大军以最快的速度荡平了武郡,动摇了陈豨的根基。
接着,捷报频传:郭蒙大败张春。樊哙平定清河常山,斩杀了侯敞。灌婴更是威不可挡,赶走了王黄和曼丘臣。
面对各路大军的全线胜利,刘邦亲自坐镇的这一路同样不甘落后,他们也顺利拿下了赵守利的东垣城。
对陈豨更大的打击的是,本来已被灌婴打败的王黄和曼丘臣因为早期刘邦的RMB并没有白白浪费,他们把这两人押回刘邦身边来领赏。免去了刘邦一番“相思”之苦。
对待甲级战犯,刘邦不再心慈手软,他怕夜长梦多,马上就把这两人送上了断头台。
而此时唯一不明朗的就是柴武对韩信这一路了。
韩信投靠匈奴后,心里并不很快活。他虽然也得到了冒顿的重用,但再多功能的钱财,也不能消除双言血性上的差异。
更要命的是,这些倒也罢,他却忍不住思乡之情。
都说叶落归根。他也早已过了不惑年龄了,想到自己的下半辈子将再也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乡去看看了,他心里那是啥滋味,谁也说不清。
也正是因为这样,接到陈豨的请求后,他才主动要求南下,他真的希望回到故乡去看看。
然而,这一看,又看到了什么呢?
他刚刚出发,他就看见他的一个故友。这个人的名字叫柴武。
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刘邦故意的安排,两个昔日的好朋友此时却在战场上相遇了。
因此,两人交战后,并没有进行其它什么较练,而是来了个眉目传情。
是啊,友情让他下了决心。
但很快柴武的仁慈之心就消除了,因为这时其它各路已频频告捷了。唯有他这一路还是静悄悄的可怕。
“如果主子将来怪罪下来,我的乌纱帽就不保了。我岂能为了友情,而葬送了美好的末来。”柴荣想到这里,拔出身边的剑,一剑斩断自己的衣袍。
既然此情无计可消除,那我就来个割袍断义好了。
柴荣割袍断义后,老乡的情义才下眉头,计谋就上心头了。
当然,说是计,也是最简单的计谋而已,因为柴荣只不过来了个撤军而已。
本来叙旧怀古的好朋友突然走了,韩信心里突然很是失落。于是他马上决定去追击。
当然,他此时追的目地也由CJ变的YD起来。他不再想跟柴荣重修于好,而是想去捉住他去向冒顿请功。
可惜,事实证明,韩信没有经过大脑的这一举动是很不明智的,他追啊追,当追入一片丛林时,他的人生终地走到了尽头。
中了埋伏的韩信被好友柴武亲手斩于马下。
而陈豨此时早已如丧家之犬逃回了匈奴人的地盘,去当冒顿的走狗去了。
致此,陈豨的造反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