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岳麓书院
关于岳麓书院
作者在正文中曾写道“岳麓书院座落在八百里洞庭湖的君山之上……书院又分上、中、下三院,分别代表不同的学生级别,上院是三年级的书院学生,中、下院分别是二年级、一年级的学生”云云,盖为作者依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胡乱杜撰而来,完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
其实作者从未到过洞庭湖君山,甚至连湖南岳阳都未曾到过,君山之上是否有可建如此大规模书院条件的地方而未可知,凭空想象、信手胡撰出来的东西请读者们一笑置之,不可予信,并不予深究。
拿老范对老赵的话说:你忽悠,你接着忽悠,你继续忽悠!呵呵,本人不卖拐!!!
其实真正的岳麓书院建于公元976年,是古代的高等学府,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是保存着书院建筑格局最为完整的古代书院。
创办于唐末五代的岳麓书院经历宋、元、明、清各代,沧桑千年,弦歌不绝,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仍完整地展现了古代书院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渲染了闲情逸致的士人风格。
岳麓书院以讲堂这中心,中轴对称,教学斋、半学斋分列两侧,前后四进,每进建筑均有数级台阶缓缓升高,层层叠进,给人一种深邃、幽远、威严、庄重之感,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的社会伦理关系。
御书楼位于中轴末端,是书院惟一的三层楼阁建筑,显示书楼在书院的重要地位。北侧有专祠五处,供祀名儒先贤,反映它在学术上的师承关系和道统源流。
院侧有文庙与书院平行,自成院落,既保持了书院中轴的突出群体,不致使文庙喧宾夺主,又表现出文庙“圣域”的独立特殊地位,各部分建筑互相连接、互成整体,完整体现了我国古代书院讲学、藏书、供祀三大功能的格局。
岳麓书院为潭州太守朱洞始创,初设讲堂5间、斋舍52间,后经州李允则扩建,“外敞门屋,中开讲堂,揭以书楼,序以客次。塑先师十哲之象,画七十二贤……”,还辟水田“供春秋之祀典”,形成讲学、藏书、供祀三结合的基本规制。
1012年(大中祥符五年)周式任岳麓书院山长,他“学行兼善,尤以行义著称”,学生数百。3年后,宋真宗赵恒召见,拜周式为国子监主簿,留宫中讲学,周式坚持回岳麓书院执教。
真宗为其所动,赐内府书籍及“岳麓书院”题额。岳麓一时称闻天下,“鼓笥登堂者相继不绝”,与白鹿书院、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并称为北宋“四大书院”。北宋时期长沙城市的南半部从长沙县划分出来,设置善化县,这“善化”之名据说也因书院之盛,取意于“彬彬向善,倡化邑人”而得名。
岳麓书院史上最著名的讲会要数朱熹和张式在岳麓书院的“朱张会讲”,《新修岳麓书院志》说,这次会讲“学徒千余,舆马之众至饮池水立竭,一时潇湘朱泗之目焉”,由此可见当时讲会场院面的宏大壮观。
对于这次会讲,最有意义的是秉持的自由讲学之风,彼此双方能切实从学术角度出发相互切磋,互有裨益。而岳麓书院在这次会讲之后闻名天下。
而张式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可以说是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也就是因为他,岳麓书院才会有“唯楚有材,以斯为盛”的壮名。张式把岳麓书院作为传播理学的基地,明确提出了“传道济民”的教育目的。
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名人辈出,“怀石投江”的屈原,大开书院会讲盛风并使湖湘学得以植根发扬的朱熹张式,为抗元兵入侵长沙而荷戈登城战死城头的无名书院学子,“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王船山,“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赋予书院“实事求是”校训内涵并将之扩展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精髓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以及大量的教育家、文化哲学大师王阳明、王文清、王先谦等等。
如今,深深附着在这些历史文物上的,也是那渗透着儒家人文化精神的学术教育方式,以及博大精深的建筑神韵,以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使古老的书院灿放出耀眼的光辉。
相比于作者对岳麓书院的yy,岳麓书院悠久绵长、博大精深的历史遗产,不过是粒尘与沙漠、滴水与沧海之喻,若有歪曲、诋毁之处,望请读者见谅,嗤笑弃之,掘作空洞贫乏、多属yy之处,请读者不予深究!!
本書源自看書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