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四大名将:杜聿明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将领。出身于黄埔军校,后在国民革命军机械化部队任职,历任第二百师师长、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取得昆仑关大捷。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1959年12月4日,获得特赦释放。1981年病逝于北京。
忻航点评:
杜聿明在《大国1942》一书中以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的身份出现,也是黄埔系将领的核心人物。文中的杜聿明手握重兵,深谙韬晦,极有城府,如同一柄“藏于九地之下,攻于九天之上”的剑。对于黄埔系内将领如戴安澜、廖耀湘,杜聿明体现出的是一种兄长般休戚与共的热血与情怀,令人对黄埔军人的意志与凝聚力深感赞叹。而其周旋于罗卓英和史迪威之间的苦心孤诣也值得同情。
然而对于英军的背信弃义和美国将军史迪威的刚愎自用,杜聿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亦锋芒必露展现无遗,其民族气节可赞,但是也为其率军败走野人山的错误决定埋下伏笔。
杜聿明一生戎马倥偬,在抗日战争中以擅打苦战硬战而著称,凭借昆仑关大捷,名列战力榜第九位。杜聿明一生以服从长官意志为宗旨,缺乏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气魄和决断,无论是在缅甸战场上被迫放弃东线,还是淮海战役中为救黄维兵团而全军覆没,究其根源,太过拘泥于长官意志也是其失败的一大因素,也是杜聿明未能登上战力榜五强的原因。
个人简介
杜聿明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追随蒋介石。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校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指挥收复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
1933年以副师长身份指挥长城古北口对日战斗,激战三昼夜,歼敌2000余人。1937年,杜聿明受命组建国民党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1937年5月,首任装甲兵团团长。8月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7月任第200师师长。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使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受到重创,歼灭日寇4000余人,击毙敌旅团长,获昆仑关大捷。1942年3月任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滇缅对日作战。1943年1月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蒋介石视为股肱,堪称救火队长,奔波于辽沈、淮海两大主战场。1945年10月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指挥所部进攻东北解放区。1948年8月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0月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旋回徐州任原职。
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所率各部全军覆没,于现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村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特赦,1961年3月,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64年被特邀为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1981年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