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国难当前
在皇帝封赏完杨之枭后,接下来又跟众大臣开始讨论其它的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了,比如哪里又开始受灾了啊,哪里又饿死了多少人了啊,哪里的农民军又开始作乱了啊等等。
之所以说这些事是无关紧要的,那是因为这些事在大家看来早就习以为常了,而且是根本无法解决的,朝廷每天的朝议都要讨论这样的问题,搞得好象这些问题如果一旦解决了的话,那么每天的早朝就没有问题讨论一样。
现在的这些问题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用钱,只要有了大量的钱,那么就可以拯救灾民了,有了钱就可以给那些军队发钱给奖赏,他们就有动力去打仗了。
可是现在朝廷没钱了,崇祯没钱啊!想想若大的一个朝廷,居然拿不出钱来,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可是现在崇祯朝廷里确实没钱了,户部里没有银子了,这确实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尴尬事实。
那么这些钱到底到哪里去了吗?对于这个问题,知道点明末历史的杨之枭知道,而体制下相信崇祯的也知道,毕竟现在的崇祯帝也不是那么的昏庸,相反现在的崇祯是非常的精明非常的勤奋,可是说现在的崇祯在明朝历史上还可以算得上是比较为为的皇帝。
现在朝廷没钱那是因为钱都集中在大臣和各地藩王手中了。对于这些大臣,特别是文官重臣,前面说过了崇祯跟这些文官是敌对关系的,崇祯从十六岁开始执政后就一直奈这些文官不何,一直到现在都是磕磕碰碰的关系,一直维持到现在。
而崇祯也知道这么大臣是朝廷的根本,所有朝廷的大事都离不开这些大臣的运做,如果没有了这么大臣,那么朝廷的很多大事都不能正常运转,崇祯也就成了光杆司令了。
所以对于这些大臣,还不能来硬的,前段时间崇祯倒是在缺钱的时候向这些大臣募捐过,可是收效甚微,这些大臣特别的吝啬,特别是那些有钱的,比如外戚周奎等。
还有就是各地的藩王了,如果是在和平时代倒也有办法,可是现在整个朝廷处于内忧外犯的境地,这就造成了各地藩王处于半独立中央政权下,朝廷也一时不能奈他们何,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大捞银子而无可奈何。
在朝廷跟众大臣讨论这些事的时候,杨之枭一直静静地站在下面一言不发,不是杨之枭不愿意说话,而是杨之枭毕竟也是第一次上朝,不方便说什么。再说了这些问题也非常的棘手,不是那么容易都可以解决的。如果这么容易就可以解决了,那么也不用像剩菜剩饭一样拿出来反复地炒了。
其实对于这些问题的真实现象和解决方法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没有人愿意提出来而已。因为一旦有人不识趣把这个问题的根本提出来的话,那么他就会得罪整个朝廷的大臣和各地藩王,那么即使这个人有皇帝的保护也会混不下去的。
所以这些事是天天提,天天讨论,可是始终却讨论不出一个结果,现在的大明朝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那就是国家越没钱则越乱,越乱则越需要钱。
今天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注定不会有个结果的。在讨论了几个时辰后,很快午饭的时间到了,大家都知趣地停止了讨论,大家都知道今天早朝可以结束了,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这个时候大家总不可能饿着肚子继续讨论这个注定讨论不出结果的事吧。
这个时候掌印太监也识趣地站出来大声道:“有事上奏,无事退朝!”这个时候大家都知道这是退朝的暗号了,也不会有人会不顾其他再提出其他的事来讨论了。
于是大家都跪下三呼万岁,然后太监手中的尘柄一挥,大声宣布退朝,皇帝先起身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消失在屏风后面,众大臣才从地上站了起来,然后三两成群地望大殿外面走。
杨之枭随众人三呼万岁站起来后,独自一人朝殿外面走。因为杨之枭今天是第一次上朝,朝廷上的大臣基本上都不认识,那几个重臣,比如兵部尚书陈新甲,大学士周延儒等大臣,杨之枭在他们讨论的时候也知道他们的名字,可惜人家理都不理杨之枭,这个时候的杨之枭总不可能厚这脸皮贴上去吧。
在杨之枭独自望外走的时候,倒也有不少的小鱼小虾来跟杨之枭打招呼恭喜他升官,杨之枭也一一回礼,虽然这些人也跟杨之枭有报过名号和职位的,可是杨之枭几乎都记不住几个。毕竟这些人的职位都非常的底,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角色。
当杨之枭郁闷地走到大殿门口的时候,又被一太监追上了,来的太监给杨之枭带来了一个非常令杨之枭惊讶的消息,那就是皇帝要在御书房单独召见杨之枭。杨之枭听到这个消息后,只好放弃回家吃饭的打算,饿着肚子跟那太监一起去见皇帝了。
杨之枭在太监的带领下来到御书房后,那太监早退了下去。杨之枭见崇祯正坐在御书房的桌子上吃饭,急忙跪了下去三呼万岁。
崇祯这个时候停止了吃饭,忙摆摆手道:“杨爱卿来了啊,今天朕这么急地把你召了过来,想必你还没吃饭吧,你平身吧,过来跟朕一起吃饭吧。”
杨之枭听了非常的感动,毕竟能有机会单独跟皇帝吃饭那也是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有多少的王公中臣都没有这样的机会呢。
而杨之枭仅仅只是一名武将,前几天还是个总兵而已,现在也不过是从一品的将军,就能有如此的殊荣,真可谓龙恩浩荡啊。
杨之枭也觉得崇祯对自己太好了,心想大概是他统罗新人的一种手段吧。不管是真心的,还是统罗的手段,杨之枭还是感激地再一次谢恩后,从地上爬起来,小心翼翼地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当拿去筷子正准备吃的时候才发现桌子上的菜非常的简朴,简朴得在杨之枭那个时代用来招待客人就会觉得不好意思。
而杨之枭以前看电视上那些皇帝吃饭哪个不是山珍海味几十个菜的,而现在崇祯吃的菜仅仅是几个家常菜而已,还没有酒。
杨之枭看到这情形后真正地被感动了,觉得历史上对崇祯的评价一点都没过分,他确实是明朝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现在国库空缺,为了支撑这个国家,连皇帝吃饭都这么节省了。
杨之枭看到崇祯作为一国之君,连吃的都这么简单,心里非常的感动,也非常佩服崇祯为国操心的行为,怪不得历史学家评价崇祯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现在杨之枭亲眼看到,才觉得历史上的崇祯果然不虚。
于是,杨之枭感动地道.:“陛下作为一国之君生活却如此简单,真让未将汗颜啊!”
崇祯摆了摆手,叹了口气道:“杨爱卿你知道吗?至从朕十六岁登基的时候起,朕在心里就发了誓一定要努力治理好这个国家,让我大明的子民不再有饥饿和战乱,让大明的子民都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可惜天不遂朕愿啊,现在到处都是灾害和战争,而我作为一个皇帝又无能为力,只有眼睁睁地看到这一切的发生而束手无策。现在我大明这么多子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朕心不安啊,朕日日夜夜想起这些都无法安睡。不错,朕是皇帝,朕是天下之主,可越是这样就意味着朕的责任越大啊,朕做的这点算什么呢?谁叫朕是皇帝呢?”
杨之枭也听得热血沸腾,多好的皇帝啊,大明能有这样的皇帝确实是大明之福啊,只可惜崇祯生不逢时,他接手的这个国家是一个非常虚弱,底子非常薄的国家,再加上现在四处的旱灾和建虏的入侵,才造就了今天的崇祯对于这个国家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
杨之枭觉得自己既然来到了这个明末,有遇到了这么勤政的皇帝,那么自己就应该有所作为,为大明扫清一切障碍,让这个国家和民族重新走上正轨。
于是,杨之枭又重新跪了下来慷慨激昂地对崇祯道:“陛下的勤政图治真让末将汗颜,末将发誓一定要用手中的剑为陛下扫请一切外来之敌!”
崇祯听了杨之枭的话后也表现得非常的感动,走了过来亲自把杨之枭扶起来坐到位置上后,赞许地道:“杨爱卿真乃国之栋梁也,朕得爱卿真乃朕之福,如果人人都像杨爱卿这样忠心为国,这大明这天下何愁不平啊!”
接下来,两人就边吃饭边讨论当下的形势,以及如何治理国家和对付眼前的困境,杨之枭虽然多了几百年的见识,可现在毕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大明现在的困境不是一两年造成的,而是多年的不治留下的后遗症集中爆发的,想要治理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治理好的。
况且杨之枭也总不可能把现代的那些经济理论全部搬出来,因为这些理论在明末,至少是在这个时候根本用不上,而且很多理论一旦说出来会惊世骇俗的。
卞也知道自己的身份,自己仅仅是一名武将,自己的本职就是打仗,为这个国家扫除敌人,作为武将,不应该参与更多的国家大事。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如果自己对朝中大事过多参与的话,谁知道会不会引起皇帝的猜疑呢?毕竟任何朝代的皇帝都是不喜欢武将参与政治的,现在杨之枭只能假装谦虚,把自己在以前学到的经济知识有选择地挑选一部分斟酌后才拿了出来,饶是这样,杨之枭说出来的那些知识也令崇祯赞叹不已。
当然,杨之枭也不会在饭桌上长篇鸿论地大谈他的经济知识,相反杨之枭还一直回避这个问题,生怕自己风头过大引起皇帝猜疑,杨之枭尽量把话题往打仗方面引,作为一名武将,杨之枭觉得目前讨论打仗的话题更适合他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