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八星座——一百零八人物(下)
083.地妖星——徐志摩
徐志摩的诗歌以其轻灵的风格一直很受青年的喜爱,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热播更把其风流才子的形象传遍了千家万户。他生活优裕,爱好交游,身边美眉如云。但或许天才都是短命的罢,“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坠机身亡时只不过三十五岁。
徐志摩是个理想化的诗人,他把爱,美与自由视为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从新月社成立起,他就和闻一多一起追求诗歌的艺术美,推动中国白话诗向格律化发展。他注意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结合现代新诗自由发挥的长处,写出来的诗既自由洒脱又有很强的音乐感。
“我想开放我宽阔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徐志摩的诗中并没有太多深刻的思想,他不想做说教者,也不想故作深沉状。他只想自由自在的歌唱,让灵魂在理想的天空飞翔,“想飞就满天飞”。当他渴望一个有着青草,鲜花,美丽的走兽与飞鸟的理想世界在现实根本就无法实现时,他也曾有过苦闷与挣扎,“谁说人生有自由/今天的希望变成明天的怅惘”,胡适说他就像易卜生笔下的那个理想主义者“抱着他的理想,在人间处处碰钉子,碰的焦头烂额,失败而死”。
但是在他的诗中并没有太多的沉闷与压抑。其诗委婉柔丽,更多的是一种淡淡的感伤,恍如一股轻烟在空中袅袅地徘徊,又仿佛心灵的喃喃自语。他不想影响别人,但你读了他的诗却很容易陷入他的情绪中。
084.地幽星——冰心
冰心是主张“爱”的,“万物的母亲彼此互爱着,万物的子弟彼此互爱着,同情互助中,这载着众生的大地,便不住地纡徐前进”。她犹如一个基督教传教士,唤醒沉睡在人们心底下的爱心,不同的是她用的是笔。
冰心是在中学时代形成自己的“爱”的哲学观的,那时她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然而她最初的作品却是描写社会问题的小说,描述她对那个时代的失望与迷茫。或许正是这种迷茫中,她感到了自己的渺小,看到了处于社会底层平民的无助,她渴望有一种力量能够给予她希望。而对一个善良的女子来说,这种力量无异是蕴藏在人们内心的爱。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当弱小的冰心发现只有用自己的文字才能让大多数的人知道爱的存在时,她便不断地写,写她的哀伤,写她的希望,写她对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的鼓励与祝福。她清丽而真诚的文字不断地飞向人们,不断地感动着人心。
而更让人们感动的是她对孩子的关爱。从一九二三年的《寄小读者》,到一九五八年的《再寄小读者》,再到一九七八年的《三寄小读者》,冰心用充满爱心的文字带给广大孩子们各种知识,带给他们希望,带给他们温暖,宛若一位慈爱的母亲。
“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如此温情的文字仿佛一阵春风,吹过人们枯萎的心树,绽放爱的花朵。
085.地伏星——孙犁
“可是在黑夜,一觉醒来,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孙犁在《荷花淀》中这样饱含深情的写着。而对于我们,孙犁那优美的文字就如那天上的星星,在我们生命的天空中闪着灿烂的光辉。
写作曾是孙犁青年时的梦想。在他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境不好,无法让其继续学业。父亲曾想让他考公务员,拿个铁饭碗就好了。可是他却怀着写作的梦想跑到北京,埋头写稿到处投稿,可采用的很少,无法让他足以维持生活。他只好又回到白洋淀地区找了份小学教师的工作,暂时把梦想放下。他在白洋淀地区的这些日子,其美丽的风光陶醉了他,也给了他创作的源泉。一九三八年他参加革命,进行抗日宣传工作。那个时候,他终于可以发挥他的写作特长,写了大量的文章。后来他长期在晋察冀边区搞文字工作,在生活与工作当中,他一步一步提高着创作能力,完成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也圆了青年时的梦想。
086.地僻星——赵树理
一直都很喜欢赵树理的小说,不但因为其小说调子轻松,幽默风趣,更因为他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对农民生存状况的关注,以及他小说里散发出来的那股清新的田野气息。
赵树理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少时因家贫也曾经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受到过地主官僚的压榨剥削。在其父亲的影响下,他喜欢上了民间艺术,经常去看地方戏曲表演,混在民间艺术表演者中间学到了不少东西,对他以后创作有很大帮助。这种经历也使得他深深地了解了农民的疾苦。他小学毕业后还担任过一阵时间的小学教师。后来到长沙读书,受到了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思想有了很大转变,开始了写小说。并且还积极参与各种学生运动,后因为此被学校开除。一九二九年还被地方军阀当局当作危险分子逮捕入狱。出来后,他闯荡了几年江湖,做过很多工作,四处奔波,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他想必须要有所改变,所以他参加了革命组织。在农民中间进行抗日文化宣传,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让农民喜闻乐见的通俗性作品。他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是在一九四三年创作的,那些时间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长期的积累使他有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他想把自己的所经历所思考的都写出来,这样他马不停蹄地写出了《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名作。即使到了建国后,已名满天下的他仍然重新返回到山西农村生活,也创作了《三里湾》等作品,可惜文革的爆发,让他中断了梦想。
087.地空星——林语堂
林语堂生于一基督教家庭,中学时代也是在教会学校渡过的,这养成他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连对敌人攻击也要讲究“费厄泼赖”,结果挨鲁迅先生痛骂了一顿。
但林语堂曾经也是鲁迅先生的战友,他们一同并肩战斗过。在语丝期间,他经常参与写稿,批评时政,抨击军阀统治的黑暗,支持进步学生运动,那时他颇有一股初生牛犊之势。后来到上海创办了《论语》,提倡起写“幽默闲适”的小品来,讲究性灵创作,文字上主张“语录体”,这与当时正红火的革命文学形成了一种对立,自然受到了包括鲁迅先生在内的众多渴望建立一个全新中国的进步作家的批评,批评他这种言调麻醉了人们的心灵,间接帮助了黑暗当局粉刷太平。
但是鲁迅先生并没有把林语堂当敌人,他也是站在朋友的立足点来批评的。毕竟林语堂也是一个有中国心的文人。当小日本入侵中国时,他也是力主抗战的,并和其他作家联合了起来,呼吁国民起来抗击侵略者。况且林语堂主张的那种幽默并不是那低层次的逗乐,而是一种闲适洒脱的人生观。林语堂一直提倡人生在世就要充分享受生活乐趣,把生活过得有艺术一点,并认为中国人的哲学就是“愉快哲学”。为此,他写了很多关于游戏休闲,评茶谈鬼之类的生活小品,其文知识面很广,颇有情趣,内里又有一种返朴归真,悲天悯人的襟怀。
088.地孤星——张恨水
第一次接触张恨水是从他的小说《啼笑姻缘》开始的,那时还在读中学,在图/b_m57.htm"target=_blank>金粉世家》的热播,则充分说明了其作品的魅力。
张恨水生于一旧式官僚之家,从小受良好的传统启蒙教育。其八岁时就对古/b_fi.htm"target=_blank>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和西洋小说的心理描写,这奠定了他以后创作的基调。十六岁时父亲过世经济来源中断,他被迫停止学业。后来尝试着向杂志投了几篇小说,受到主编回信鼓励,他坚定了写作的信心。
张恨水的成名作是《春明外史》,让他声名大震的却是《金粉世家》,这部长达百万字的小说一旦刊出即引起了轰动,一时洛阳纸贵。而《啼笑姻缘》则是他的创作生涯的高峰,这部小说在当时就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和戏剧,据传还有二间电影公司为了争其电影权而大打出手,闹上了法庭。张恨水是个名符其实的高产作家,他一生创作的作品多达三千多万字,单单中长篇小说就有一百一十部之多,实在是让人咋舌。
89.地全星——夏衍
夏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报告文学《包身工》,面黄肌瘦的“芦柴棒”那个印象一直在我脑子挥之不去。由此可见其这篇报告文学是多么的成功,有人说它是中国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但是报告文学只不过是夏衍的副业,他的主业是戏剧。
夏衍从小家贫,父亲又过世得早。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在小学毕业后就进了作坊做学徒工,或许这种亲身经历才使得他对童工的生存环境十分关注,才有了几十年后《包身工》的诞生。原先他也不是学文学创作的,而是学电机的。在日留学期间接触到民主革命思想,为宣传民主思想才改去学文学创作的。不过他却因参加革命被小日本驱逐回了祖国。
090.地短星——戴望舒
思想,故我是蝴蝶”,戴望舒就像一只思想着的蝴蝶,扇着诗歌的翅膀在梦想的花园里起舞。他毕生都在寻找一棵适合自己停靠的花树,而始终没有寻觅得到。
戴望舒的青少年是在西子湖畔的一条青石板小巷中渡过的,烟雨朦胧的人间天堂温润着他的诗意。一九三二年他赴法留学,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诗学理论又给了他创作的养分。他借鉴象征派诗歌为中国现代新诗开创了一种散文化的诗歌语言,“以意象象征化的手段来表达感觉与情绪的天地”,这种全新的抒情原则树立了其诗妩媚而幽美的风格。
其诗并不想表达太多的什么深刻思想,也不想记载什么时代风云,它只描写诗人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独白。从《雨巷》开始,诗人就把自己内心深处稳秘的灵魂坦露在诗中,你可以感受得到他的迷茫与哀伤。但他并不像其他诗人那样尽情渲泄自己的情绪,他始终小心翼翼地用朦胧的意象来编织自己的故事。他虽然强调形式自由,不讲究诗句整齐与押韵,却一样注意细节,反对粗糙。他精心组织诗句,制造一种回荡的旋律与流畅的节奏,叶圣陶说他为中国新诗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戴望舒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但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人们依然把他当作现代最好的诗人之一。“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这只蝴蝶的哀伤让人心碎,因为我们自己也有着同样的哀伤。
091.地角星——艾青
艾青像个歌者,无论是悲伤还是欢乐,无论是希望还是绝望,他的歌声通过他饱含感情的诗飞向人们,“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是深爱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的,即使是因为政治原因让他停止歌唱二十几年,他仍然保持着一颗歌唱的心,他依然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毕竟无论黑夜多么漫长,都是无法阻挡“夜莺的歌唱”的。
艾青的诗歌以感情真挚来感染人,语言并不追求华丽,朴素自然,自由地把诗人所感受到的世界表达给人们,从而引起人们的思索与回味。
092.地囚星——沙汀
现在网络上都市题材的小说创作很流行,人们热衷于把某个城市的名字贴上自己的小说题目以显示自己的品味,而漠视了养着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农村。对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我是持保留意见的。我很欣赏我们的前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者们,他们对农村社会的关注和对乡土生活的描绘在当时掀起了一阵乡土文学的风潮,而沙汀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员。
沙汀小时曾跟随其亲戚在四川各农村和小镇之间来回奔波,饱尝了地方军阀盘剥的苦头,也亲眼目睹了农民在军阀的压榨下困苦不堪的生活,这对少年沙汀影响很大。一九二九年他到上海寻找出路,接触到了当时方兴未艾的小说创作风潮,各种创作方式让他获益非浅。而给他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先生那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和对人物形象刻画入微的创作理念。他开始写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所熟悉的人物。而一九三二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就是这种尝试的结果。
漫,也无法阻挡其思考的步伐。
093.地藏星——王蒙
王蒙最近又出了一部新书《青狐》,描述女性的情感和生活,可以是紧追时下女**望描写小说的潮流。一些媒体也拿这个话题炒作一番“王蒙在接近七十岁的时候书写女性的身体和**”。王蒙就是这样敢于实验的作家,其作品屡有新意出现,值得关注。
其在五十年代发表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后来因各种原因很少发表作品,到了一九七九才重新复出文坛,并开始致力于小说创作的革新。他借用西方的描写手法,改变小说的结构,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为目标,反映处于时代潮流冲击下的人们躁动不安的精神状态。他不再像以往那样平铺直叙,而是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描写,以繁杂多变的词汇挑战人们的视觉神经,也从中揭示了现实世界和人们内心的那种极端复杂极度矛盾的状态。
094.地平星——田汉
“你的一生就是从诱惑到诱惑去的路吗?”是谁诱惑田汉走上了戏剧创作这条路的呢?是其自己天才的抒情灵魂罢。看他的剧本,就像读一首诗,诗意而感人,尤其是其早期的作品。
田汉早年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参与少年中国学会。在日本留学期间又参加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社,后以创作剧本为主,牵头组建了南国社。这时期他受国外象征主义思想影响较大,沉迷于“为艺术而艺术”,创作了很多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剧本。
“我孤鸿似的鼓着残翼飞翔,想觅一个地方将我的伤痕休养。但人间哪有那种地方,哪有那种地方?”我看见如诗人般轻歌的田汉在远方徘徊,手上没有南方的大珠,身边没有调皮的美瑛……
095.地损星——丁玲
“我总愿意有那么一个人能了解我清清楚楚。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曾经小资的丁玲对爱情的要求竟如此的完美,即使是现在,恐怕也是难寻的。
丁玲有一个好妈妈,敢于反对旧传统中不合理的部分,并把这种民主思想灌输给了丁玲。丁玲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也积极向往自由,渴望男女平等,她甚至跟随母姓,摒弃了旧传统中随父姓的习惯。她十八岁就离家远道上海学习新的东西,十九岁就闯荡北京寻找实现梦想的途径。这样一个有点叛逆的新女子的绣球也只有青年革命者胡也频敢接罢。后来胡也频的牺牲则使她认识到在那个动荡的社会里,即使是爱情也是没有保障的,这让她成了一个反对旧势力的革命者。这正如她在《在医院中》所写的那样:“新的生活虽要开始,然而还有新的荆棘。人是在艰苦中生长的。”从一个长期生活在城市悠闲生活中的小资女子到一个在穷乡僻壤间奔波的革命者,这种蜕变不仅是艰苦的也是痛苦的,但丁玲却挺了过来,还能在间隙中创作了不少好作品。
096.地奴星——周作人
周作人是主张“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我一直在想,那什么才是真呢?是不是尽情渲泄嫉恶如仇,还是平平淡淡与世无争才是真?如果是后者,那么周作人做到了,他的散文如水般平淡。看他的文章,那股恬适淡泊的情绪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你的内心深处,销蚀了你**的棱角。
但是周作人并不是生来如此,其在五四初期,曾经也是一名充满**的敢于炮轰旧势力堡垒的战士。他在与复古派论争,“女师大事件”和“三一八惨案”等事件中,都是站在鲁迅先生一边,与他并肩战斗的。“四一二”政变后,他也曾写过《传单抄本》等文章抗议当局对人民群从的屠杀。但其懦弱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有鲁迅先生那样绝对不妥协的意志和坚持到底的精神,在现实面前,他退缩了,他想躲开时世的风雨雷电,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图个逍遥安稳。
097.地察星——贾平凹
听说《废都》解禁了,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体又着实兴奋了一阵,毕竟又多一个题材可以炒作了。贾平凹就有这样的能耐,自从七十年代以《满月儿》一举成名后,他一直处于小说界的潮头。不过我却是不喜欢《废都》的,嫌其做作,我宁愿走进商州去,吃一顿包谷糊汤,听几个关于狼的故事。
一直极喜欢贾平凹笔下的西北农村,自然而神秘。秦腔的豪迈震撼,古堡的原始野性,商州的纯朴民风,在贾平凹近乎白描的文字中娓娓道来,贴切而又传神,仿佛活灵活现的地道的陕北农民就在我们的周围忙碌着。他用提炼过的西北土语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西北乡村神话似的故事,讲述那里的民风民俗,讲述原始与野性和现实生活方式的冲突。
098.地恶星——李敖
首先,不要把李敖和鲁迅先生放在一起谈论。虽然李敖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但李敖还达不到先生那样的深度。他太过于狂妄,“中国五百年来和五十年来,写作白话文前三名:李敖,李敖,李敖”,如此狂妄使他容易得意忘形,眼光容易被遮住,而不像先生那样荣辱不为所动,深邃的目光直刺到人的骨子里去。
099.地丑星——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两句诗曾经深深地震撼着我,让我常在内心审问自己的灵魂,我该如何活在这个世界上?也正是通过这两句诗,我知道了北岛这个名字。
曾经做过工人的北岛缘何会走上诗人这条路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其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诗篇曾经照亮了不少青年空虚的内心。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诗歌已经变成了政治的附属品,只懂得以单调的口号以讨时代的欢心,这时候,一批不甘心沉沦的年青诗人以他们独立而叛逆的声音刺破了黑夜的帷幕,掀起了一场朦胧诗运动,而北岛就是其中优秀的一个。
100.地数星——张天翼
张天翼从小就随着父亲到处跑,很早就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后来又曾做过小职员,教员和记者等多种职业,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社会知识面十分广阔,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他在一九二九发表了其成名作《三天半的梦》,得到过鲁迅先生的建议。鲁迅先生是很欣赏他的写作方式的,除了不断的写信去鼓励和肯定他之外,还向外国友人推荐其作品。
鲁迅先生的鼓励使张天翼的信心大增,他不断的写作。在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八年十年间,他就出版了十二个中短篇小说集和四五部长篇小说,此外还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童话作品。虽然作品数量如此众多,但质量还是有保证的。他摒弃了当时“革命加恋爱”的公式化创作倾向,坚持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作品中有很多人物的原型“甚至多半还是所谓亲故的”。他擅长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捕捉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某些细节给以漫画化,从而营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101.地阴星——舒婷
舒婷这个名字是和她那首《致橡树》在一起让我认识的,“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舒婷清丽的诗句和她那独立而独特的爱情观曾经如此的铿锵有声,冲破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还留恋着政治情结的文化禁区。
舒婷也曾做过下乡知青,但全民口号化的政治环境并没有禁锢得住她独立的思维,在七十年代朦胧诗运动中她是南方的代表诗人。她以一个女子柔弱的身躯坚持自己所站的位置,以自己充满浪漫情怀的诗句表达着个人对爱情对人性以及对命运的思考,“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
102.地刑星——古龙
“只要你的心未死,明月就在你心里。”这样温情而富于哲理的文字在古龙的小说中比比皆是,他仿佛那个历经沧桑却仍然渴望温暖的傅红雪,从远方蹒跚归来。
古龙少年时就很喜爱看古今各种武侠小说和西方文学作品,西方哲学思想给他影响很大。他一开始也写过比较传统化的如《武林外史》之类的武侠小说,但后来借鉴西方文学某些表现手法,不再长篇累牍的描写打斗场面了,而是通过简洁的对话,诗意的语言,精炼的心理描写,来达到刻画人性的目的。
古龙的小说注意表现个性化的价值,尤其把友情奉为至高。陆小凤和花满楼,叶开和傅红雪,风四娘和沈璧君,在他的小说里有着太多的例子了,闪着友情的光辉。在现实中,古龙也是重义的人,有很多的朋友,他也很愿意帮助朋友。
103.地壮星——海子
一想起海子,仍然忍不住想要叹息。这样一个天才,缘何那么早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呢?毕竟,生命是可贵的。虽然现实中有着太多的不如意,我也理解他那种看透世情的孤独的寂寞,但是无论怎么说都请不要那么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况且在他的生命里还有诗歌。
104.地劣星——琼瑶
最初接触到琼瑶的作品是电视上,那时我还在读小学。电视上热播琼瑶阿姨的《几度夕阳红》,一到晚上就有几乎半条村子里的人围在村东头小卖店的彩电周围(那时村里有电视机的不多,有彩电的更少)。大伙为剧情的进展而入迷,店里零食也销了不少。这样的盛事是少不了我的,坐在最前排的肯定有我。在我记忆中,在那个时候《几度夕阳红》比《射雕英雄传》更能吸引我。
105.地健星——三毛
“如果选择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三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我一直极力反对这种不珍惜自己生命的行为,但是如果自己的生命都无法自己掌握,存在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在失去至爱之后,爱好幻想的三毛早已不是她自己的三毛了,而是为读者而活的三毛罢,她创作的动力也已趋于停顿。如今,她的人已经走得很远了,但她那充满灵性的文字却仍然在我们面前眨着着调皮的眼睛。,把她的欢喜哀伤和我们一起分享分担。
106.地耗星——穆旦
穆旦是谁?这个问题你要是在五年前问我,我会告诉我不知道。在中国文学史中关于他的描写恐怕你很难找得到,这有点悲哀,因为它抹杀了一个很优秀诗人对中国现代诗歌所做出的贡献。现在我可以告诉你,穆旦是一个现代诗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诗人。
有人说,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最遥远的探险者,最杰出的实验者与最有力的推动者”,这固然有点夸张,但其坚持独立的诗歌创作和对西方优秀诗歌的介绍确实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的。尤其是在中国现代诗歌受到政治与低级趣味的强烈诱惑时,有着陷入口号化与庸俗化泥淖的危险,他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挺身而出,用铿锵的声调坚持纯洁诗歌的创作,从而给中国诗歌带来“革命性的震荡”。
107.地贼星——余秋雨
在九十年代,余秋雨因其所谓的文化大散文被很多人骂得体无完肤,很多矛头直指向其引用资料的不严谨不精确上面去。虽然如此,我们仍然不得不佩服其眼光的独到和对历史对文化思考的深沉。
余秋雨曾说“苦学半辈子,能有几页孤灯残墨敢于拿到众目睽睽之下晾晒?”,可见其是有自知之明的。有自知之明的人才是聪明的人,余秋雨绝对是个聪明人。他在农村长大却满腹诗书,八岁时就能为乡亲们写信读信和记账了。他不但文章写得好,在艺术理论研究方面也颇有成就。他那种融历史沉淀和现代意识于一体的文化散文,把人生底蕴、生命意义和美丽的大自然统一了起来,的确给人一种别样的感受,读完仍饶有余味。
其实从他参与什么“千禧之旅”,频频出去出击大众媒体的行为来说,他早已不止是一个作家而成了一个文化传播者了。传播文化固然是好事,但也要尊重历史。如何赋予古老的文化更新的内涵?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余秋雨说“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拭目以待
108.地狗星——王朔
说实话,我是很喜欢王朔小说的。他那种直白式的有些颓废的近乎痞子口语的文字让看惯了道貌岸然居高临下像说教者口吻的所谓正统文学的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在。你说他叛逆也好不正经也好不入流也好,但你不得不承认这鸟人的作品里面确实有点东西,那就是真实。
王朔说“有些知识分子在生活中总要教育人,这种想教育所有人的姿态我极为反感”,他的小说正是在努力避免这种状况,他只想把自己所感知的世界叙述出来,并不想做说教者,所以他的作品很少有什么所谓教育意义的大团圆结尾。但他的作品却让我们知道了他对周围事物的思考,像《过把瘾就死》的对婚姻的思考,《千万别把我当人》对中国人生存状态的思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