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理想与现实之间
关于国际战略,最怕的就是对国外的情况一无所知,就拿满清与俄国签署《尼布楚条约》一样,如果不是满清被俄国人虚张声势所吓到,恐怕是不会把大片土地拱手让人的。不过《尼布楚条约》比起后来的历次卖国条约,这个吃亏的《尼布楚条约》已经实在算不了什么了!
大明从甲申年起,就开始陆续派出商务等人员前往欧亚各国,在拓展生意的同时,一点一点地收集各国的情报,一年多时间以来,也算是初步掌握了国际动向。
不过,实施国际战略需要人才,建设需要人才,面对人才的缺口,崇祯感到很无奈。至于般的让李自成漂洋过海的计策,崇祯觉得那纯粹是天方夜谭。崇祯不由得想起了汪幼清,要是汪幼清在身边,不知道他有什么好招。可是汪幼清去了四川干钦差,期间也有一些奏折呈上来,这些奏折大多是针砭时弊,观点颇为尖锐,但不可否认的确是谋国之言。崇祯想象不出汪幼清这人究竟是如何与当地官员相处的,总之四川的官场对于汪幼清颇多争议,得,还是将汪幼清调回自己身边吧。
这一年里,杨恒在四川剿灭了刘进忠的一万残余,杨恒乘胜捣毁多路匪巢,四川匪患渐平,除了与大顺交界处尚有匪患不能根除之外,四川已经大抵安靖。
汪幼清作为朝廷钦差,当时随同汪幼清前去四川的还有吴九森,崇祯也是希望汪幼清在四川有所作为,却不料弹劾汪幼清的折子如雪片般飞来南京。看起来汪幼清有点六亲不认,很显然触动了下面官员的利益。
这一天,崇祯在书房召见了汪幼清,公主和杜濬也同时在坐。这与其说是召见,不如说是一场聊天。
君臣礼毕,崇祯也让汪幼清坐下,然后问道:
“汪爱卿去四川一年,有何感想?”
汪幼清见皇上动问,因此说道:
“臣在四川,无所作为,却给皇上惹来诸般烦恼,臣无能,惭愧得很!”
汪幼清也知道弹劾自己的奏折只怕已经堆满了皇上的案头,因此有此一说。不过汪幼清并未就此退缩,反倒是迎难而上,骨头不可谓不硬。而随同汪幼清同去四川的吴九森,更是疾恶如仇,比起汪幼清来更加“又臭又硬”,不过吴九森毕竟只是个马前卒,所以弹劾的奏折多半都是冲着汪幼清而来。
崇祯笑道:
“汪爱卿不必自谦,汪爱卿在四川所为,有目共睹。第一,促成蜀王在川地开凿油井,成功开采出石油,此乃不世奇功,其二促成蜀王通过石油制取汽油、煤油、柴油,这也是大功一件。”
汪幼清去四川,本就有柴油炼油的考虑。四川开凿盐井已经有一套成功开凿技术,而配备蒸汽机之后,利用蒸汽动力又使得开凿速度大大提高,故而钻井效率大大提升,打出的这些井,有的毫无所产,但是总有一些成功的井,或者产盐,或者产油,或者产天然气,四川的石油储量不甚丰富,不过却是盛产天然气,只是天然气的储存有点棘手,不过采到的天然气作为蒸汽机燃料倒是甚为方便,打井打出天然气,至少蒸汽机就不差燃料了。当然到目前为止,只有四口井产油,一天不过能产6吨多油,对于眼界甚高的崇祯来说,这只是聊胜于无罢了。但好歹这也是油啊,一个月近两百吨油,这会儿的分馏技术是原始了一点,最多就能出产60吨的成品油。放在后世,这点油屁都不是,但这是明代,能够产出这点油,也真是难为了大明的人士。
汪幼清连忙说道:
“臣不敢居功,此事不过是蜀王所为,臣只是按照皇上和王总监的安排,在蜀王那里促成了一番,此后都是蜀王一力为之。秉皇上,臣在四川不到一年,目睹黑暗与**,臣与吴九森已尽自己之力扭转贪腐之风,无奈臣能力有限,不能从根本上正本清源,澄清吏治,而只是惩罚了一些贪腐官吏,几乎是于事无补。臣惭愧!”
汪幼清原本也不是什么迂腐之人,不过到了四川之后,一开始被假象所欺,不久之后终于获知种种真相,于是震惊不已。四川产盐,盐政之**可谓无以复加,不仅如此,连大明军中的将校也介入了走私私盐,这些将校与私盐商人沆瀣一气,竟然公然派兵护送私盐走私,有了明军的武装护送,私盐走私更是异常猖獗。盐税是朝廷最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如今竟然被文官武将勾结私盐商人走私逃税,盐政**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汪幼清不得不狠下心来整治盐政,经过一番整治,情形略有改观。不过,在整治的过程中,汪幼清顺藤摸瓜,见识到了更加疯狂的军队**。除了新军,四川的明军之中,克扣兵饷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更有甚者,明军诸多的将官极尽贪腐只能事,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说,纵容士兵逃亡,然后仍然上报这些逃亡的士兵在编,将官吃空饷,这种吃空饷的行为无所不在,疯狂者竟至于手下只有三四成兵力,仍按满编领饷。好吧!吃空饷还不算最最疯狂的,没有最贪,只有更贪,连铠甲和刀剑弓矢以及火枪,凡是能够雁过拔毛的地方,将官们都能开发出生财之道,盔甲是士兵作战的保命所在,也是偷工减料,致使“中不掩心,下不遮脐,叶多不坚,袖长压臂,全不合式。”,弓不能射远,刀则短小无锋。火枪用铁极薄,动不动就会炸膛。就能马料,为将者也敢克扣一半。总之,大明这些将官一概以捞钱为己任,至于战力和士兵的死活,这些人完全不把他放在心上。
让汪幼清最为气愤的是,一些大明将官公然有胆子在剿匪的时候收土匪的贿赂,放纵土匪,竟然真的象传言一样——“兵匪一家”,至于抢劫百姓,杀良冒功,也不在少数。
幸亏剿匪的主力是杨恒所率领的新军,新军还没有沾染上这些贪腐的恶习,所以对付各种匪徒毫不留情。新军不仅在武器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其中一部分参加过吕宋对日作战的老兵更是战力非凡,如此一来,杨恒率领的这一万三千新军的战力不下于数倍的明军。在整体战力上,刘进忠完全不是杨恒新军的对手,杨恒一通穷追猛打,在四个月之内就剿灭了刘进忠的一万匪兵。
如此一比较,汪幼清一想到那些烂到了家的大明军队,心中就愤懑不已。可是原来大明军队已经在骨子里烂掉了,除了少数几个将官,其他的都无可救药。为此,汪幼清几次上奏,请求崇祯将这些**的明军裁掉。
其实崇祯何尝不知道大明这些军队的情形,军队变成将官们赚钱的工具,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当年杨嗣昌对于明军将领不择手段贪墨军饷已经多次上疏,可是对此谁也无计可施,文官在“漂没”上上下其手,武将在军饷上任意贪墨,已经是道上的潜规则,崇祯曾经心知肚明,却只能徒唤奈何。
崇祯叹道:
“汪爱卿,你在四川,惩处贪墨官吏,毫不徇私,朕心甚慰。你已经尽了力,大明吏治**,军队贪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要正本清源,恐非一日之功。朕也有心整顿吏治,更恨不能将这些**的军队一夜之间裁撤干净,不过凡事欲速而不达,只能循序渐进。迄今为止,大明的新军总数还不够十八万,要完全裁撤旧军队还为时过早,只能逐渐改造。”
汪幼清见皇上的意思还得姑息养奸,心中意气难平,仍是执意说道:
“皇上,上次裁军之后,各地旧式军队加起来仍旧有四十万之多,这些旧式军队,除了其中的两成军队具有新军两三成战力,其他均不堪一战。这些军队虽然不是全部由朝廷发放军饷,不过不领朝廷军饷,就会为害地方,有时竟与土匪无异!这些军队若不早日裁撤,不但无益,反而会因荼毒地方激起民变,臣深为忧虑。”
听到这里,公主也为之动容,于是说道:
“王总监那里不是缺人吗!不知道将这些没用的军队统一转业如何?我的意思,让那些下级士兵调过来统一培训一番,或者也可以用作不需要太高手艺的工匠,如此一来,朝廷可以少养一些毫无战力的军队,反过来腾出军费可以多练新军。父皇以为如何?”
崇祯只是苦笑道:
“转业这个主意看起来是不错,不过,那些士兵十有九个都变成了兵油子,这些人若是派到工厂,只怕连好好的工厂都要被他们搅黄了。朕看这些兵痞还是算了吧,还是不要让他们到南京来。朕想想,调十万兵去辽东去搞军垦,去开矿,倒是可以的。总体上可以按照这个转业的思路搞,不过最好是让他们去开矿,如果有人愿意去钻井采油也值得鼓励,王承恩那里再缺人,还是不要把这些兵油子塞进去为好。”
汪幼清频频点头,接口道:
“启禀皇上,臣在四川,四川东北方向连年战乱,土匪杀戮加上连年饥荒,人口急剧减少,田地抛荒严重,臣虽致力于恢复耕种,无奈难以奏效。其一四川产盐,青壮投身盐业者甚众,此外投身其他矿业和工商业,也远胜回乡耕种。因此我等虽全力劝农,并助其兴修水利,田地抛荒仍是难以彻底改观。故臣请皇上安排三万军队在四川转业实行军垦,或可为朝廷提供部分军粮,待百姓陆续移民至此,那时再让这三万军队转为开矿。皇上可准臣之奏请?”
崇祯从后世来,自然是知道农民自从可以外出打工多挣钱后,很多就再也无心于耕地种粮,想不到这种情况在明朝已经有了开端,想必大明的粮食危机与此也有不少关联,明末工商业大发展,大明的人个个忙于赚钱,把种粮放到了一边,结果不知不觉就造成了粮食危机。加上小冰河期的恶劣气候,天灾加**,粮食危机愈演愈烈。此时也不存在什么宏观调控,崇祯想调控也调控不了,所以嘛,饥民被李自成一蛊惑,就变成了造反的百万大军。所以说,粮食是保证天下不乱的先决条件。
崇祯于是痛快地答应道:
“朕就依你所请。要保证旧式的军队不能乱,只能是循序渐进,逐渐改造,千万不能激起兵变。”
崇祯稍事停顿,继续说道:
“至于练新军,当然还得继续招兵继续扩充新军,最终要达到五十万新军的规模。不过,大明的税收还得加紧改革才行。汪爱卿,依你来看,在工商方面统一推行一成的税收,可不可行?”
汪幼清想了想,回答道:
“臣以为不可。臣在四川,深知工商业者这些年经营颇为不易,大多是利润菲薄,只因竞争日益残酷,工商业者不得不竞相降价图存。若是贸然再收一成商税,许多业者不堪承受,势将倒闭。”
杜濬也在一旁附和道:
“松江的布商亦是如此,这些年松江布商一直在拼价钱,大多靠薄利生存,断然承受不了一成的商税。”
这一刻的崇祯有点神情黯然,随即和公主相视苦笑。公主说道:
“对于传统的工商业,无妨再宽限一年,一年之后再按一成商税征税,在价格上届时随行就市也就是了。至于新型工商业,承担一成的商税毫无问题,而且新型工商业多为官私合营,统一征收一成的商税已经势在必行。”
崇祯点点头,心想,当家才知柴米油盐贵,要养五十万新军,军饷是个大问题,大明不是没有钱,是朝廷税收太低。可是这些年一干商人恶性竞争,薄利销售和倾销比比皆是,面对这种现实,也只好一步一步来。
崇祯叹道:
“朕也想整顿吏治,杜绝贪腐,可是这不能太过心急,得一步一步来。朕也想让百姓得知,种粮是一国之本,少了粮食天下就会大乱,可朕暂时也只能颁诏劝农,不能强制百姓种粮,没奈何只能推行军垦,甚至求助于海洋渔业。朕还想征收商税,朝廷没钱又何谈富国强兵!可是开征商税也哪是那么简单。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崇祯意犹未尽:
“汪爱卿,你对于**嫉恶如仇,对于民生至为关心,朕甚是嘉许!只可惜世上事不如意常**,也许,朕的一生,也难以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国度。汪爱卿,大明积重难返,改造一个旧秩序是如此困难!朕甚至想,或者像张献忠那样漂洋过海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会少很多包袱,也许真能建成一个政治清明的国度。”
不能不说,大明的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都太糟糕了。崇祯顺着思路,突发奇想:
“我若是李自成,我也许就会选择漂洋过海去北美的北部,建立一个全新的大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