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两军对阵勇者胜,这在相同实力下才说得通,杨子风以一种看白痴的眼光看着在聚义厅前排列的整整齐齐的梁山队伍,以五千人就想抗衡八万人,不是白痴是什么。而且他们还等着官军队伍列好阵,不知道趁乱进攻,抢占先机,兵力本来就比官军薄弱,还要大方的给敌人机会,哼,找死。
为了表示对梁山之人谦让的谢意,官军也暂时休战,井然有序的排起阵势,方阵对方阵,真刀明枪的干,主帅对这种战法是既喜欢又头痛,喜欢的是不用怕有阴谋诡计,可以放心大胆的拼杀,拼实力和士兵的韧性;头痛的是这也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两败俱伤的战法,双方都明知自己没有退路,唯一能保存自己的方法就是消灭敌人,不像别的还有后路可退,一旦事情不济,可以随机应变,保存有生力量。
双方的将领一溜儿的站在各自队伍前面,梁山方面的将领计有林冲、鲁达、武松、卢俊义、燕青、秦明,事实上鲁达和武松并不赞成林冲这样蛮干,但他们和林冲是好兄弟,也不好埋怨什么,而此次朝廷大动干戈,梁山覆灭在即,先牺牲和后战死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便决定留下来陪林冲,以应他们昔日兄弟结拜时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生死”。而官军一方则是杨家七将和杨子风做先锋,杨业陪着寇准在后军,杨业虽然也想上前单挑,但是寇准却没有胆量到前锋,而且乱军中最容易出事,如果寇准在乱军中殒命,自己这次功劳就全完了,说不定还会有责罚,平心而论,杨业并不喜欢这种监军制度,处处受到掣肘。
武松和燕青看到杨子风也站在队列前面时,面色大变,当初杨子风抓他们的时候可是给他们留下了巨大的恐惧,那时,宋江四人分散躲藏,杨子风没有费功夫一个一个的去找,只是故意散发出一种庞大无匹的气势,躲起来的他们感受到了,忍不住运功抵挡,外界压力却逐渐增大,自己几乎不支,突然,那种压力又消失的无影无踪,如此一紧一松,差点难受的吐血,随后,杨子风便察知了他们的具体方位,然后轻而易举的把四人抓获。他们不认识杨子风,不过却一致认为杨子风的功夫在江湖上至少是一流的,只是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呢,其实杨子风一直在宫中,名声不彰,后来的这件事无论对朝廷,还是对梁山,都是不光彩的,朝廷是因为宋江在京中大闹却没有抓住他们,梁山是因为宋江被外人救了,所谓家丑不可外扬,所以也没有人传说,宋江四人至今仍不知道杨子风的真正底细,不过却是怕了他了。虽然他们个个胆大包天,但是一见到杨子风,联想到以前的遭遇,便有些心虚。幸亏宋江没有在这里,不然他怎么指挥部队,在杨子风面前,他可是没有一点儿胜算。
杨业本来的心思是想收服这些梁山人,他们虽然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但是个个虎背熊腰、人高马大,又有一定的功夫底子,在军中稍微磨练一段时间,就是百战精兵了,可惜呀,而且如果打起来,按最低的一比一的比例,自己也要付出五千人的代价,这一来一回就失去了一万精兵,对眼下正内外交困的宋朝来说,可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不过朝廷却不这么看,不就这么一点人吗,大宋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梁山把朝廷的面子落的一文不值,所以朝廷给杨业下的旨意是全歼梁山,至于杨业怎么领会这旨意,其中的余地就大了。杨业想把那些战后余生的梁山人都编入军中,上报朝廷只说损失很小,便可掩盖起来,虽然朝廷在军队中有耳目,但是一个主帅要想在十万人中插入几千人,还是可以办到的。不过杨业看到对面的阵势,便知道自己要收服他们不过是痴人说梦,他们已经摆明车马硬来了。
林冲看着对面一色的杨家将,心中着实失落,高俅为什么没有来,不过即使高俅来了,以他那老奸巨猾的个性,决不会光秃秃的跑到阵前挑战,而是躲在后军的乌龟窝里。
林冲的枪法赫赫有名,这次遇到擅长使枪的杨家将,其中必有一番龙争虎斗,如果不是两军交战,有人甚至想搬个凳子坐在那里仔细观摩。单挑还属七郎杨延卿最有看头,果然不负众望,第一场就是杨延卿的表演,杨延卿上来就挑上了林冲。杨延卿没遇到杨子风之前的杨家枪还有很大不足,与这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枪有一定差距,可是经过了杨子风在生死边缘上的点拨,杨家枪已大成,正好能与林冲战个旗鼓相当。
杨延卿和林冲拍马来到战场中间,杨延卿二十岁以下,正是疯长的时候,林冲四十多岁,也是人一生中最黄金的年代,最尖锐的枪对上最厚重的枪,究竟谁能取得胜利,让我们拭目以待。
真正的好枪,枪杆用的都是十年以上树龄的白蜡杆,如鸭蛋般粗,木质细密,表面发青,光可鉴人,富有弹性,这种枪甩起来,因为弹性而枪头不住的颤动,让对手防不胜防,挡上而下滑,拒右而捣左,同时还可借力打力。杨延卿和林冲的枪都是好枪,人也是棋逢对手,这一战足可列入经典枪之战。
一条枪如出巢雄鹰,四处盘旋,抽个冷子,致命一击;一杆枪如猛虎下山,稳若磐石,等待机会,扭转乾坤。杨延卿久攻不下,锐气渐失,林冲进退失据,力有不逮。两人难分难舍。
杨子风在旁边觑着梁山众将领,武松和鲁达关切的看着林冲,虽然着急,却也不敢上前,武松其实一直在偷看着杨子风,见他眯着眼,便知道他根本没有把这些人放在心里,心里更是惊恐,看到鲁达有跃跃欲试的动向,便在身后悄悄拉了拉他,鲁达还以为武松兄弟提醒自己要自重身份,不要依多欺少呢。
两人最后实在是难分胜负,而八万官军压抑在这个小角落里,士气一直在高涨,就像弓弦越崩越紧,如果不发泄出去,对军队的损害非常大;而梁山之人面对必死的场面,也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终于到了一个临界点。也不知道是谁最先喊杀的,两方人像两股铁流搅在一起了,在这乱战中,什么招式都不管用了,反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配合更加重要。杨子风有过经验,虽然他一直没有领兵,但是基本上每天都会向杨家七子交代要配合配合,此刻,多日的提醒终于起了作用,战端一起,杨家七子便围在了一起,七把枪一起杀向敌人,而杨子风则呆在战阵中间,他既不去砍别人,别人也砍不住他,虽然杨子风紧挨着人。
这时,人都变成了野兽,军队武装到牙齿,刀砍断了,便用牙咬,枪挑弯了,就用头盔碰,虽然惊龙帮为梁山提供的有护甲,但是梁山人没有穿护甲的习惯,而且穿上笨重的护甲行动不便,反不如轻装上阵,战前就没有穿护甲。在和包裹在铁甲之内的官军较量时,吃了不少暗亏,自己砍别人一刀,被护臂挡住了,而官军砍自己一刀,自己只有硬生生的受了,梁山人受的暗伤平均都要比官军多。但是留在这里的都是誓死保护聚义厅的梁山子弟,他们死也要拖上一个垫底,所以基本上是梁山倒一个人,官军也会少一个士兵。
合在一起的杨家七子像一台绞肉机,周围的人都被卷进去搅得粉碎,开始他们还知道向敌人的方向冲去,后来两军交叉在一起,就不分敌我了,反正是挡我者死,渐渐的,他们周围就没有人敢靠近了,无论是敌人还是官军。杨家七子的配合虽不是天衣无缝,但是凭这些小兵,根本找不到其中的破绽,不等冲过去,就被扎死了,如此一来,谁还敢上去挑衅。
林冲和杨延卿对阵时,他的枪势显得平和无奇,但是和这些小兵对阵起来,却现出巨大威力,没有一个小兵是他的对手,只见这枪四处点播,周围立刻空了一大片,让人靠近不得。慢慢的,杨家七子碰上了林冲,林冲还没发挥出自己的威力,便被卷入阵中,成了第一个牺牲在杨家七子阵中的大将。接着,那些小兵拦不住的武松、鲁达等将领们一个个的走进去了,结果自然是进去就别想出来了。
最后,杨业终于拿下了聚义厅,不过也损失惨重,梁山基本上是以命博命,这次光明正大的对决,梁山五千人全军覆没,一个伤兵都没有,有些负伤的战士咬也要咬死一个官兵,这些征杀多年无恙的官军这次牺牲六千多人,负伤三十人,最后,官军的火气也被杀出来了,他们根本不要俘虏,看到还有能动弹的梁山人,几十把刀立刻加上去了,那些负伤的更是凶猛,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儿,只要能爬得动,也要扯他的后腿,所以官军负伤的人很少。这一次可以说是勇者之间的战争,没有一个人怯场,也没有一个人逃走,无论是梁山人还是官军。清点战果,杨业发现梁山还有一万人不知去向,其中有匪首宋江、李逵等一些高级将领,心中忧虑,这些人就像一头野狼躲在暗处,虎视眈眈,看准时机就会扑上来。
朝廷已经接到杨业的捷报,看到梁山的聚义厅被毁,对杨业前期的抗命不尊算是原谅了,同时又催促杨业立刻回朝,杨业据实向朝廷提出忧虑,但是皇上认为,山东蟊贼基本上肃清了,并且严重破坏了梁山生存的根基,朝廷在那里的统治可以逐渐得到巩固,只剩梁山岛上一万余人,成不了大气候,眼下抵抗辽国的骑兵才是当务之急。辽国的兵峰现在离大宋的都城东京也不过八百余里,千里马一昼夜就可以赶到,即使是普通的军马,路上不遇抵抗,(看来朝廷还有自知之明,知道百姓不会为朝廷拼死拼活。)也不过三五日光景,前景堪忧呀,哪里还顾得上梁山。
皇上每天在宫中焦灼的等着北方传来的战报,皆是辽国正在幽州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南下,皇上越发惊惶,催促杨业回师的圣旨一道接着一道,但是路是要一天一天走的,即使杨业现在立刻出发,也得十天半月才能赶回京师,何况还有几万大军需要整顿。皇上惶惶不可终日的情景被耶律裳看在眼里,通过特殊的手段传给耶律诚,耶律城大喜,其实辽国占领了幽云十六州后,再无实力南下,而且这十六州的百姓也不都是那么恭顺的,辽国已经镇压了不少百姓自发反抗契丹人的行动。南下,对耶律诚来说,就是一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耶律诚为难的同时,宋朝皇帝也没有闲着,在大力开动脑筋后,终于让他想到了一个绝妙无比的办法(他自以为的),就是暂时先向辽国加大进贡数额,虽然损失了脸面,却赢得了杨业大军回防的时间,(宋朝军界两大支柱之一的潘美被调去支援潼关了)耶律诚也有意透过耶律裳向宋皇表达了自己的意向,宋皇好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立刻筹备长安公主入辽事宜,这注定了赵情的悲惨命运,眼下处于弱势地位的代表赵情只是一种战利品。
忠于皇上的杨业接到朝廷的连番命令,也顾不上搜索梁山残敌,就率大军往回赶。而杨子风通过方腊得知宋皇的决定后,愣了,他根本不能想象宋朝竟然弱智到这个地步,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辽国现在绝不敢轻易南下,一旦辽骑突入中原,只需集中优势兵力,就可围歼远离后方大本营的辽国骑兵。现在,朝廷要做的就是调集全国机动兵力,趁辽国在幽州立足不稳,反攻幽州。谁知道皇上却公然在这关键时刻向辽国卑躬屈膝求和,虽然杨子风已经猜测到这个局面了,事到临头还是感到耻辱,要知道杨子风的娘可是姓赵的,哪里还忍得下去,遂向杨业通报一下,不顾杨业的苦心劝阻,挂冠而去。
寇准这下可是得着理儿了,非要治杨子风一个临阵脱逃之罪,这是死路一条,杨业也甚是痛心,一个好苗子就这样完了,但对于寇准对杨子风的处理,杨业并不认同,而是据理力争,最后判定杨子风不算临阵脱逃,但杨子风以后在军队的路算毁了。
寇准本来就是要设计伏杀杨子风的,可杨子风腿脚甚快,自己还没有行动,他就溜了。其实杨子风哪里知道自己身边有一个人总是想着要他的命,只是担心赵情,所以迫不及待的走了,不过这也避免了杨业军中的一次内讧。杨子风根本不会被这些人所伤及的,除非朴卜雪才有这个能力,朴卜雪会这样做吗,当然不会,而且打虎不死,后患无穷,杨子风被设计后,肯定心中不爽,那时就要寇准好看了,以杨子风的能力,灭掉寇准和他的侍卫,不过是小菜一碟,但是灭了以后呢,杨业绝对脱不了干系,因为当初他曾经向皇上举荐过杨子风,虽然最后杨子风随军出征是吕端的功劳,但是因为杨子风姓杨,又和杨业关系密切,杨子风杀了监军,让皇上如何不怀疑杨业,到时还有杨业的活路吗,军心也会因此浮动不安。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于公于私,杨子风都是不能出事的。
杨业顾不上为杨子风感叹,又遇上了不顺心的事,回军途中,必须要经过虎卧谷,这个山谷沟深涧高,极利于伏兵,不过当初也不过只有三千伏兵,结果被消灭殆尽,杨业很是纳闷,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应该能想到,只要在这里埋伏上四万人,就可以挡住十万人。
宋江当初何曾不是这样想的,只是没有这么多的兵力罢了,方腊派来的特使也坚决不让自己在这里消耗有生力量,梁山上还有很多陷阱等着官军,目前官军不但数量多,而且士气高,这是单纯的硬拼,对兵力稀少的梁山来说决不是一个好计策。以杨业的稳重,不会在短期内结束梁山的战斗,但是受到辽国威胁的朝堂里的皇上却等不及杨业稳扎稳打,必定在战争未完时招杨业班师回朝,那时,杨业的大军已经在岛上饱受了各种杀机的摧残,他们最多还剩下七万人,士气跌落,还要抓紧时间往回赶,大军得不到休整,而且第一次这里有伏兵麻痹他们,第二次官军就不会这么小心了,占领了聚义厅的他们会以为梁山的力量已不足为惧,虽然杨业可能还有些警惕性,但是大多数官兵都会失去警觉,到时再次利用有利地势伏击,杀伤力会更大。因为有以前特种战争的例子,宋江对此人是坚信不移,欣然采纳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