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高陵为何被人们误读千年?(2)

曹操高陵为何被人们误读千年?(2)

古往今来,遗嘱人多次立遗嘱,如果涉及的同一项内容前后相抵触时,应当以最后所立遗嘱为准,前面的遗嘱自动撤销。对照《终令》和《遗令》不难发现,二者在陵墓选址上存在严重分歧。《终令》曰“西原上”,《遗令》曰“西冈上”。何为原?《说文》称“高平曰原,人所登”。《尔雅·释地》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可见,原为宽广平坦的高地。何为冈?《释名》称“冈,亢也,在上之言也”。《说文》称“冈,山脊也。从网从山,取上锐而广形”。《楚辞·守志》注“山岭曰冈”。可见,冈为蜿蜒起伏的山脊。在原上,场地空旷,信马由缰;在冈上,空间狭窄,缓步代车。一个原字,一个冈字,相差甚远。

此外,曹丕在《武帝哀策文》中称曹操“弃此宫庭,陟彼山阿”,以及“西陵”后来改称“高陵”,也可以佐证曹操葬在“冈上”,而非“原上”。除了选址不同,《遗令》的丧葬信息也比《终令》更成熟,更具体。在称谓方面,《终令》仅提到“寿陵”这一泛称,而《遗令》则公布了“西陵”这一陵号;在陪葬方面,《终令》仅提到“居瘠薄之地”,而《遗令》则交代“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珠宝”,与曹操“禁厚葬”(《三国志》)的观点相吻合;在方位方面,《终令》仅提到“西门豹祠西原”,而《遗令》则点明了“邺之西冈”,并用“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加以衬托。多个方面表明,《遗令》是对《终令》的颠覆性变更。从效力上来看,《遗令》既出,《终令》作废,曹丕等人最终只^H小说能执行《遗令》。

事实上,《终令》确实不能算数。曹操讲“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是要效仿尧、舜、禹等圣主明君,“尧葬于谷林,通树之;舜葬于纪,市廛不变其肆;禹葬会稽,不变人徒”(《吕氏春秋》),但前提是华夏一统,天下太平,荣登帝位。为了完成夙愿,曹操六月作《终令》,随即“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三国志》),气吞宇宙之志跃然纸上。然而,事与愿违。作《遗令》时,吴蜀未平,群雄争霸格局犹存,面对现实,曹操不得不发出“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的叹息。所以,《终令》“其规西门豹祠……”中的“规”,不是规格,不是章程,而是谋划和打算。《康熙字典》注“规,犹谋也。《后汉书》,凡谋皆作规”。一个“规”字,透露了《终令》不过是曹操对丧葬的初步构想,并没有最终敲定。

从史料记载来看,《终令》也多与高陵不符。《终令》称“不封不树”。封,即筑土堆;树,即种树。不封不树,即不留痕迹,保持原来的地貌。但是,曹操下葬后,曹丕派人“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三国志》),又派人“立陵上祭殿”(《晋书》),后来又下诏将“高陵上殿屋皆毁坏”(《毁高陵祭殿诏》),说明高陵建有陵屋,建有祭殿,这与“不封不树”有较大出入。《终令》称“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事实上,史料中除记载卞夫人“祔葬于高陵”,曹冲“迁葬于高陵”,曹操手下那么多功臣死后均没有提及“陪葬”一事。种种迹象表明,曹操死后并没有依照《终令》下葬。所以,要正确认识曹操墓,要确定高陵的具体位置,应首先将曹操的《终令》撇开。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你所不知道的帝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你所不知道的帝王
上一章下一章

曹操高陵为何被人们误读千年?(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