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邦昌当皇帝为何没有称“朕”?(1)

张邦昌当皇帝为何没有称“朕”?(1)

张邦昌当皇帝为何没有称“朕”?

朕,最初是指身体,后来演变成为第一人称代词。先秦时期,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自秦始皇规定“天子自称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起,“朕”这个字开始成为皇帝用来称呼自己的专用词。可以说,称“朕”是封建礼制赋予皇帝的特权,不论执政者是英武皇帝还是傀儡皇帝。然而,在历史上却偏偏出现了一位当过皇帝却没有称过“朕”的皇帝,他就是两宋之间“大楚”政权的皇帝张邦昌。

张邦昌(1081—1127),字子能,北宋永静军东光(今河北东光县)人。张邦昌的名字寓意深刻,邦,社稷也,昌,昌盛也,单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张邦昌当年心系国家、修立治平的理想和初衷。张邦昌出身进士,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然而在黑暗腐朽的北宋末年,其才干却难以得到发挥。为了加官晋爵,出人头地^H小说,心理扭曲的张邦昌通过“专事宴游,党附权奸,蠹国乱政”来迷惑皇帝,一味地溜须拍马,粉饰太平,因此得到了宋徽宗的赏识和器重。十几年时间,张邦昌官运亨通,历任大司成、光汝知州、礼部侍郎、尚书右丞、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却毫无政绩可言。宋钦宗即位后,拜张邦昌为少宰。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进逼东京,北宋政权摇摇欲坠,软弱无能的宋钦宗决定与金军求和。金将翰离不趁机提出四个苛刻条件:其一,向金国纳贡;其二,向金帝称侄;其三,对金国割地;其四,向金国派出亲王和宰臣。在求和派的怂恿下,无计可施宋钦宗答应了这些条件,并命康王赵构为计议使、少宰张邦昌为计议副使,前往金国负责和谈事宜。张邦昌虽然力主求和,可没想到皇帝会派他出使金国。由于君命难违,加上“慷慨请行”(《宋史》)的赵构不断为他打气,张邦昌只好垂头丧气地跟着赵构,迎着萧萧北风进入金营。

深入虎穴,最容易检验一个人的胆量和意志。在杀气腾腾的金营中,张邦昌“恐惧涕泣”,失魂落魄;而赵构却“意气闲暇”(《宋史》),谈笑自若。这种巨大的反差,让金将翰离不产生怀疑,认为赵构不像是真正的皇族宗室,而是冒充亲王而来。于是,赵构和张邦昌被原封退回,要求北宋另派真正的亲王前来。无奈之下,宋钦宗另派肃王赵枢代替赵构,与刚刚被封为太宰的张邦昌再次入金营。这次出使,赵枢与张邦昌一并被扣押为人质。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你所不知道的帝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你所不知道的帝王
上一章下一章

张邦昌当皇帝为何没有称“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