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职场赢家的致胜关键:EQ是什么?(1)..
EQ到底是什么?
“怎样才能知道我的EQ高不高?”
这是我最常被问到的两个问题。尤其在企业界做训练时,每当谈及EQ对工作成就的重要影响:“职位愈高,EQ对于成功就愈重要。”话刚说完,总是会有学员不解地举手:“不会吧!?我们老总脾气超烂,动不动就发火,EQ这么差,还不是做到了总经理?!”
好问题,这个看似“低EQ,高成就”的现象,其实是因为我们还没完全了解EQ的真正内因之故。因为一个人的EQ高不高,不光只是看他会不会发脾气而已。
那么,EQ到底是什么呢?
EQ不只是“会不会发脾气”的指标
EQ(EmotionalQuotient)是“情绪商数”的英文简称,它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简单地说,EQ是一个人自我情绪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数。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EQ诞生的过程。
早在192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桑戴克(.Thorndike)就首先提出了社会智力(SocialIntelligence)的概念,认为拥有高社会智力的人“具有了解及管理他人的能力,而能在人际关系上采取明智的行动”。1926年推出了第一份社会智力测验(GeorgeashingtonSocialIntelligenceTest),问卷的题目包括了指认图片中人物的情绪状态,以及判断人际关系中的问题等。
然而接下来的几十年,心理学界在这方面的努力停顿了下来,主要是因为大家都忙着发展及研究IQ测验。当时认为IQ(亦即一个人的数学、逻辑学、语文以及空间能力)会决定每个人的学习及受教的能力,因而影响将来的工作发展及表现。一直到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嘉纳教授(HoardGardner)提出了影响现今教育体系甚巨的“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原先只重数理、语文能力等的传统定义“智力”的方式(亦即IQ)需要大幅度修改,因为一个人的IQ虽然与学校成绩有很高的正相关(IQ愈高,功课愈好),但在其他方面,例如工作表现、感情及生活满意度等,预测力就明显滑落不少。
嘉纳教授在他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多加了几项智力,包括了音乐、体能以及了解自我和了解他人之能力。而这后两项,让“社会智力”的概念再一次受到教育界及心理学界的重视。
第一个使用“EQ”这个名词的心理学家巴昂(ReuvenBar-On),在1988年编制了一份专门测验EQ的问卷(EQ-i)。根据他的定义,EQ包括了那些能影响我们去适应环境的情绪及社交能力,其中有五大项:①自我EQ;②人际EQ;③适应力;④压力管理能力;⑤一般情绪状态(乐观度,快乐感)。
接着又有心理学家沙洛维及梅耶(Salovey&Mayor)在1990年提出“情绪智力”的定义。他们认为情绪智力应和乐观等人格特质区分开来,所以他们对EQ的定义,强调在了解并运用情绪之方面。目前另一个在各国广泛使用的EQ测验(MSCEIT),即为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的问题有以下几大项:①察觉及表达情绪的能力;②在脑中想象情绪状态的能力;③了解情绪的能力;④控管情绪的能力。
(紫琅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