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直道(4)

梁家直道(4)

梁漱溟跟同年,他的一生也跟结缘。冯友兰在他去世后写的挽联说:“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直言。”上联即述其德业,下联则涉及到跟的缘分。

1^H小说918年,两人在北大教授杨昌济先生的家里初识,当时的梁漱溟已是名人,是北大哲学系讲师,则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20年后,梁漱溟到延安跟谈中国的出路,半个月中与他长谈八次,有两次是通宵达旦,梁漱溟回忆说:“彼此交谈都很有兴趣。”后来则称,“我同梁漱溟比较熟”。

梁漱溟没有进过大学,他是自学成材的。仅有中学文凭的他被蔡元培请到北大教印度哲学,30多岁即在军阀韩复榘治下开展他的乡村建设实验。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发表的重要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及在国共两党激烈冲突的时刻出版的《中国文化要义》,是极为重要的思想文献。前者批评新文化运动“向西走”的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宣称世界未来有待于中国文化的复兴;后者则基于他对中国社会实际的观察与研究,提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以此否定阶级斗争理论,张扬自己多年来进行的乡村建设才是中国的惟一出路。

他的自信被不少人斥为狂妄。1942年初,梁漱溟在日军的炮火下逃生之后给儿子写信说道:“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这些言论,也曾遭到包括熊十力在内的许多人讥评。

新中国成立后,在的邀请下,梁漱溟从重庆来到北京。多次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还专门派车接他,招待吃饭。由于梁漱溟吃素,大声嘱咐:“我们也统统吃素,因为今天是统一战线嘛!”毛邀请梁漱溟到政府里担任职位,梁拒绝后,毛仍照顾他的工作和生活。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指出,“我们的建国运动如果忽略或遗漏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农民,那是不相宜的。”这一被称为“工人生活在九天之上农民生活在九地之下”、要求行“仁政”的发言,引起了的不满,毛认为比梁漱溟更懂农民,毛还说梁百无一用,“梁漱溟没有一点功劳,没有一点好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史客1201·一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史客1201·一脉
上一章下一章

梁家直道(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