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奖励的惩罚,胡萝卜大棒失效了(6)

第2章 奖励的惩罚,胡萝卜大棒失效了(6)

不只是美国的研究学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2009年,曾培养出1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者们,对51家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行了分析。这些经济学家的结论是:“我们发现财物上的激励……对整体绩效会有消极影响。”而在大西洋两岸,同样是科学向左,企业向右。

艾瑞里和他的同事写道:“现在很多机构都为我们实验中这种类型的任务提供高额奖励,但我们的研究结果对那个假设提出了质疑。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不应该认为设置奖励、提高奖励总能提高成绩。”事实上,很多例子表明,有条件的奖励也许是赔本的做法,但它却被企业视为激励员工的基本方法。

当然,尽管作家有点拖拖拉拉,但我们不会把工作时间都放在投网球或者解字谜上。那么,与我们实际工作更相近的需要创造力的工作又是如何呢?

●奖励在扼杀创造力想要快速测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什么比“蜡烛难题”(CandleProblem)更有用的了。心理学家卡尔.邓克尔(KarlDanker)在20世纪30年代设计出了蜡烛难题,它被广泛应用到各种行为科学实验中。接下来让我告诉你这个实验是怎么回事。

I型实验

你坐在一张桌子旁边,桌子紧靠一面木墙。实验人员会给你如图2—1所示的以下材料:一支蜡烛、几颗大头钉和一盒火柴。

你的任务是把蜡烛粘在墙上,还要使蜡在融化后就不会滴到桌子上。考虑一下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很多人一开始会想把蜡烛钉到墙上,但是这样做没用。有人划了火柴,奖励会使人们的关注面变窄,遮蔽他们宽广的视野,让他们没法看到常见事物的新用法。

把蜡烛的一端融化,想要把它黏在墙上,但这样做也没用。5~10分钟后,大多数人会跌跌撞撞地找到解决方法,如下图3—2所示。

要解决蜡烛难题,关键在于“功能固着”(functionalfixedness)。你看到盒子,但只发现了它唯一的功能:存放图钉。但是再想想,你最终会发现盒子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当做放蜡烛的平台。借用前一章的术语,这种解决方法不是推算型的,需要遵循一条固定的路线,而是探索型的,打破旧路线,发现新策略。

图3—2蜡烛难题的解决方法

如果你让别人进行这种思维测试,要是他们能快速想出解决方案就给他们奖励,那会怎么样呢?目前正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的心理学家郭保山(*SamGlucksberg)数十年前做过这个实验,他用秒表计时,测试两组被试者解决蜡烛难题要花费多长时间。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驱动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驱动力
上一章下一章

第2章 奖励的惩罚,胡萝卜大棒失效了(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