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奖励的惩罚,胡萝卜大棒失效了(9)

第2章 奖励的惩罚,胡萝卜大棒失效了(9)

但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社会学家理查德.蒂特马斯(RichardTitmuss)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说,买卖血液远远不只是不道德而已。如果英国决定给每位捐献者报酬,那么全国的血液供应量不会增多反而会减少。当然,这个见解听起来非常奇怪,很多经济学家听到了也暗自偷笑。蒂特马斯没有证实过这个想法,这只是一个哲学上的第六感而已。

*但25年后,两名瑞典经济学家决定验证一下蒂特马斯究竟说的是对还是错。在一次有趣的实地实验中,他们拜访了哥特堡(Gothenburg)的一家地方血液中心,找到了153名有献血意向的女性。

I型实验

两名瑞典经济学家把这些女性分成三组,这似乎是研究积极性的学者惯常的做法。实验人员告诉第一组成员献血自愿,她们可以献血,但献血后不会得到任何报酬;第二组成员会受到不同的待遇,如果献血,她们每个人能得到50瑞士克朗,约合7美元;第三组的待遇则

在第二组的基础上做了些小变动:她们能得到50克朗报酬,但必须立刻决定是否把钱捐给儿童癌症基金会。

第一组中有52%的人决定继续献血。她们显然是无私的市民,即使没有补偿也心甘情愿为自己的同胞做点什么。那第二组呢?根据驱动力2.0系统,这一组人应该更有献血的动力才对。她们出现在这里,就说明她们具有内在动机,除此之外,再赚几克朗更会让积极性倍增。但是,你现在也许已经猜到,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这一组中只有30%的人决定献血。报酬没有增加献血者的数量,反而把献血者的数量减少了近一半。

与此同时,第三组,也就是有权决定是否直接把钱捐给慈善机构的小组,他们的反应与第一组接近,有53%的人最后决定献血。

蒂特马斯的第六感似乎是正确的。金钱的奖励并没有让我们所鼓励的行为增加,反而令其减少。究其原因是:它玷污了这种利他举动,把做善事的内在欲望“挤了出去”。献血是做善事,它能带来很多红十字会宣传册上所说的“金钱买不到的感觉”。正因为如此,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灾难发生后,献血量会无一例外地增加;相反,如果政府企图在发生危机期间买通人们帮助他们的邻居,那么捐款捐物反而有可能会减少。

瑞典的真实案例说明,奖励本身的破坏性并非与生俱来。选择把50克朗捐献出去而不是放进自己的口袋,似乎能起到中和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奖励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不是好东西,比如当意大利政府给献血者带薪休假时,献血就增加了,因为这条法律消除了利他把能否获得外部奖励作为唯一重要目标的问题在于,有些人为了达到目标会选择最快的路线,就算走邪门歪道也在所不惜。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驱动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驱动力
上一章下一章

第2章 奖励的惩罚,胡萝卜大棒失效了(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