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奖励的惩罚,胡萝卜大棒失效了(13)..
委托人提供奖励,也就是向代理人暗示这个任务很让人不悦。因为,如果这项任务让人愉悦,委托人就不必多此一举了。但是一开始的暗示以及后来随之而来的奖励,把委托人逼上了一条不归路。如果奖励太少,代理人就不会按照委托人的意思做,但是如果第一次奖励就足够有诱惑力,委托人“注定第二次得再*给这么多奖励”。这是没有回头路的。付钱让你的儿子倒垃圾,就相当于你向他保证下次倒垃圾时不会劳而无获。此外,一旦钱的诱惑声变弱,你很可能必须增加报酬,以便让他继续服从。
苏沃洛夫解释说:“一旦提供奖励,它就会让人上瘾。有条件的奖励会让代理人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也期待有奖励,这反过来会迫使委托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奖励。”不久以后,现有的奖励就不够用了,它会让代理人觉得奖励不那么像奖金而更像是一种现状,这就要求委托人提供更多奖励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这种上瘾模式并非纸上谈兵的理论而已。美国国家酒精滥用与酒精中毒研究所的神经系统科学家布赖恩.科诺森(BrianKnutson),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这种大脑扫描技术,通过实验证明了上述理论。
他把健康的志愿者带进巨大的扫描仪中,观察在进行可能输钱或赢钱的游戏时他们的大脑会做出什么反应。参与者知道他们有机会赢钱时,大脑中被称做“伏隔核”(nucleusaccumbens)的区域就会活动。也就是说,当参与者预期将得到奖励时,大脑这一部分分泌的化学物质多巴胺(dopamine)就会猛增。但预期将会输钱的时候不会有这种反应。科诺森现在在斯坦福大学工作,他随后的研究发现,人们期待奖励的时候会有类似的结果。对于我们来说,这一反应很有意思,因为人们对某物上瘾时也会出现大脑中某种化学物质的分泌在这一区域猛增的生理过程。大多数会让人上瘾的药物的机理是向伏隔核发射一连串多巴胺。开始服药时会感觉很快乐,随后这种感觉消散,之后就会需要另一剂药。换言之,如果我们能看到大脑的活动,我们许诺给他们金钱奖励,或者给他们可卡因、尼古丁、安非他明时,他们的大脑活
动会很类似,这一点让人有些不安。
这也能从一方面解释为什么付钱让人戒烟会在短期内有效,因为它用一种较为良性的上瘾代替了另一种危险的上瘾。
奖励会让人上瘾这一特质也会扭曲决策行为。科诺森发现,伏隔核的活动似乎预示着“冒险的决定以及追求风险的错误”。如果用奖金来鼓舞士气,人们不会像驱动力2.0系统所期望的那样做出更好的决定,相反,他们所做的决定会更糟糕。正如科诺森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