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上天的信使(1)
第一章:上天的信使
当王子悉达多,也就是未来的佛陀,29岁首次离开富丽的王宫,平生第一次遇到了一位垂死的病人,一位满脸老相的老人,一具尸体,还有一位云游的僧人。所见所闻,令此前一直生活在锦衣玉食中的王子心灰意冷,为了解脱生老病死的苦恼,悉达多决定离开舒适的王宫,去寻找一种神圣的生活。在此之后不久,悉达多才意识到,他所看到的生老病死的四种境况可谓上天的信使啊。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遇到了世界银行总裁詹姆士-沃尔夫森,我向他咨询了发生在我的祖国有关金融危机的事。我告诉他,金融危机对于我们也是上天的信使,它会启发我们在经济全球化之外,寻找另外的选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岁月里,各国的政府与组织密切合作,竭力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为此人们建立了联合国,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论坛,在这里穷国和富国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可以平等讨论。为了共同繁荣,人们还成立了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如镌刻在位于华盛顿特区世界银行总部墙上的文字所表达的那样,世界银行的使命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铲除贫困。
世界银行为各国创造财富的策略如下:
放松监管、私有化,并对所资助国家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放松监管就是取消政府对商业机构的控制,私有化就是把公有资产转成私有资产。结构调整是世界银行与其他贷款组织针对要贷款的第三世界国家提出的先决条件。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财富。也许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始者们的初衷是好的,他们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铲除贫困。可在事实上,这些机构以及他们所使用的方法,不仅加大了人们在财富上的差距,而且还恶化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环境与文化。即使按世界银行自己对贫困的定义,穷人的总数也一直在增加。
沃尔夫森先生希望我就此问题多讲一些,我告诉他全球化或者更确切些说市场原教旨主义是一种邪恶的宗教。这种宗教不仅被强加于发展中国家,而且还强加于发达国家,它驱使人们在一个永无止境的贪婪与不安的循环中去挣更多的钱,获取更多的财物。世界银行与其他类似机构认定工业化、货币经济与现代性优于农耕传统、生存(subsistence)经济和本地化(indigenity),进而使全球化成#小说为一种新的殖民主义。现代化一词在事实上仍有种族主义的烙印,因为它的前身就是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