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3)
因为满汉相防,清政府向来希望能把湘军边缘化,甚至包藏祸心,有借太平军之手灭掉湘军的想法,所以不论曾国藩如何忠心耿耿,咸丰也不会把控制全局的大权交在曾国藩手里。
要不然他当年就不会发出一句
“刚去掉半个洪秀全,又来了一个曾国藩”的感叹了。事实上,以绿营为主的江南、江北大营根本@黄色,它们在南京城下也根本危胁不了太平天国,要不然也不会围了整整七年也没半点成果。
如果洪秀全有战略眼光,他应该认识到江南、江北大营根本不是太平天国最主要的威胁,而在长江沿线一块块啃硬骨头的湘军才是最大的麻烦。
可惜,洪秀全建都后只知享受荣华富贵,根本没有什么战略眼光,他手下像杨秀清、石达开这些有本事的人,也被一场洪秀全亲手发动的天京内乱逼得死的死、亡的亡、出走的出走了。
洪仁虽然有政治才能,却缺乏军事眼光,再说他来的晚,哪知道这是一盘争天下的大棋,所以他一招貌似凌厉的攻势,却替湘军搬掉了绿营,使得曾国藩彻底坐大,坐收渔人之利,成了控制全局的人。
至此,三个人的棋变成了两个人的棋,曾国藩从容布局,尽得先手,太平天国正是在最大的胜利中大势已去。
围棋最讲究布局,也同样讲究争势,曾国藩一介文人带兵,最大的特长正在于这两个字上。
因为特别看重布局与趋势,所以曾国藩不急于挺进南京,所以他步步为营,包括开辟安徽战场之后,他也还是按照既定的布局思路稳扎稳打。
因为有这样的全局观,所以曾国藩思来想去,把湘军老营安在祁门。因为从地形看,东流虽然比祁门要好得多,但从地理位置看,祁门东连徽州,南达景德镇,是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的地方。
对于赣、浙、皖三省战局乃至长江中下游战局来说,祁门都是一个枢纽之地。
对曾国藩这样的棋迷来说,祁门就像围棋中的一个实眼,是他必控之地,正是他安设大本营的理想之处。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即便看到祁门的地形后有所犹豫,也还是按既定方针扎下了大营。
甚至在太平军兵围祁门,他准备棺材要自杀的时候,他也不认为这个决定是错误的。
就算他逃过一劫,最终移师东流后,他还是不认为对祁门的选择是错误的。
因为这是他这盘战争大棋的
“局”和
“势”所决定了的。这才是他心中更高的判断标准,所以他在心底,并不认为祁门之误,是一个彻底错误的抉择。
所以事后他曾在给手下大将李续宜的信中回忆祁门被围与移师东流说:“三旬危险之际,鄙人不肯移出岭外,此固执之挺经也……即定计于二十六日移驻之东流,此通融之挺经也。”(《曾国藩全集·书札》)
因为满汉相防,清政府向来希望能把湘军边缘化,甚至包藏祸心,有借太平军之手灭掉湘军的想法,所以不论曾国藩如何忠心耿耿,咸丰也不会把控制全局的大权交在曾国藩手里。
要不然他当年就不会发出一句
“刚去掉半个洪秀全,又来了一个曾国藩”的感叹了。事实上,以绿营为主的江南、江北大营根本@黄色,它们在南京城下也根本危胁不了太平天国,要不然也不会围了整整七年也没半点成果。
如果洪秀全有战略眼光,他应该认识到江南、江北大营根本不是太平天国最主要的威胁,而在长江沿线一块块啃硬骨头的湘军才是最大的麻烦。
可惜,洪秀全建都后只知享受荣华富贵,根本没有什么战略眼光,他手下像杨秀清、石达开这些有本事的人,也被一场洪秀全亲手发动的天京内乱逼得死的死、亡的亡、出走的出走了。
洪仁虽然有政治才能,却缺乏军事眼光,再说他来的晚,哪知道这是一盘争天下的大棋,所以他一招貌似凌厉的攻势,却替湘军搬掉了绿营,使得曾国藩彻底坐大,坐收渔人之利,成了控制全局的人。
至此,三个人的棋变成了两个人的棋,曾国藩从容布局,尽得先手,太平天国正是在最大的胜利中大势已去。
围棋最讲究布局,也同样讲究争势,曾国藩一介文人带兵,最大的特长正在于这两个字上。
因为特别看重布局与趋势,所以曾国藩不急于挺进南京,所以他步步为营,包括开辟安徽战场之后,他也还是按照既定的布局思路稳扎稳打。
因为有这样的全局观,所以曾国藩思来想去,把湘军老营安在祁门。因为从地形看,东流虽然比祁门要好得多,但从地理位置看,祁门东连徽州,南达景德镇,是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的地方。
对于赣、浙、皖三省战局乃至长江中下游战局来说,祁门都是一个枢纽之地。
对曾国藩这样的棋迷来说,祁门就像围棋中的一个实眼,是他必控之地,正是他安设大本营的理想之处。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即便看到祁门的地形后有所犹豫,也还是按既定方针扎下了大营。
甚至在太平军兵围祁门,他准备棺材要自杀的时候,他也不认为这个决定是错误的。
就算他逃过一劫,最终移师东流后,他还是不认为对祁门的选择是错误的。
因为这是他这盘战争大棋的
“局”和
“势”所决定了的。这才是他心中更高的判断标准,所以他在心底,并不认为祁门之误,是一个彻底错误的抉择。
所以事后他曾在给手下大将李续宜的信中回忆祁门被围与移师东流说:“三旬危险之际,鄙人不肯移出岭外,此固执之挺经也……即定计于二十六日移驻之东流,此通融之挺经也。”(《曾国藩全集·书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