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青年”与“反抗的悲歌”--论约翰·..

“愤怒的青年”与“反抗的悲歌”--论约翰·..

“愤怒的青年”与

“反抗的悲歌”--论约翰·韦恩的创作的形象塑造,大胆直率的文学语言和下层社会的表现视角构成了他对战后英国现实的嘲讽和批判。

六十年代中期,随着这场文学运动的慢慢退潮,韦恩的创作也主要转向诗歌和文学批评。

韦恩的塑造了一系列

“愤怒”的青年的形象。他们对战后@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现存秩序持批判态度,具有强烈的叛逆情绪,并拒绝接受传统的道德观念,从而与现行的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他们的愤怒首先是针对教育的。他们大多出身中下层阶级,但比起他们的父辈来,他们有了较多受教育的机会,甚至可以进入名牌大学深造。

应该说,较多的受教育机会也就意味着较多的就业机会及较多的改善社会地位的机会。

这无疑体现了社会的进步,这也正是人民大众长期斗争的成果。但愿望与效果、理想与现实常是矛盾的或不统一的,而且,等级思想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因此,即使是大学教育也并不保证就能把一个来自中下阶层的子弟造就为国家的

“有用之才”或

“社会栋梁”,四十年代中期英国工党实施的教育法案无法实现让他凭借所受教育出人头地甚至飞黄腾达的金色梦想。

这样,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一旦走出校门,就会发现自己在现实面前进退失衡,难以立足。

于是,他们对所受的教育深感失望,不禁满腹怨恨。韦恩的由此触及了一个十分现实且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受过教育的来自中下层的青年或平民子弟的出路问题。

这可以说是一个十九世纪的主题:一个青年如何在社会立足?但在韦恩笔下,这一主题具有二十世纪的或者说现代特征:这代青年对社会和人生缺乏足够的信心。

《误投尘世》的主人公兰姆利步出大学校门,感到无所适从,无路可走,前途渺茫。

他将他遭遇到的这种失败、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打死父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打死父亲
上一章下一章

“愤怒的青年”与“反抗的悲歌”--论约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