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风情那么简单
不只是风情那么简单
——《寻找消失的民国杂志》读后
-柏林自由大学文学博士
吕静桦
韩晗是我比较了解的一位文化学者,从他18岁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开始,在这纷杂的出版领域,他笔耕不辍,但却剑走偏锋,誓走精英路线,颇有当年梁实秋、邵洵美的遗风,无一本媚俗低俗庸俗,可谓是本本高雅、字字珠玑,这本《寻找消失的民国杂志》亦不例外。
近年来,“上海风情”成为了一个符号,事关老上海的建筑、音乐、文学乃是生活方式,皆因张爱玲、老唱片在全国推广,但若问这些小资拥趸们,“上海风情”究竟是什么?我估计,能够回答上来的,百里恐怕无一。
《寻找消失的民国杂志》便是一部事关“上海风情”的文化学术专著,邵洵美、周煦良、傅雷、陈西滢、张爱玲…笔下的风流人物何止上万?吉斯菲尔路、多伦路、哈同路、霞飞路、玻璃电台、香粉广告,张张图片诱人,韩晗从老杂志里下了狠手,九种老刊物囊于一书中,堪称当下无出其右的“精读杂志”之作。果然,新书甫一出版便惊海内,引起王德威、张隆溪两位顶级学者的好评。
我相信,韩晗不是在跟风,不是在媚俗,这是他研究的路数,是他试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寻求破解文学困境的一次反思。诚如他所言,这本书乃是他博士论文的一个起点。这句话还倒真显现出了他难得的气魄——博士论文的起点竟然是这部专著,谁又敢置喙这本书有着媚俗之处?
所以说,韩晗这本没有“跟风”的书竟然不小心地碰上了“风”,潮流几十年轮一遭,有谁知道下一次潮流是什么?韩晗苦心经营钻研多年的学术,在这“上海风情”蔓延的当下,一下子成了文化热点,这倒应了一句古话,功夫不负有心人,无心插柳柳成荫。韩晗是否因此书成为这领域内的拔筹学者,或未可知焉。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韩晗并非“不解风情”,他乃是大解风情之人,圈内人皆知,韩晗喜品红酒,玩收藏,还在《外滩画报》上写过专栏,赵毅衡曾赞誉过韩晗是“五四风骨的文化人”。由此可知,韩晗与笔下那些风流人物乃是“穿越”般的心灵沟通,大抵也只有心的沟通,才会倒腾出这样如行云流水但却不只是有关“风情”的文字,真道是让人手不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