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时代的慢风景

高速时代的慢风景

高速时代的慢风景

从广州向南,上佛开高速,转开阳高速,满眼蓝天白云、青葱绿意,视线却常常会被一种奇怪的建筑撞来撞去,那是阡陌纵横间一座座古意盎然的小楼,它们没有任何前奏地拔地而起,深灰色的墙体显然已被时间与风雨反复打磨,有的尖顶如微缩版哥特教堂,有的圆顶拱门如罗马式建筑,有的廊柱繁复有小型希腊神庙之风,浓浓的西洋风格建筑简直使人怀疑自己置身异域。可这里分明是开平乡间啊!如果不懂得开平侨乡的历史,不知道百年前那些辛酸与喜悦,真会怀疑这些奇异的小楼自己漂洋过海从山长水远的欧洲来到这里。

这就是有名的开平碉楼,以短短的百年历史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我们这个随便一个名胜动不动就有千年历史的国度,也算是一件特别的事。

开平地处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色色小说县之间,新中国成立前是有名的“四不管”地区,土匪作恶,社会治安十分混乱,加上洪水经常泛滥,当地人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家园建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坚固。坚如碉堡、形如炮楼,击得退山贼,挡得住洪水,这便是碉楼最原始的功能需求。

碉楼上的尖顶和巴洛克式的圆顶和亦中亦西的风格则来自当年以十万计的“金山伯”。19世纪中叶,中国乡间形势动荡,民不僚生,此时正值美国和加拿大开金矿、修铁路,急需大量劳工,美加公司便把眼光投向了廉价的中国劳动力。那些外国公司到中国沿海寻找劳工时,要求签署条件苛刻的契约,一旦签下不得反悔,如同卖身,这份契约被称为“猪仔纸”。签下“猪仔纸”的人们坐上当地称为“大眼鸡”的简陋木船,本是用于沿海找鱼的船却用来飘洋过海,条件之恶劣可想而知。在路上幸运地活下来,又在开金矿、修铁路和种族歧视的风暴中九死一生的金山伯终于攒够了钱回到乡里,第一件事就是一舒心中积怨,建一座漂亮的碉楼光宗耀祖。他们走过千山万水,看过各国不同风格的建筑,也许只是凭着心中印象,也许是靠了一张风光明信片,天才的他们便和工匠一起,白手建起未来的家园。小小的钢门铁窗,是为了防御外敌,门窗一关,小楼便是保险箱,无论是土匪还是日本鬼子都有久攻不下的故事。中式厅堂和摆设,是因为家中老人的要求,也是居家生活的习惯。每层楼都有厨房,既有“多灶头多儿孙”的意思,也是为了洪水来时撤到楼下也可以埋锅做饭。顶上的“燕子窝”,是带有各式射击孔的防御性岗亭,打敌人用的。华丽的尖顶、圆拱和廊柱,是为了让小楼更气派,也是多年留洋经历的纪念--就这样,一点一滴,形成了开平碉楼独特的建筑风格,正是中西合璧、亦中亦西。

当年的碉楼给主人带来了很多麻烦,惹眼的碉楼就像一个村的财富标志,山贼们只要找到一幢漂亮的居楼,基本上就是找到一户有钱人家。国民党政府还曾经开征“碉楼税”,美其名曰为保护碉楼而设,实际上不过是为了明目张胆搜括华侨。

知道了碉楼的这些惨痛历史,我完全不会责怪乡野碉楼看守者那戒备的眼神,也不敢嘲笑他们不肯拍照是封建迷信,这些历经磨难的小楼里曾经降临过一波接一波的灾难,太多可怕的过去,像年轮一般一道道刻进眼前这些老人深深的皱纹里,他们晚年的全部意义,也就在于守着这栋家庭的骄傲,迎接像我一样的不速之客。我会尊重他们,无论是他向我索要5元10元,还是严辞拒绝我的某项要求,我都会像尊重碉楼一样尊重他们。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越爱越明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越爱越明白
上一章下一章

高速时代的慢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