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大坝(1)
第四章:大坝
我上写作课用的是中国出版的教材《写作手册》(AHandbookofWriting)。跟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一样,里面的政治用意一览无余。其中的“议论文”那一章所使用的范文叫做“三峡工程的益处”。
这是一篇典型的五段式文章,文章的开篇讲述了人们反对该工程修建的几大风险:自然风景和历史名胜被淹、所危及的物种可能濒临灭绝、纵深四百英里的水库大坝容易招致地震、滑坡和战争破坏的威胁。“总之,”文章的第二段总结道,“该工程所面临的风险太大,很难说有什么益处。”
紧随其后的两个句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的担忧和风险不无道理,”文章继续写道,“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接下来,文章的作者对其中的益处进行了描述——发电量增加、航运条件改善、洪水得到控制——最后的结论是三峡工程利大于弊。
对于教授这样的论说范文,我在道义上感到有一些顾虑,因为这个话题自1987年以来是被禁止公开讨论的——这仿佛是在所谓的议论文脸上扇了一记耳光。往坏处说,这是一次宣传演练;往好处说,也不是特别光明磊落。但是我没有其他教材可用,而这篇文章在除去其中的政治宣传后,倒是提供了文章结构分析的很好范例。我的工作正是教会学生如何写作类似的文章,于是我就径直教*了起来。我在琢磨,没有必要因噎废食。
那个学期剩下的时间里,我因为学生在作文中大肆应用那种承上启下句而备受折磨。他们习惯了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就经常性地套用这样的范例,甚至到了抄袭的程度。他们已经成了积习难改的文抄公,就算两三个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一模一样,也毫不稀奇。很难真正意识到这样的做法是错的——全校上下的学生得到的教诲就是模仿范文、抄抄写写、不加质疑地接受,他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我告诉他们“三峡工程”是一篇很不错的范文。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并在随后的作文中借用了这篇范文的玄妙之处。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一篇关于学生要不要做早操的议论文,很多人一开始就写到了早起锻炼的各种好处。之后,学生们全都转换了行文:“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有些学生即使是从反例写起,也采用了几乎一模一样的承上启下句式。后来,我又布置学生就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写一篇议论文,他们在开篇部分列举了哈姆雷特的弱点——优柔寡断、对奥菲利亚太冷酷——到此为止,很多学生的作文似乎都写得相当不错,可那个讨厌的句子不知从哪里又一下子冒了出来:“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开始感到厌恶,反复跟学生讲,这是个令人反感的转折句,但它仍旧不断地在学生的作文里露面。最后,我只好认输,无奈地自我安慰着,巴不得有一天长江被大坝拦腰阻断,江面上升,江水卷走所有的《写作手册》,把它们卷进大坝底下那七百兆瓦的发电机里搅个稀巴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