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书评

名家书评

名家书评

蒋韵:这是紫书对自己的挑战,也是对“长篇”和想象力的挑战。那些落日般的岁月,挟带着诡谲如基因密码与血色般起死回生的新鲜,扑面而来。于是,我看到了文字后面作者那一双不同寻常的、超越了年龄和时光的奇异的眼睛。

王德威:不论是书写略带史话意味的家族故事,或是白描现世人生的浮光掠影,黎紫书都优以为之。而营造一种秾腻阴森的气氛,用以投射生命无明的角落,尤其是她的拿手好戏。

黄锦树:在文学条件异常贫瘠的马华文坛,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黎紫书都是个奇迹。在马华文坛,她之崛起是因为她以二十余岁之龄、在短时间内连续获得国内外(尤其是马来西亚与台湾)的文学大奖(尤其是花踪文学奖与联合报文学奖)……这种传奇性是确实的,可能也是自有马华文学以来最大的传奇。显然她在文学上具有非凡的天分,也许曾在创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从她已发表的作品来看,她对当代中文小说(不论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留台)的技术与风格是娴熟的、对人性的曲折隐微,也有相当深入的洞察。

郑树森:《告别的年代》是一本发问之书。它也尝试提出答案,但答案总是多于一个,而且没有终极对错。重要的还是问题本身,也即是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和为什么要这样地问。

马华女性书写第一人。

董启章:《告别的年代》这样的一部“大书”(不是就字数而言,而是就立意而言),而又用了虚实互涉(或曰后设小说)的手法,让书中人物都在追求、阅读和合写一部同样称为《告别的年代》的“大书”,似乎就是把马#小说华文学的整个历史,以《告别的年代》这部既属虚构也属实体的长篇小说建构起来,并加以承载。饶有意思的是,小说中多次提到,这部传说中的《告别的年代》很可能被置放于图书馆一个偏僻的书架的“最低层”、“最靠墙”的位置。“那角落最惹尘,也最容易被遗忘或忽略。”黎紫书所想象的马华文学,不得不采取这样的“边缘”位置,以被忽略或遗忘但却终有一日会被重新发现的姿态,以一部包罗万有、虚实兼容的“大书”,去见证自身在时光中的存在和不灭。

骆以军:我觉得这本小说,或可视做某种失传小说技艺的活生生复现,华丽的戏台从不可能的虚空被汹涌创造出来。作为读者,我觉得无比幸福;作为同代华文小说创作者,我觉得她是屈指可数、顶级的、恐怖的对手。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告别的年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告别的年代
上一章下一章

名家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