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溪的意外发现(1)

地狱溪的意外发现(1)

地狱溪的意外发现

2003年,蒙大拿州拉塞尔保护区的地狱溪组地层,著名的恐龙猎人、蒙大拿州洛矶山博物馆的霍纳(JackHorner)教授带领一支挖掘队正在采集一件暴龙化石。地狱溪组是什么?地狱溪组在恐龙研究上极为重要,因为它是世界上蕴藏晚白垩世恐龙化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且是已知少数跨越K/T界线K/T界线是指介于白垩纪(CretaceousPeriod,简写为K)与第三纪(TertiaryPeriod,简写为T)之间的界线。的恐龙化石层之一。使地狱溪名声远扬的是1902年在此发现的第一具暴龙化石,迄今世界上24具较完整的暴龙骨骸中有11具是在这里被发现的。在6500万年前,地狱溪组是一片广袤的桃源之地,平原上遍布小溪与河流,温暖的气候与丰富的雨水滋养着大片针叶林与开花植物,与此相适的是大群动物,龙啸兽嚎鸟鸣,好不热闹。所以今日的地狱溪地区虽是鸟不生蛋的恶地,却成为古生物学家的天堂。霍纳带队在拉塞尔野生保护区挖掘到这头暴龙,编号为MOR1125。挖掘结束后,霍纳调动直升机把化石从荒郊运至博物馆。这时候,一根包裹在围岩中,残长约1.07米的大腿骨化石对直升机来说过于巨大,霍纳不得不把它切成两段。古生物研究就是这样充满意外,就在霍纳还在为如何黏合这两块巨骨而郁闷不已的时候,蒙大拿波兹曼实验室的古生物学研究生施韦策(MaryH.Schweitzer)却有了意外的发现。施韦策的同事指出,显微镜下那薄薄的化石切片@中好像有一些红色的小球。施韦策当时就觉得,一定是哪里搞错了吧?毕竟,传统的古生物学观点认为,动辄上千万年的恐龙化石里只会留下矿化的不活泼物质,所有的有机物质,如细胞、组织、色素和蛋白质都已经消失殆尽。但眼前的景象却令人摸不着头脑,在那浅潢色的坚硬组织里,有一条蜿蜒的血管,一些微小的构造就位于血管中,每颗小红球都有一个暗色核心,非常类似细胞核。这正是爬行动物、鸟类等非哺乳类动物的血球特征,因为哺乳动物的红血球并没有细胞核。霍纳听到了这个有趣的消息,匆匆赶来,作为一位患有阅读障碍症、思维方式不同于常人的古生物学者,他注定是施韦策的伯乐。他凝视着显微镜下的物体,目瞪口呆,片刻之后,他抬起头来看着施韦策,皱起眉头问道:“你认为它们是什么?”“我没有主意,但是它们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确实很像血球,而且出现的位置也符合。”施韦策小心翼翼地答道。“那你就去证明它们不是!”霍纳掷地金声。这一句话改变了施韦策的研究方向,她向这个让人难以抗拒的挑战进发了!如果尽全力也不能证明它们不是血球,那么她就有惊人的大发现!从那时起,施韦策主导的研究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把恐龙做成大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把恐龙做成大餐
上一章下一章

地狱溪的意外发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