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鲜为人知的那些事(1)

包拯鲜为人知的那些事(1)

包拯鲜为人知的那些事

包拯是北宋仁宗时代的名臣,是历史上著名的好官、清官。《宋史-包拯传》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这个记载,不仅说明包拯刚毅为官,使“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而且为政多创举,如他改革了诉讼制度。在北宋,平民要告状,得通过“门牌司”层层上递案件。刁滑的小官吏,就是利用这个机会讹诈百姓。包拯裁撤门牌司,人们可以直接接触办案官员,使“吏不敢欺”。

包拯的刚正不阿、一心为公、两袖清风、明察秋毫等品质与为政行为,不仅在历代影响都很深远,对今人亦不无启迪。

激浊@扬清刚直

包拯,字希仁,安徽庐州人。北宋天圣进士,先后任天长县令、权开封府、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人称“包青天”。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包拯任监察御史,曾直面天颜三谏反对超擢张尧佐。

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志大才疏,为人浅薄,却凭借张贵妃的这层裙带关系,在仕途上春风得意。最初,张尧佐被委任为“三司使”。包拯极力反对,向皇帝谏议说,像张尧佐这样的人,就连小官也没有资格做,更不用说“三司使”这样显赫的大官了。但是,宋仁宗一心想讨张贵妃的欢心,不但不理会包拯的谏议,反而又加封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非常痛心,继续上谏,坚持怒责张尧佐,可是仁宗仍然置若罔闻。到了第二年,更加封张尧佐出任宣徽南院使。包拯第三次向皇帝进谏,痛加陈词,甚至在朝廷上跟皇帝当面辩论起来,终于迫使皇帝罢了张尧佐的官。张贵妃老大不高兴,一再在仁宗耳边吹风,为其伯父张尧佐说情。宋仁宗告诉她说:“包拯进谏时,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

宋祁是北宋文学家。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曾上疏认为国用不足在于“三冗三费”,三冗即冗官、冗兵、冗僧,三费是道场斋醮、多建寺观、靡费公用,主张裁减官员,节省经费。并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新唐书》大部份为宋祁所作),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宋祁本是殿试时的状元,宋庠为探花,但章献太后刘娥不同意,谓弟不可以先兄,将宋庠定为状元,而置宋祁为第十名。世人称誉兄弟俩为“双状元”,分别称为“大宋”、“小宋”。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历史也能这般幽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历史也能这般幽默
上一章下一章

包拯鲜为人知的那些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