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3)

北伐(3)

当然,另一种说法是郑成功起兵应该在安平,而非小金门。无论如何,一面旗子在那个阴郁幽森的年代里好歹竖起来了——招讨大将军。这曾是那位已经被清朝廷所杀的隆武皇帝朱聿键赏赐给他的一个封号,这时索性就在天地间张扬起来吧。1656年,他甚至将厦门改为“思明州”,公开昭示怀念并欲恢复明朝之意。

渐渐有人往这面旗子下聚集了,沿海各地不愿归顺异族的百姓以及郑芝龙残留的余部,他们各自带着忐忑不安与隐约的期许一拨^H小说拨投奔而来。武装队伍壮大得非常快,并且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很快就在中国东南沿海土地上生长拔节,成为令清王朝坐立不安的一根利刺。

无海即无家,这曾是郑芝龙一贯的理念,现在轮到郑成功将其继承与发扬了。

除了按明朝例,在厦门建立政机机构,委任吏官、户官、礼官、兵官、刑官、工官等官职外,郑成功还在厦门、苏杭等地设立商行,把内地货物集中到厦门上,然后贩运到日本。当时设在台湾的英国商馆估计,台湾每年平均有十四五艘大船赴日本贸易,另有五六艘大船赴马尼拉贸易。经济的强盛,令他的兵马迅速扩大。鼎盛时期,他所拥有的水陆精兵达到了20多万,战舰5000余艘。

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接受吏官渊庚钟、工官冯澄世、参军陈永华等人的建议,郑成功率17万大军开始浩荡北伐。他的目的地是南京。作为明朝开国京城以及南明政权的定都之地,南京在郑成功心目无疑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如果能够攻下南京,并且再趁机收复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即可以凭半壁江山与清对峙。

正是怀揣着这样的一种理想,郑成功出发了。

这是一支壮观的队伍,据说“连樯八十里,见者增栗”。然而队伍行进得并不顺利,农历八月初十,船队在羊山突遇飓风,船翻百余艘,人亡数千名,甚至6位姬妾以及他的第四子郑睿、第七子郑裕、第八子郑温也一同葬身鱼腹。

第二年五月,他再率大部队北上,一路挥马扬帆水陆并进,先后攻下了瓜洲、镇江、芜湖等一大片地区,再抵崇明,入长江,七月初七逼近南京。很顺利,一切指日可待。他太兴奋了,眺望钟山,思绪万千,挥笔写下了《出师讨满夷自瓜洲至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过台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过台湾
上一章下一章

北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