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惊世木牍(7)
对木牍的记载仅出现在传世的史料上,实物从未被发现过。西周的典籍早在王子朝时代就已经失踪了,散落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珍贵文献,已经被秦王嬴政统一后烧了个干净。
姬顺臣在渐渐平静下来后终于可以视物了,他找到了放大镜,戴上白手套,开始对木牍作详尽细致的观察。
他发现木牍的性状在经历了几千年岁月后,保存依然相当完好,他甚至能看见木牍上清晰的纹路。木牍显然受到了桐油或者某种神奇植物汁体的长时间浸煮,不排除有漆过的可能,这才使它在地下千年而不朽成为一种可能。
古人在四千多年前就掌握了油漆技艺,《夏书?禹贡》记载:“济河惟……厥贡漆丝。”这就是说在禹的时候,人们已经把漆器作为贡品了。西周时期,运用漆的技艺已经十分成熟,《诗经?唐风?山有枢》:“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明确记载了那个时候的人们对漆的使用,秦岭地区直到现在也是漆树和桐树的丰产之地,和秦岭遥遥相望距离不远的古周原西周帝国,能做出如此精美的木牍并不奇怪。
姬顺臣分析,木牍正反两面是先刻绘好书画,再对其进行严格的工序复杂的防腐处理,以便长久保存。它可能是西周某个王的秘藏之物,或许是启开绝密的王室高级档案保险柜密钥的组成部分。
其凸凹的外围大致形状为青铜礼器鼎的造型^H小说轮廓,中间最凸出部分,为太阴太阳两极的对称之势,象征黑夜和白昼永不终止的交替,河洛数理点缀其间,但对应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以及天干地支等数理的象征性符号的位置,异常杂乱却又遥相呼应,或许这根本就不是易数符号,而是天上星斗的位置方向——反正看上去总让人匪夷所思,摸不出任何头绪。
姬顺臣把木牍翻过来,背面的金文他一眼就能看出,具有鲜明的西周的特色,和青铜器的铭文异曲同工,因木牍仅有一半,所以上面的文字便成了断章。但姬顺臣还是从文字里捕捉到了一些信息,很明显,这是一篇关于“九鼎”的颂词。文字里有《山海经?海外西经》里失去头颅的刑天等怪异的人物,难道他们是看守“九鼎”的吗?还有《山海经?五藏山经》等里面的一些古老的地理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