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21)
如果语言的系统能给我们一些民族间历史关系的线索,汉语和藏语的近亲关系也支持了我在上面所提到的羌人是汉藏之间的联结环节的假设。从这个线索再推一步,我们又看到了和藏语近亲的彝语。而彝语的来源有许多学者也认为是羌语。胡庆钧教授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彝族条目里是这样说的:“约在4000~5000年以前,羌人早期南下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为僰(濮)。僰系‘羌之别种’……公元4世纪初,羌人无弋爰剑之后自甘、宁、青一带河湟地区南下,到岷山以东,至金沙江畔,发展为武都、广汉、越嶲诸羌……是羌人南下的较晚支系。”
彝族在1982年人口普查时有545万人,如果加上彝语系统的哈尼、纳西、傈僳、拉祜、基诺等族,将有755万人。在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超过了回族。彝族所居住的横断山脉,山谷纵横,构成无数被高山阻隔的小区域,其间交通不便,实际上属于同一族类的许多小集团,分别各自有他们的自称,也被他族看成不同的民族单位。现在说彝语的人已被认为是属于不同名称的五个民族。即是包括在彝族范围之内的人,也还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当蒙古军队进攻南宋,道出四川、云南、贵州时,彝语系统的各集团大多联合起来进行抵抗,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名称:罗罗。这个名称在民间一直沿用到解放时。但因为被认为是一种歧视的辱称所以被废止了,而采用彝这个名称。
彝族在云贵高原长期在各地掌握过地方权力。元明两代均利用彝族本族的统治者作为臣属于中央政权的土司,是一种间接统治的方式。清代通过“改土归流”,进行直接统治,部分交通方便的地区,由于大量的汉人移入,在公元1746年有人记载在东川、乌蒙等地已经是“汉土民夷,^H小说比屋而居……与内地气象无异”。
彝族的社会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即使在解放前夕,在城镇上还自认是彝族的社会上层和汉人往来中表面上已辨不出有什么差别,而且在地方政治和经济上还掌握着实权。但在偏僻的山区如四川的凉山,却还保持着其特有的奴隶制度,并成为独立的“小王国”,不受区外权力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