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时机(1)

第一章 时机(1)

第一章时机

1974年12月的一个周末下午,我走在前往哈佛广场的路上,全然不知自己的人生即将发生改变。那天正下着雪,天气很冷。我已经21岁了,却身处迷惘之中。几周之前,女友去了3000英里外的西雅图--那里是我们的故乡,而我还要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度过三个学期才能毕业(过去两年中我已经休学两次了)。此时的我在一家名叫“霍尼韦尔”的公司里打工。这家公司在一座又脏又乱的住宅楼里,工作也没有什么前途。我还有一辆汽车,1964年的克莱斯勒“纽约客”,极其费油。若是到第二年的夏天再没有什么转机的话,我就只能先回去上学,完成学位了。

那段时间里,经常在我生活中出现的是哈佛大学生比尔·盖茨。我们相识于湖畔中学湖畔中学(LakesideSchool),是一家私立中学,位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以北的哈勒湖区(HallerLake)。--译注,那时他上八年级,我在十年级,从那时起我们就混在一起。我和比尔一起学会分析电脑编码,并在十多岁时就涉足了一桩后来失败的生意,肩并肩做着专业编程工作。正是比尔鼓动我来到马萨诸塞州,准备一同退学,共同创建一家科技公司。而后,他一转身又去上学了。比尔和我一样,都不安分,总爱尝试新鲜事物。

比尔和我一直在撒网般地找寻商业项目。我们想,最后还是应该写个软件,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才华的。有时我们在哈佛比萨屋里,一边享用咖啡或辣肠馅饼,一边幻想着未来的创业生活。有一次我问比尔:“要是一切顺利,你觉得我们的公司能办得多大?”

他回答道:“我想会有35名程序员的规模吧!”对我来说,那可真是个雄心壮志。

自从20世纪5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面市之后,前卫的思想家们就曾设想功能更强大、价格更实惠的电脑问世。1965年,年轻的物理学家戈登·摩尔在《电子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预言。他宣称,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最多晶体管数量将会每年翻一番,而芯片的成本保持不变。在1968年参与创立英特尔公司之后,他又把这个定律略作修正,将更新周期改为两年--即便如此,增幅仍然是巨大的。类似的趋势很快在电脑处理速度和磁盘存储容量方面显现。摩尔定律体现出简单而深远的观察力,直到今天仍然正确有效。随着芯片技术的不断推进,电脑的运行速度会迅速地变得越来越快,价格越来越便宜。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我用微软改变世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我用微软改变世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时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