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前言(1)

前言

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十年里,如果你是一名活跃于商界的经理人,制造领域的全球化现象对你来说绝不会陌生--?纵然你未必尽知这一现象的范围所及。然而无论怎样衡量,其规模都堪称巨大。2006年,美国的贸易占GDP的比重为28%,与之相比,1970年的数字是11.1%,1990年是20.4%。12006年,美国公司用于制造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是60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66%。2

这一现象背后的理由不绝于书,有些是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焦点。被提出的理由包括海外的低成本劳动力、较少的管制约束、接近新兴市场(因而在这些市场的销售更为便利)、能够将本土资源集中用于产品研发与市场营销、制造技术的同质化、各国供应商群聚效应的兴起等不一而足。

但是一个与此平行的现象正在当前发生--?另一种类型的离岸转移:服务全球化。这一新现象可能很快在规模和范畴上超过它在制造业的表亲。

我们把这现象称为“服务大转移”。

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现象,大多数公司经理人对其意义的理解堪称甚少。诚然,我们很多人都听过一些大公司把呼叫中心和基本业务流程(例如软件开发、薪酬管理、账单处理)搬迁到海外的故事。在基本的层面上,我们大多数人都能理解这些现象背后难以抗拒的逻辑。就致电反映自己对信用卡上一笔账单记录有异议的客户而言,呼叫中心的客服代表是位于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人,还是印度的班加罗尔人,这实在无关紧要。但对企业来说,如果在班加罗尔雇用这名客服代表比在奥马哈成本更低,而且如果这名客服代表能够成功地解决这个争议,那么这个服务岗位就很可能转移到国外。

实际上,这种转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发生。

不过迄今而言,要就这正在发生的事情描绘一幅清晰的图景--?究竟是何事,在哪里发生,为何发生--?还是一件为难之事。这些职位去向哪里?谁正在从服务全球化中受益?这益处有多大?什么样的公司从服务的离岸转移中获益(+激情小说或可能获益)?它究竟如何运行?在这领域中哪些因素构成一个优秀的伙伴?这一趋势对公共政策而言有何意义?如果企业赖以存在的基础在发生着板块漂移般的变化,企业如何进行长远投资?

这些就是我们将在《服务大转移》这本书中提出并要回答的问题。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服务大转移:抓住离岸外包的最后机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服务大转移:抓住离岸外包的最后机遇
上一章下一章

前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