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需要“小镇式繁荣”(1)
鸟巢之上,雄鹰飞翔。
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巨龙或跃在渊。而奥运会的落幕,亦正是北京未来时代的序幕。
内城合并,惹起北京未来发展之路的争议。
事实上,在内城合并的同时,北京需要外城的分散。
与所有头枕高山的战略要地一样,北京向北,被关山阻隔,唯有东扩南进,才能与天津连成一体。
无论是通州新城的发展,还是亦庄的崛起,或者是南城的异军突起,都是北京未来实现普遍繁荣的征兆。
作为典型的“圆环套圆环公司”,北京的繁荣逐步扩展到了四环外,但是,外城与内城之间,差距巨大。珠三角小镇的普遍繁荣,或可为北京所借鉴。
同为世界之都,东京和伦敦,均已实现区划的分散。而北京城区却不到10个,每个区都过于庞大,分拆北京,按照功能细分城区,实为大势所趋。
未来环渤海区要赶超珠三角经济区,需要比拼的不仅是大城市,还有小城镇,只有小镇的普遍繁荣,才是真正的繁荣。
第一节分拆北京,大势所趋
2010年3月1日,世界城市建设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此时正是两会前夕。论坛的召开似乎宣示了北京欲在未来成为世界性城市的决心。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事实上,自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已跃升为全球性城市,甚至很多媒体认为北京是“令人惊叹的城市”。在奥运会@次年,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亦宣称,要把北京建设成世界性中心城市。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的崛起,亦代表着中国国运的走向。北京成为国际性大都市,从某种意义上说,亦是中国大国崛起的象征。
香港《大公报》曾撰文,质疑“北京离世界城市有多远”。从城市外貌上来说,北京已经与世界性城市差别不大,但是,如果不能对都市功能定位、城市布局、城市管理进行更新,北京之于世界性大城市,只能是形似而非神似。
“大城小区”是国际性城市的主流
国际性的大都市,多采取“大城小区”的城市规划模式。
“大城小区”模式乃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城市的发展其实都是一个从集中到分散、从大到小的过程。在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要集中资源发展城市,城市越来越大,各种功能也越来越复杂,最后,城市无法承受巨大的负荷,出现地皮、交通、污染、治安等方面的问题。而到了城市发展后期,各个区域经过长期发展,都产生了具有特色的产业区与居民社区,在“内城”形成了分散的功能区,在周边形成了一系列卫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