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河源、湛江:珠三角的三角优势

韶关、河源、湛江:珠三角的三角优势

第一节区位优势下的未来定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的发展,与其天然的地理区位有极为重要的关联。

地处珠三角边地北角的,赫然是粤北门户韶关。

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韶关的区位优势,发生了质的变化。武广高铁使韶关至广州的时间距离缩小至40分钟,而至内陆重镇武汉只要3个小时,彻底将广东与内陆连成一体。在未来,韶关可迅速融入广州1小时经济圈和粤湘楚3小时经济圈。

时势的变化,使韶关的未来定位,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韶关将从广东的重工业基地,转型为一个集交通、商贸、工业等多位一体的现代内陆中心城市。

随着中国确立以内需为主的国策,未来广东与内地的联系将成为主流,韶关作为广东省陆上交通咽喉的地位将会重现,韶关将成为广东向内陆辐射的枢纽。

珠三角的边地东角,是被称为粤东门户的河源。

河源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祸兮福之所倚”的古语。河源位于广东东北部,东江与新丰江在市区东面交汇,是珠三角诸城市用水的主要来源地。

在改革开放初期,河源由于是广东水源地,其工业发展一直受到制约,这使河源的经济发展落后于珠三角,亦逼迫河源“杀出一条血路”。

歪打正着之中,河源成为广东实现产业“双转移”的承接者。而更重要的是,河源长期在广东地区经济中排名最后一位,工业基础薄弱的河源,竟然直接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未来工业基础,没有历史负担,因而能轻装上阵。

总体来说,珠三角是“东强西弱”,而河源,则正好临近珠三角的“东线”。深圳高新科技产业在全国举足轻重,也间接使河源成为珠三角高新产业的承接地。最近几年来,河源发展迅猛,5年平均增长速度仅次于东莞与中山,排名全省第三。

河源的成败关键,在于中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在“诸侯经济”的体制下,各地均欲以高新产业破局,甚至是传统制造业基地的顺德,也宣称未来要转型新兴产业。未来,河源能否竞争过@这些传统产业基地,以及内地广大的同类定位城市,将决定其继续沉沦,还是一鸣惊人。

珠三角的边地西角,是海港城市湛江。

湛江地处雷州半岛,濒临南海,背靠大西南,居粤、琼、桂三省交会,西靠北部湾,南出太平洋,处于亚太经济圈中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具有成为北部湾经济圈龙头的巨大潜力,与新加坡、香港成鼎足之势。

湛江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它是广东省西部和北部湾地区的中心,更是大西南的出海主要通道,是少数拥有广阔大陆腹地的港口城市。

而湛江的这些优点,又恰恰造成了其现实中的尴尬。作为广东西部中心,湛江从来似乎游离于广东之外,湛江港虽然是全国十大港口之一,但珠三角地区的海上交易,主要通过深圳—香港线完成。湛江在广东,已经长期被边缘化。

湛江通过黎湛铁路与湘桂线衔接,从而与广阔的大西南紧密相连。目前,西南地区云、贵、川、渝四省市每年经湛江港进出口物资占其全部进出口总额的近50%,湛江是大西南走向世界的主要门户。但是,大西南的经济发展,在国内尚处于落后状态,其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亦很小。

而作为北部湾的中心城市,一度传扬的湛江直辖,到现在仍然难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北部湾战略对于中国来说,更像是一个未来战略,包括湛江等北部湾诸城市,只能是处于等待中的未来之城。

“三不像”的尴尬,使湛江的定位,经常发生摇摆,至今亦难以定论。湛江的工业体系,难以与广东协调合拍;而作为大港口,又是重化工业优先选择的基地。这种错位,造成湛江工业体系的混乱——既缺少核心本土工业,但是,来自中央的大企业,却有很多落户湛江,造成了“客卿经济”现象。

某种意义上说,湛江很像是一个游离于广东体系之外的城市。孤悬西侧,远离广东的中心。也许,在未来北部湾经济兴起、越南等东盟国家兴起之际,才是湛江崛起为全国性中心城市的开端。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大国诸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国诸城
上一章下一章

韶关、河源、湛江:珠三角的三角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