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能否成为中国的龙头(1)
第二节民营经济不振是上海的大患
无奈的是,一直希望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之都的上海,其市场化程度却很低。上海经济结构不平衡,更缺少富有竞争力的企业,这使得其未来堪忧。
《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上海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3698.15亿元,其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7431.48亿元,国有企业占整个企业体系的比重为54.3%;而深圳国有企业的比重不足30%,市属国有企业(不包括中央及广东在深企业)占比更只有5%。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一片“国进民退”的浪潮中,2009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调整的纲领,除监管和优化国有资本外,头等使命竟然是“适当退出竞争性领域”。相对深圳民营经济之都的身份,上海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有企业的温室。
两地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很接近。2008年上海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为0.8∶45.5∶53.7,深圳为0.1∶48.9∶51.0。但是,两地在其支柱产业方面,则存在着巨大的差别。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是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而上海的六大重点产业则分别是汽车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虽然两地都要建成金融中心,都要以服务业为重点产业,但是,在其他核心产业方面,深圳似乎更多地偏向技术、物流等“@轻型产业”,而上海则多为基础性产业。
支柱产业上的差异,使两地经济结构存在巨大的反差。在上海,这些大产业的主体均为垄断型国有企业,而目前上海的一些知名企业,如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广电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广电”)、上海航空公司、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亦均为国有企业。
如果说深圳的民营企业是“饿大的”,上海的国有企业则更似“喂大的”。
2008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率几乎比深圳高出一倍。其国有经济投资总额高达2295亿元,比2007年猛增29%,但是,其民营经济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却比2007年减少了34.5%。
对政府投资的过度依赖,成为上海国有企业的致命伤。其成长较少依靠市场竞争,而较多依赖国家倾斜性的支持,或行政力量的垄断经营。更为严重的是,国有企业过多,不仅挤占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更造成了整个经济体系效益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