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李复暂时在李憕的留守府中住下,帮着府中的众人做点杂活,侍弄一下花草什么的。因为母亲爱花,在家中有一个不小的花圃,种了不少的花草。李复从小看着这些花草长大,也跟着学了一手,如今竟也派上了用场,做起来倒很是麻利。
李憕见他愿和府中的仆从们一起干活,没事时也凑在一起打的火热,倒是没有说什么,觉得他多和众人说说话,会有助于记忆的恢复,却没有想到李复是在尽量多听大家说话,来学习这时的语言,以尽快适应口音。
如此数天后,李憕看他很是勤快,老是主动做事,但毕竟是崔国辅把他交给自己的,总不能老把他当作仆从使用,再说他认得字,听他的口气也懂得诗词,就专门安排他去儿子李彭的书房,让他和李彭一起读书。
李憕有十多个儿子,算是一个大户,他喜欢广置产业,如今地产已极为可观,不过不在洛阳本地,而多在八十里外的伊川,他的儿子们也大多都在那里看护田产,自己身旁只有两子,一个是李彭,二十多岁,素有才情,一个是李源,此时才五岁。
李复对这个安排也很满意,毕竟这半个多月以来,和众人的交流和沟通已基本能够满足当前所需了,他现在要进一步了解更多的情况,特别是得看看现在的书籍,这对他今后生活非常有必要,所以李憕一提出来就很爽快的答应了。
李彭的书房在后院,一个人读书虽是安静,却很有些烦闷,早就想找个伴儿,如今得偿所愿,见李复来陪他读书,也很是高兴。
李复丝毫不浪费机会,如鱼得水一般开始疯狂阅读书房的藏书,虽然此时的书籍都是繁体竖排,不少还是手抄,但对小时候学过很长时间书法的他来说,并不是问题,虽有一些和现在写法不太一样的字,但还是能看懂大略意思的。
李复一天到晚的不停看书,几乎不和李彭说什么话,这么一来,李彭倒开始郁闷了,本想来个人能陪着说说话,解解烦,结果来的这位如此沉默寡言,这让他很是失望。开始以为李复是因为初来乍到,有些生疏,熟悉之后自然交谈会多起来,就没说什么,自己也继续读书,过了几天看李复都是如此,李彭便有些急了。
这天已近傍晚时分,李彭闷着头学了一天,觉得很是疲惫,抬起头来,看看一直坐在书架旁的李复还在低头看书,一整天几乎都没有动弹,不由叹口气,道:“李兄,你这么一看一天,不觉得累吗?”
李复头也不抬,下意识回道:“不累。”
李彭见他回答的爽快,心下有几分窃喜,以为他愿意聊天了,又道:“明日就是端午了,李兄可喜欢吃粽子?”
李复这才抬起头,茫然道:“什么?”
李彭无奈的又重复了一遍,李复才明白,笑道:“粽子啊,我自然爱吃。”
李彭问道:“那李兄可知道端午节的来历?”
李复一笑,端午的来历人人皆知,这时李彭却拿来问自己,看来是憋闷了许久,故意找话茬和自己说话呢,就笑道:“我怎会不知,端午是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来。”
李彭道:“是啊,我们每年端午高高兴兴吃粽子,佩香囊,可是千年前的屈原大夫却是多么凄惨,抱石自投汨罗而死,实在可敬可叹。”
李复摇摇头道:“屈原大夫葬于汨罗江可能是真的,但说他抱石投水自尽,恐不符实。”
李彭来了兴趣,奇道:“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中说屈原被流放至江滨,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乃作怀沙之赋,后怀石遂自汨罗以死。写的明明白白,是抱石自尽,李兄为何说不是?”
李复以前查阅端午来历,看过一篇文章,说屈原不是自尽而死,当时看来印象很是深刻,此时说起,便仔细回忆着,向李彭道:“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史记》虽是一部历史巨著,但我等读之,也不可尽信。屈原本是巴人,出身于楚国巴族巫祝之家,而巫教认为自杀者属于凶死,将变成孤魂野鬼,很不吉祥,一般不会这样做。屈原作为巫者出身,对此怎能不知,一定也非常忌讳的,要他自尽岂不是不合常理。”
“关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说法,并未见于他的学生或晚辈,比如宋玉等人,也未见于楚国史书中。最早记述屈原投水自尽的人是汉初的贾谊,而他做吊文时已是百年之后,已不可信。况且屈原在自己作品中也曾明确反对用投水自尽的方式去谏昏君。”说到这里,李复停顿了一下,哪部作品中的什么句子,自己已是记不得了。
李彭却道:“李兄说的是屈原在《悲回风》里的‘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是说像申徒狄那样背负重石投水自尽又有什么作用呢,是这句吧?”
李复点点头,道:“不错,就是这句。”
李彭道:“李兄刚才所说很有道理,但贾谊为何在《吊屈原文》中说他‘遂自投汨罗而死’呢,若不了解一些情况,恐怕不会空口无凭的这么说的。”
李复看他如此认真,反应如此之快,不由赞许的一笑,解释道:“屈原可能确实是沉于江中,但他应是高寿而终,并非自尽,死后按照他们巴人的风俗以船棺水葬。但他葬于汨罗江,并非巴人之地,当地人对此风俗毫无所知,因此,见到屈原死后使用船棺而葬,便误以为屈原是自沉汨罗江而死。贾谊应是听了这个传说,才写下吊文的。”
李彭道:“船棺水葬?巴人这个风俗是什么样的?”
李复道:“船棺水葬是巴族特有的习俗,船棺由整木削凿成船形,内置棺椁,为防止漂浮,要用沙石固定在船棺内。船棺在水上漂流时,送葬的人要划着船,不停地向船棺里投放沙石及随葬等物,促使船棺沉没,以完成葬礼。如今端午节龙舟竞渡、向江河里投放粽子的习俗,也许是在模拟船棺水葬的场景。屈原死后坚持使用本族的葬礼,倒可见他对本族的信念。”
李彭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新奇的东西,此刻听来,竟是听得双眼放光。
李复又道:“屈原志向远大,追求长寿。在《天问》中提出大量问题,涉及宇宙之起源、人类之起源,这表明屈原具有非常博大的胸怀,有这种胸襟的人,是不会自杀的。”
李彭道:“我以前读书也有疑问,都说屈原是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国郢都的那一年,因绝望而投水自尽的。但是,他在记郢都沦陷的作品《九章•;哀郢》中,却分明说自己“至今九年而不复”,那就是说此文写于楚国郢都沦陷九年后,国都沦陷之年未自尽的话,那九年后更不会自尽的。”
李复道:“不错,屈原在写完这篇《哀郢》后,可能又活了几年呢,这样算,他至少活到七十多岁,算是高寿了。”
李彭叹道:“屈原人品高洁,举止不俗,忠君爱国,文才卓著,算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大诗人,“离骚”诗体,广为流传,影响至今。若是高寿而终,才不枉了一生。”
李复点头笑道:“屈原之所以能够创离骚诗体,一是因为他同时熟悉巴族和楚族的文化,能够将两种文化融合起来。二是屈原曾担任左徒、三闾大夫之职,有条件读到楚国的文献,这些文献可能包括周室典籍《山海经》等,使他开阔了眼界,后来他在任职三闾大夫时,写了不少祭神的歌词,最终创作出离骚诗体的新体文学。所以说,多看些书籍是决没有坏处的,也只有多学多读,才能够有所收获,再进一步突破,成为饱学之士、直至一代宗师……”
李彭眼中流露出一种向往,喃喃道:“周室典籍,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屈原引用《山海经》的内容确实极多……”说着忽然站起,离开书案,向李复深深鞠了一躬,道:“李兄才识过人,小弟深为佩服,日后还请李兄多多教我。”
李复忙站起,一把扶住他,笑道:“不必如此,我也是乱说而已,实在受不得如此大礼。”
李彭正色道:“李兄说的这些,都合情合理,发古人未发之论,令小弟茅塞顿开,耳目一新,怎能说是乱说呢?”
李复见他如此认真,只好笑了一笑,不再反驳。
李彭道:“平日里我一个人读书真的很是烦闷,遇到疑惑难题找人谈论都很难,如今李兄和我一起读书,以兄的博学多闻,弟定要受益匪浅了!”
李复笑道:“弟切勿如此,你我共同交流便是。”
李彭恭恭敬敬请李复坐下,亲去倒了杯茶,递给李复,才说道:“李兄请。弟还有许多存在心中许久的疑惑,想请李兄解之。”
李复倒是没有推让,大大方方的接过茶水,道:“弟尽管说来,兄知无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