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在大家庭(4)

小孩子在大家庭(4)

钱伟长和黄炎培的例子则是钱财上的助力。钱伟长的父亲中年猝死,没有积蓄,母亲又遗腹生下女儿,一家生活无着,幸好族人*出面交涉,得义庄长年救济,又得亲叔钱穆资助家用和读书,才渡过一生的第一个难关。黄炎培也是无力读书,由姑父约定舅父、表伯三个亲戚资助他读书。钱伟长《八十自述》页4;黄炎培《八十年来》页28。此外,何廉、季羡林少年时家中无力供给读较远较贵的学校,都是由宗族公费资助的。何廉由何氏宗祠教育基金出资读雅礼中学,见《何廉回忆录》页15;季羡林家乡国立大学生少,故视若“县宝”,每年津贴50元,见《我的心是一面镜子》页18。

中国人很重视亲属扶持,“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不离父子兵”,中国人的支持第一来自家庭,第二来自亲属,然后来自宗族,血缘关系支持着中国社会的运作。这一点,直到现代仍然是中国和欧美家庭的一种分别。这种家庭或宗族维系不能说是中国独有,据莱夫及桑考斯基所著《美国民族百衲图》一书,德国有一新教支派阿曼派的人也有这种互相扶持的习惯,团体内的人最怕的是被开除出所属的团体,与中国的宗族社会很接近。而且移民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之后,仍然维持这种社会模式。见页11—14,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美国移入民族众多,但这个教派的这种规范被视为罕见,可见这种紧密的关系在世界上是不多的。

旧家庭的长幼上下级别、父权过重、束缚个性,以及对女性的压迫,是被人攻击最厉害的地方,这是旧家庭制度发展到极致的弊端,但并不表示旧家庭就一无是处。受到旧家庭养育好处的萧公权说:“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是在家庭生活当中养成的。……尊长和弟兄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方式之下,直接地或间接地,有意地或无意地,给与我几十年的‘家庭教育’,奠定了我问学及为人的基础。五四运动的健将曾经对中国旧式家庭极力攻击,不留余地。传统家庭诚然有缺点,但我幸运得很,生长在一个比较健全的旧式家庭里面。其中虽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父母双亡的我得着‘择善而从’的机会。因此我觉得‘新文化’的攻击旧家庭有点过于偏激。人类的社会组织本来没有一个是至善尽美的,或者也没有一个是至丑极恶的。‘新家庭’不尽是天堂,旧家庭也不纯是地狱。”萧公权《问学谏往录》页13。这是萧公权以个人经历而发的感想,不能代表全部人的体验,但从今日的家庭问题对现代人的困扰来看,这段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见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的最后回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再见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的最后回眸
上一章下一章

小孩子在大家庭(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