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精神打败物质才算成功(1)
只有精神打败物质才算成功
在北大人的精神血脉里,一直有一种温暖的东西被传承了下来,它跟功利无关,跟金钱无关。
每个北大人读书做学问都会自觉地承担起这样一种使命,那就是要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中国的进步。
周国平说,任何一种真实的活法必定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健康的生命本能,二是严肃的精神追求。生命本能受到压制而萎靡不振,是因为活得不真实。精神上没有严肃的追求,随波逐流,也是活得不真实。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依存的,生命本能若无精神的目标是盲目的,精神追求若无本能的发动是空洞的。
在北大,想要活得真实,就得有精神的目标,就得有严肃的精神追求,一旦选择这种活法,你就是自由的、愉悦的,你的生命就是活泼的、跳跃的。
北大人向来重精神,我想北大*以及北大人能够成功就在这一点上。
钱理群教授说过,在生存、温饱基本解决,即达到衣食无虞以后,人在精神与物质上应有什么追求就是一个大问题。
北大历史上的很多学者、教授,他们显然更注重精神对人的生命的意义,他们追求的是“简单的物质生活与丰裕的精神生活”。
因此,就能如孔夫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们不追求外在于自我生命的东西,那都是身外之物,是应该而且可以淡然看之的。
老校长蔡元培和胡适在这方面做得更是卓越,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弟子钱耕森教授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谈他们的租房故事。他们曾长期居无定所,屡次搬家,虽身为名教授并兼要职,生活依然清苦,但他们不误立身行道,无暇计较个人得失。
晚年蔡元培定居上海期间,先后租房竟然多达五次,几乎是过一年多就得搬一次家,总是寄人篱下。
在这种情况下,蔡先生的好朋友和好学生蒋梦麟、胡适、王星拱、丁燮林、赵畸、罗家伦,于蔡先生七十岁前夕的1935年9月7日,特地集体联名写信给蔡先生:
“孑民先生:
我们都是平日最敬爱先生的人,知道明年一月十四日(误,实际上是十一日),是先生七十岁的寿辰,我们都想准备一点贺礼,略表我们敬爱的微意。我们觉得我们要送一件礼物给一位师友,必须选他所最缺少的东西。我们知道先生为国家,为学术,劳瘁了一生,至今还没有一所房屋,所以不但全家租人家的房子住,就是书籍,也还分散在北平、南京、上海、杭州各地,没有一个归垅庋藏的地方。因此我们商定这回献给先生的寿礼,是先生此时最缺少的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房屋-各地的响应,已超过了我们当初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