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史》(23)

《东亚史》(23)

由于几个世纪以来的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黄河河道早已出现了淤塞,再加上河水流量波动太大,大部分河段已经不能通航。但是,1950年以后,沿黄河修建了一系列的大坝,制服了过去经常泛滥成灾的河水,同时利用河水落差发电,并为东段土地提供灌溉水源。尽管有严重的干旱问题,但黄河平原很长时期以来都是中国最大的人口密集区。究其原因,大概是平坦的地形和肥沃的土壤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当然,在过去,如果天公不作美,降水过少,这两大因素也会造成周期性的饥荒。

数条支流从南北方向的汇入,使长江容纳了半个中国的河流储量。长期以来,长江流域一直是中国主要的商业中心和城市中心。通过便捷的长江水道,西起青藏高原,东至上海附近的入海口,货物被以低廉的价格进行长途运输。沪宁杭三角洲地区运河网络错综复杂,数百年来就是中国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地区。同时,由于肥沃的冲积土所孕育的农业有很高的产出,这个地区还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方。绝大多数中国大城市都是在大江大河边逐渐形成的。和华北一样,流域东部的地形总的是比较平坦的,因此人口比较密集,而流域西半部的地形多是山地和丘陵,人口也比较少。西部的四川红土盆地(因土壤多为红色而得名)被群山包围,从地图上看盆地内部也是山峦起伏,但实际上许多地方都是比较缓和的坡地,历来就是丰饶多产之地,人口也比较密集。冬季从北方和西北来的冷风被群山阻隔在盆地外面,四川得以享有亚热带气候,农业产出比较高。四川省的商业部门得益于长江干流和若干支流。实际上,四川的字面意思就是“四条河流”。

长江流域以南,山体断裂相对比较少,因此,出海口在广州附近的西江流域面积相对较小,但西江从很早开始就是人口密集的华南地区的主动脉。西江下游的三角洲虽然比长江三角洲小很多,但耕作密集度更高。由于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雨量充沛,终年无霜,这里的水稻可以一年三熟,因此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如果以同等规模的土地来算,西江三角洲是中国(或许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广州一直都是@主要的商业中心和海港,周边环绕着若干个卫星城镇,每个都是缩小版的上海。广州还是许多移居海外(包括美国)中国人的来源地。华南的其余地区(特别是西半部)比较贫穷和闭塞,在山区地带,居住着非汉族人口。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东亚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东亚史
上一章下一章

《东亚史》(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