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价
媒体评价:
朱青生把他的“科学、理性”的大学理想细化为点滴的规矩、日常的范例,然后口传心授,把心得告诉来听课的、来电话、来家里作客的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回答,把它们写成信寄给苦恼的提问者;再然后,这信这实用亲切的文字开始在学生间流传;最终,四年后,它们被有心人搜集整理出来,面向了更多的“在追求科学、理性的大学路上摸索的人”。
(色色小说这本封面鲜红、10万字、至今出第三版、被一些大学定为教材、32开本的小书《十九札-一个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还收录了朱青生对艺术、对科学、对大学、对知识分子、对自我更深阔的追问-既工具又多思,宏观里有细末。
在《关于教师》一封里,在对大学里各个等级的教师的资格和职责做了详尽的“引证”之后,朱青生深情回忆了自己的榜样-当了一辈子中学教师,没有请过一天事假、送父亲手术、照顾瘫痪外婆,“还要不迟到”,经常在路上奔跑的母亲,“……路上那个老教师的奔跑,负载的是万代的师心啊!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自己做得不好,需要时时提醒自己……”
在获得“最受爱戴的老师”称号后给北大学生会主席的一封信里,这位“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情深意切地剖白,“(我的)这种向学之心,(比如正在学习第六门外语,比如常备生字本于手边)正出于我们这代人的先天的匮乏和补偿之愿望”;时代的大命运里,现实的打磨,日月的蹉跎,“后天失调前程有限的我”,“常常怅看天下风起云涌,空有其心而已,然后只有拼命、变本加厉地教学生”。
--《南风窗》